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隐山下荷叶田田。(资料图 方阳 摄)
隐山下两个不平凡的周氏
文 | 成青
与隐山隔垅相对的莲花峰上有个莲花池,是隐山“四池”之一,人称“池中荷叶田田,荷花艳丽,香远益清,赏心悦目。”当地相传,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亲手在这里种下莲花,池因而得名。那么周敦颐真的来过隐山吗?名传后世的《爱莲说》是在隐山所作吗?
龙山周氏为宋代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之后人
隐山原有众多的祠庙,其中有座濂溪祠,专门祭祀濂溪先生周敦颐。濂溪祠位于隐山东麓慈云寺右侧,与三贤祠并列,祠前有株垂丝柏。垂丝柏至今犹在,虽一树沧桑,但傲立劲挺。
宋代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是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创建的“濂学”通过弟子程颢、程颐创建的“洛学”传入中原地区,从而为当时的思想界所认知和推崇。直到南宋初年,“私淑二程”的福建籍学者胡安国因避战乱来到湖南,在碧泉著《春秋传》,此为“湖湘学派”的滥觞。胡宏继承父业将碧泉书堂发展为碧泉书院,在此讲学授徒,尤其是著作《知言》,提出“性本论”,在当时影响很大,湖湘哲学开始形成学派和自己的思想特色。后来胡宏的弟子彪居正、张栻又继承师说,在岳麓书院将湖湘学派理论发扬到鼎盛。
“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史料显示周敦颐来过隐山,但有族谱记载龙山周氏的的确确是周敦颐的后裔。”湘潭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说。根据族谱记载,原籍湖南道县的周敦颐做官江西南康郡,定居庐山下的九江。其七世孙周福携长子必先、次子必元自吴还楚,先是落籍湘乡东台山。嗣后,必元迁湘潭县锦石回水湾,必先之子梦升则由东台山迁居湘潭邑西龙山,也就是隐山。
后人来到湘潭,一定会祭祀自己的先祖周敦颐,因此隐山有了专门祭祀周敦颐的濂溪祠。《湘潭龙山周氏五修族谱》里有《濂溪先生祠图》,其门联为“道遵孔孟,学启程朱”。龙山周氏还在隐山下的黄荆坪建立起了龙山周氏宗祠,供奉周氏历代先祖。龙山周氏宗祠后来改建为黄荆坪中心小学。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周氏宗祠现只留下门楼、戏台和两侧的过道楼。
“由于濂溪祠和周氏宗祠的存在,加之景观莲花池,便造成了周敦颐来过隐山并在此写下《爱莲说》的错觉。”何歌劲说,湘潭素有莲乡之称,盛产的湘莲名扬全国。而莲花素有廉洁之喻,理学大家周敦颐独爱莲花,体现了他崇高的思想情操。作为湖湘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周敦颐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湖湘人民包括湘潭人民的尊崇与热爱。周敦颐的一支后裔在隐山定居,他们崇祀自己的先祖正与湘潭喜莲爱莲与崇濂的氛围高度契合,推而进之,后来更有了湘潭城的“君子莲”雕塑,湘潭甚至被简称为中国莲城,一切是那样浑然一体,水到渠成。周敦颐和他的《爱莲说》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湘潭文化的骄傲。
龙山周氏后人中出了个周小舟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近代,在隐山下黄荆坪附近狮龙桥旁,龙山周氏的后人中出现了一个杰出代表,他就是于民国二年(1912)出生在此的周小舟。
周小舟故居(方阳 摄)
周小舟原名怀求,由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周小舟孩提时代聪颖过人,三、四岁就开始习字、读书,《三字经》《百家姓》背诵如流。小时候的周小舟也经常在狮龙桥附近玩耍,听大人讲述关于隐山的传说。
据《天下隐山》一书中《周小舟与隐山狮龙桥》一文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秋,周小舟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沙明德中学,每次寒暑假回家乡,都要接自己儿时的老师镜池先生到狮龙桥来。吟诗唱和中,老先生发现他见解独到,早已不是心目中那个童稚聪慧、烂漫天真的孩子了,感叹道:“锥出囊中,锋芒初露矣。”
1931年8月,周小舟从湖南大学预科班毕业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就读,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1936年,24岁的周小舟意气风发,作为中国共产党派出的代表之一,到南京参与了对国民党政府的谈判。后来他到了延安,受到毛泽东的赏识,直到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小舟”之名正是毛泽东在带有谐趣气氛的交谈中所赐。周小舟在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毛泽东对他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但在庐山会议上周小舟被错误地定为“反党集团”成员,受到撤销职务处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批斗。1966年12月26日,周小舟逝世。1979年中共中央恢复了他的名誉。
从排头隐山下走出去的周小舟是忠于党和人民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如今,位于排头乡星星村的周小舟故居经政府组织修复,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景点。它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各界人士与游客的参观和瞻仰。
湘军将领左宗棠在隐山
在隐山东北方有座辰山,辰山系下的紫山山麓有座桂在堂。桂在堂的主人方上周氏,是排头乡的另一支周氏,这支周氏的总祠堂在射埠镇方上桥,同样人才辈出,是有名的书香世家。
早年,桂在堂这座大型建筑,规整曲折,横竖交错,占地万余平方米。建筑多为两层楼房,青砖小瓦,设计精巧,规模宏大,是湘潭并不多见的华贵民宅。如今,遗址上仅存下的是后栋已经破落的一间土砖房,残墙上还保留了反映近代社会变迁的4幅壁画。从屋前池塘的宽度,不难想像此宅当时的宏敞规制,如今消失的旧基上矗立着的是成片的砖瓦楼房。
桂在堂是方上望族周系舆与夫人王慈云(1789-1862)的故居,也是清永绥厅训导周系蔚、户部左侍郎周系英(1765-1824)的故居。桂在堂满门文采,男女同辉,仅女诗人就有13位之多,形成了湘潭历史上的第二个女诗人群。左宗棠的夫人周诒端更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清道光十二年(1832)八月,左宗棠因家道中落,而长辈们的婚约在先,周氏不废旧约,遂得入赘周系舆家,娶周诒端为妻。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凭自己教书的厚入才得在原籍湘阴东乡柳家冲新建柳庄,遂举家迁回。
左宗棠在桂在堂生活达13年之久。他在桂在堂西屋辟一书斋,并为书斋撰联曰:“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在桂在堂深得周家的文化影响,其夫人周诒端更是着力襄助、配合,使左宗棠得以顺利研究地理学、农学,旁及水利、田赋、荒政、盐政等,为后来收复新疆和战后治理西北地区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可以说,隐山桂在堂是左宗棠的第二故居,是他一生辉煌业绩的真正起步地。如今,桂在堂已作为“左宗棠故居”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湖湘学派的源头碧泉到人文璀璨的胜地隐山,随处可见的古迹胜景,功绩斐然的文人名士,都是熠熠生辉的文化资源,是一本厚重的文化典籍,值得细细品读。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