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毛岸英回韶山


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 全文8536字 阅读约15分钟 -


毛岸英回韶山
文 | 赵志超
一代伟人的故乡情结,革命英烈的赤子情怀。
漫漫回乡路,悠悠桑梓情。
毛岸英的返湘之旅,了却的是他和父亲毛泽东的多年心愿,回应的是父老乡亲的热切期盼。

1950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和长子毛岸英在菊香书屋的书房谈话。毛泽东忽然对毛岸英说:“你现在可以回湖南一趟了,到长沙代我给你母亲扫墓。带些东西,代我为老太太上寿。再到湘潭老家看看,向乡亲们问好。”
毛泽东接着说:“你妈妈是个很贤惠的人,又很有气魄,对我帮助很大。她的父亲杨怀中老先生是个进步人士,伦理学家,对我资助不少。”说着说着,毛泽东眼睛有些湿润了,他忽然喑哑地说了一声:“我很怀念你妈妈!……”
毛岸英(1922—1950),派名远仁,化名杨永福,毛泽东与杨开慧的长子。听到父亲的吩咐,毛岸英喜出望外,连声说:“好,好,我早就想回乡去看看了。”早在1949年8月湖南刚刚解放时,他便急不可待地向父亲提出了回湘省亲的要求,并提出要去长沙看看外婆家亲人。只是因为岸英当时在中央社会部工作,脱不开身,所以没有得到批准。
1949年10月19日,毛岸英给外婆向振熙、舅舅杨开智写信道:“对于一个共产党员,工作、人民的利益是站在第一位的,党的利益(亦即整个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应该服从整个人民的利益。这样,我现在一面虽是眼望江南,归心如箭,一面却要等待两三个月,才能来看你们,我想你们是了解我的,并会等我的。”
转眼三个月过去,毛岸英回湘有望。他满怀喜悦之情给同学蔡博(蔡和森之子)写信:“下湘问题原则上已经解决了,大概半个多月后即动身,除到长沙看外婆外,还打算回湘潭老家一遭……旅行期间准备用心学习些新鲜东西,绝不仅限于‘省亲’而已。”
1950年5月25日,是杨老太太向振熙八十寿辰。4月中旬,毛泽东决定正式派长子毛岸英回湖南给外婆拜寿。临行前,毛泽东给杨老太太捎去两颗人参、一根鹿茸等补品,给老太太滋养身体。同时交给毛岸英三封信,其中一封是写给老太太的。

杨老太太尊鉴: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湘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尚祈笑纳为幸。
永祝康吉!
毛泽东 江青
一九五零年四月十三日

另一封是毛泽东写给杨开智、李崇德夫妇的:“来信收到。你们在省府工作,甚好,望积极努力,表现成绩。小儿岸英回湘为老太太上寿,并为他母亲扫墓,同时看望你们,请你们给他以指教为荷。”
还有一封是给时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的。
得到父亲的批准后,毛岸英立即向所在单位中央社会部请假,但因工作需要未得及时批准。接着,因为毛岸英从中央社会部调北京机器总厂工作,又拖延了一些时日,直至5月中旬才正式成行。
毛泽东派儿子回湘省亲,除了为岳母向振熙祝寿、给妻子杨开慧扫墓外,主要是了解湖南乡下的情况。马上就要土地改革了,农民们怎么想的,都有些什么要求。除了父亲交办的事情,毛岸英还给自己规定了一个目的,即他给好友蔡博信中表示的回湘“旅行期间准备用心学些新鲜东西”。

1950年5月中旬,毛岸英随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到武汉出差。在武汉办完公事后,5月23日,他便满怀着对家乡的思念,急切地登上了南行的列车。
到长沙后,天色已晚,毛岸英住在省委交际处(今省委接待处)。第二天,他便带着父亲的贺信和寿礼,迫不及待地前往学宫街看望外婆向振熙和舅舅杨开智、舅母李崇德。
5月25日,省委交际处为杨老太太八十大寿举行了一个小型庆祝会,同时也是为岸英接风。
26日清晨,毛岸英吃了早饭,便由舅舅杨开智、舅妈李崇德陪同,从长沙白水车站出发,前往板仓给母亲杨开慧扫墓。
在板仓棉花坡,毛岸英来到“毛母杨开慧墓”的石碑前。这个一米八高的大个子,扑地一声跪下,泣不成声地哭诉着:“妈妈,妈妈,儿子回来看您来了!”他迎着风口,一锹一锹地为母亲坟墓培土,含泪为母亲烧着纸钱。
回到长沙,毛岸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要到韶山去!那里虽然不是他的生身之地,可是父亲诞生的地方,小时候他随父亲去过那里。1925年,父亲毛泽东偕母亲杨开慧回韶山“养病”,借此开展农民运动。叔叔毛泽民用箩筐挑着3岁的他和两岁的弟弟,回到了韶山。在上屋场,他们住了近半年时间。他一直向往着那片热土,思念着那里的亲人。
省政府派了一辆苏式吉普车,让在省委交际处工作的堂兄毛远翔陪着,将毛岸英送到湘潭。到达湘潭后,又由湘潭县委派副县长、族兄毛特夫一起陪同去韶山。
韶山距湘潭约80华里。吉普车沿着湘潭至邵阳的潭邵公路向西开去。开到湘潭县七里铺,拐向西北,前往韶山,因道路狭窄而泥泞,便无法前进了。七里铺到韶山冲还有四五十华里,没有公路,只有一条乡村土路,毛岸英一行只好改为骑马前行。
韶山境内崇山峻岭,历来风气闭塞,交通不便。新中国成立前,人们去湘潭城里要赶一整天路才能到。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运时,曾在毛震公祠的欢迎会上说过:“将来湘乡清早搭汽车去湘潭买肉,可以赶回来吃早饭。”这是说,世界要变,社会要发展,韶山以后也要修公路。
1949年8月,湘潭解放了,韶山成了世人向往的地方。“南岸茅庐主席家,风光犹是朴无华。往来过客人言藉,此地频开革命花。”(毛宇居诗)人们把韶山比作革命圣地,比作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纷纷从四面八方涌来,参观、学习、瞻仰,寻找伟人足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950年初,中共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决定报经湖南省委批准,从湘潭修一条公路通往韶山,同时在韶山冲建一座房子,接待客人。不久,《人民日报》报道了湖南修复毛泽东同志故居的消息。
从七里铺到韶山冲,沿途经白石坳、史家坳、木鱼山、银田寺、竹鸡塅、铁陂坳、白马团、引凤亭,山路弯弯,泥泞而坎坷。当时是江南的阴历四月,和风熙日,空气湿润,道路两旁花儿盛开。远处的稻田像一块块碧绿的翡翠,在春风吹拂下掀起层层绿波。毛岸英忽然想起父亲早年写给同学萧子升信中的话:“一路景色,弥望青碧,池水清涟,田苗秀蔚。日隐烟斜之际,清露下洒,暖气上蒸,岚采舒发,云霞掩映,极目遐迩,有如图画……”看到眼前的一切,他不禁发出由衷的感慨:家乡真是太美了!
进入银田寺后,毛岸英开始不停地向毛远翔、毛特夫打听当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询问沿途乡镇村庄的名称。不知不觉,一行人过了铁陂坳,进入了韶山冲。
5月的韶山冲,山清水秀,好一派田园风光。韶峰脚下,土地冲里,一栋栋茅顶泥墙的低矮房屋,坐落在青松翠竹中间。傍晚时分,各家各户的屋顶烟囟里,冒着乳白色的炊烟,炊烟融汇到一起,在山腰的房顶上连成一条起伏的烟云,俨如人间仙境。
毛岸英回韶山,对韶山的父老乡亲们来说,是个值得庆贺的喜日。他们像当年欢迎毛润之一样,兴高采烈地欢迎毛岸英的归来。“嘿,太子荣归故里啦!”乡亲们呼喊着,传递着喜讯,“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骑着高头大马回来啦!”
毛岸英从老远处就下了马,大步朝乡亲们走去。离别故土整整25年了,儿时的记忆早已如云烟散去。他看到的人,都很陌生,又都很熟悉:陌生的是面孔,熟悉的是他们的语言、神态。
毛岸英激动得眼里滚动着泪花,嗓子有些喑哑,见年老的就喊阿公,年长的喊叔叔伯父婶婶姑姑,同龄人就喊大哥、老弟。
“乡亲们,你们好啊,我爸爸要我回来看看大家,向你们问好。爸爸身体很好,工作很忙,他一直惦记着你们!”
人们凝视着他,打量着他,也品评着他:“嘿,岸英那身段,那个头,那笑脸,真像他父亲!”
毛岸英穿着一身洗得灰白的旧军装,戴着军便帽,穿一双大头皮鞋,俨然一个在农村工作的转业干部。他听见有人在喊着什么,由于口音的原因,开始没有听真切,也没在意。当他再次听见有人喊“太子”时,他大吃一惊,连忙急切地对乡亲们说:“要不得,要不得,千万莫咯样喊!我爸爸不是皇帝,他是人们的公仆,千万再莫咯样喊了!要是爸爸晓得了,会生气的!”
“就叫我岸英、岸英同志吧!阿公、叔叔们喊我小毛伢子也行!”毛岸英态度诚恳地说。
毛泽东的堂兄、私塾先生毛宇居来了。见到岸英,他捋着胡须,把头向后一仰,用大拇指朝岸英一竖,笑道:“不错,不错,个子很魁伟,神态也很像他爸爸!”
毛岸英说:“宇居大伯,我爸爸特别提过您老人家,以后有机会要接您到北京去住住呢!”
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毛岸英走进了乡政府所在地——毛鉴公祠。所谓乡政府,当时也就是几间破旧不堪的屋子。
“咦,岸英,你的韶山话如何说得咯样好喽?”
韶山人为岸英的坦诚所感动。晚上,乡政府工作人员从韶河的小溪里捞了几条鲫鱼,用豆豉辣椒蒸了一碗,算是头菜,还有的就是酸菜、粉丝之类。虽然简单,但岸英吃得津津有味。
“呷呀,呷呀!”人们用带着浓重乡音的话语劝岸英多吃点菜,是那样的质朴、热情。
“这次爸爸要我回乡,一是向父老乡亲们问好;二是要我告诉大家,不久就要进行土地改革了,贫苦的农民要分田地了,打碎千年的封建枷锁,当家做主人了……”毛岸英不时掏出笔记本,记下乡亲们的想法、要求。一些民间谚语,他也记在了本子上。
夜深人静,油漆剥落的办公桌上,燃着一盏桐油灯。毛岸英坐在桌边,乡亲们聚在那儿久久不散,听他讲外面的情况,向他述说家乡的事情。直到午夜时分,毛特夫、毛远翔见时间太晚了,好不容易才说服乡亲们回去睡觉。
毛岸英动手将祠堂大门上的两扇木板门取下来,架在长条凳上,门板上铺了一层松软的稻草,打开铺盖卷儿,躺下去四肢朝天,与几位同伴答了几句腔,便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晨,毛岸英踏着故乡的田间小路,绕道来到上屋场自己祖父的旧屋,瞻仰父亲的胞衣之地。
新中国成立前,韶山毛泽东旧居被国民党反动派作为“匪产”而没收多年,直到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才返还。旧居门前堆放着七八根圆木、竹竿和一堆松树枝。后屋的山坎也坍塌了。
在上屋场门前,毛岸英见到了毛泽覃的岳母、毛楚雄的外婆周陈轩。这位饱经沧桑的革命老人,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老太太拄着拐杖出门迎接,见到岸英,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至亲。她握着岸英的手,端详着岸英的脸,早已是泪眼婆娑。毛岸英代父亲向老人家问好,并嘱咐她保重身体,安度晚年。
毛岸英走进故居,在里面转了两圈。乡里人问他,这山坎塌了,要不要修?他说:“把浮土挑走就行了!”
“鸡鸣未晓车轮叫,隔夜难存半盒粮。”乡政府的同志告诉毛岸英,这是韶山冲的民谣。韶山冲过去仅有土制鸡公车作交通工具,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要改变韶山面貌,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他们问毛岸英:“韶山到湘潭可不可以修一条公路?”
毛岸英思考了一下,说:“看来路是要修的。不过,千万要注意,不要占好地!”
5月,正是南方雨季,田间小路被人和牲畜踩踏后,就跟塘泥一样又粘又滑又烂。毛岸英顾不得这些,抓紧时间访贫问苦。他请润发九叔毛泽连给他带路。几个月前,毛泽连去北京治过眼疾,是岸英和李敏、李讷陪着他。根据父亲的意见,岸英曾带九叔到北京同仁医院动过手术。
乡间小道、田间土埂上,都是烂泥。毛岸英穿着雨衣,撑一把红油纸伞,脚下那双牛皮鞋,已有三四斤重了,走路极不方便,常常陷在泥沼里。于是,他弯下腰,卷起裤脚,脱下皮鞋拎在手里,打着赤脚走在田埂上。毛泽连要给他提皮鞋,他连忙摇手:“要不得要不得,哪有叔叔给侄儿提鞋的?”
他们来到农民毛瑞和家,毛瑞和正躺在床上。毛岸英走近床前,亲切地问道:“瑞和阿公,你家几口人呀?”
“大小六口人,嘴巴连起来尺把长。”毛瑞和回答。
“瑞和阿公,你呷饭了吗?”毛岸英又问。
“我没有饭呷呀,呷了好久的草啦,我又有病。”
毛岸英心里一颤,像刀割一般,难过地问:“你呷的么子草呀?还有没有?”
“我呷的鹅藤草、饭蒿子草、红花草,锅里还有。”毛瑞和说着,就要从床上爬起来。毛岸英连忙按住他,说:“瑞和阿公,你有病,你躺在床上,我自己去拿。”
毛岸英走到灶前,揭开锅盖,只见鼎锅里黑糊糊一片,他用手捏了几根,送到嘴里,先是一股猪潲味直往鼻子里冲。那草,嚼在嘴里,淡淡的带着苦味,但还有些嚼头,可以充饥。岸英掏出手帕包了一包,塞在衣袋里。
“哎,这野草怎么吃得下?”毛岸英问道。
“没有办法呀!肚子饿了还不吃一点?比榆树皮、观音土要好吃些!”
毛岸英从皮包里掏出10万块钱(旧币,折合现币10元),说:“瑞和阿公,我没么子东西送给你,这点钱你买点粮食吧!”
毛瑞和贫病交加,想不到一个陌生人会给他送10万块钱。他感激地问毛泽连:“润发,他是谁?”
毛泽连说:“他是润之——主席三哥的大儿子毛岸英,三哥要他回韶山了解乡间的情况,他特意来看看你的。”
“感谢毛主席!”毛瑞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接着,毛岸英又和毛泽连去长冲看望农民毛连奇。毛连奇看见岸英脚上打了血泡,很是过意不去。
毛岸英说:“应该来看看阿公!”并问他吃什么,一看,厨房的碗里盛的也都是草。毛岸英连忙拿出10万块钱送给他。
接着,又到樟树塘毛连桂家,情况几乎是一样的,都是孩子多,家里穷,没饭吃。岸英很难过,一打听,韶山冲里大多数农民过的几乎都是这种日子。他当即向毛特夫提议,要调查一下有多少缺粮户,要想办法,给贫困农民发救济粮食,让乡亲们度过夏荒。毛岸英说:“乡亲们好容易盼到解放,无论如何不能在新社会里再被饿死呀!”
就这样,毛岸英访贫问苦,撒胡椒面似的,这家给5万块,那家给10万块,最多不超过20万块钱。临行前,父亲给他的那只鼓鼓囊囊的皮包,逐渐地瘪下去了。他知道,这些钱是自己父亲平时省下的津贴和一部分稿费收入。
农民毛泽益住在韶源,是毛泽东的房弟,听说“太子”回来了,特意前来“讨债”。大革命时期闹农会时,毛泽东向他当过乡村教师的父亲毛贻全借过100块钱(实为十两银子)作盘缠,现在父亲已病逝,家里生活困难,主席是不是可以归还这笔钱了。他还告诉岸英,已经给主席写过信了。毛岸英此时囊中羞涩,又不知实情,因此不知如何是好。他思索了一会,说:“回去一定如实禀报父亲。”
其实,毛泽益并不知道,就在十多天前,毛泽东在北京已接到他的信,并给他回了一信:“泽益贤弟大鉴:来信收到。贻全亡故,深致悼意。借款事我记不起了,大概是有的。兹寄上人民币贰佰伍拾万元,以应急需,收到时请告知为盼。”25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多么大的数目啊!以当时的物价折算,远远超出了十两银子的价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借人家的水,还人家的油。毛泽东就是这样重情重义,助人为乐,为人慷慨。大概因为那时邮路不畅,毛泽益一时还没有收到北京来信和汇款,所以才急切地向岸英提出了这一要求。后来,毛泽益收到了主席的这笔汇款,让家里渡过了难关,全家人感激不已。

离开北京前,毛泽东曾嘱咐毛岸英去湘乡大坪坳唐家圫(后划归韶山)一转,去看看那里的曾外祖家,看看文家亲戚。
这天一早,毛岸英从上屋场告别周外婆,在毛特夫、毛远翔的陪同下,经过东茅塘,来到滴水洞。原先,岸英以为滴水洞是个大山洞,走近一看,根本不是洞,只是两山之间夹着的一个深长的狭谷而已。他们每人牵着一匹马,沿着山间小道,经过滑油潭,翻过八亩田和龙潭圫,直达大坪坳棠佳阁。文家表伯文涧泉、文运昌、文梅清、文南松等几位老人早已聚在一起等候。
棠佳阁是童年毛泽东的乐园。8岁以前的毛泽东,大部分时光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他从小聪明活泼,热爱劳动,深得长辈喜爱。外婆家人丁兴旺,外婆尤其对毛泽东疼爱有加。在这种温馨的环境下,毛泽东幼小的心灵中萌生了真、善、美的种子。
毛泽东与两位舅父关系颇为密切。七舅文正兴,既是毛泽东的舅父,又是毛泽东的干爹。八舅文正莹在家开设蒙馆,年幼的毛泽东时常跟着旁听,识了不少字。毛泽东外婆家有五位表兄——文泮香、文涧泉、文运昌、文梅清、文南松,他们一同读书、识字,游戏、劳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离开外婆家后,毛泽东一直眷恋着棠佳阁的山山水水,深深惦念着外婆家的亲人。1925年,毛泽东偕妻子杨开慧回乡“养病”并创建韶山党支部,曾多次到棠佳阁外婆家拜望八舅父母。1927年,毛泽东回乡考察农民运动,曾到棠佳阁召开座谈会,在舅舅家歇宿,并启发大家:“惟有合群奋斗,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才有出路。”
1937年11月27日,毛泽东在延安致信表兄文运昌:“八舅父母仙逝,至深痛惜。诸表兄嫂幸都健在,又是快事。”他指出,“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但我只能用这种方法帮助你们,大概你们也是已经了解了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国事繁忙,日理万机,仍不忘棠佳阁外婆家的亲人。1949年11月28日,毛泽东亲笔致信表兄文南松:“来示读悉,极为高兴。祝你健康!祝各表嫂健康!”1950年4月19日,毛泽东又写信给表兄文运昌:“接到你的许多信,感谢你的好意。因忙迟复为歉。吾兄健存,儿孙众多,可为庆贺。”毛泽东还多次邀请文家诸表兄表嫂赴京叙旧,并饱含深情地对工作人员说:“他们(指文家诸表兄嫂)过去因为我受过连累,吃过很多苦。现在解放了,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见到岸英来了,棠佳阁老小就像见到至尊的客人一样格外高兴。他们按当地风俗习惯,热情地接待毛岸英。待岸英坐下,便给他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芝麻豆子茶。毛岸英品尝着,连说:“好喝,好喝!”
中午,在文家堂屋里摆上了一桌酒菜。这些菜不外乎是新摘的笋子、嫩蕨及活鸡、鲜鱼之类,全是用柴火烧制,既新鲜又香喷喷的,加上岸英走了几十里山路,所以吃起来特别香。
席间,十六表伯文运昌笑呵呵地说:“按照家乡风俗,招待贵宾最客气的是蛋糕席,可今天冇来得及操办,还望贤侄包涵!”
文运昌是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的次子,比毛泽东长9岁,当年经常借书给毛泽东阅读,并极力推荐毛泽东去东山学校读书。1936年,毛泽东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谈到,他早年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表兄文运昌曾向他推荐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书》,并说“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至今仍保存着一张毛泽东当年写给文运昌的还书便条:“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叶(页)。抱歉之至,尚希原谅。”
此时,宾主入席,文运昌高高举起酒杯,文绉绉地说:“各位亲朋好友,今日岸英贤侄光临寒舍,堪称盛会,我等平生难得,实属幸甚,干杯!”
岸英觉得十六表伯的话太客气了,连忙站起来说:“谢谢各位长辈!你们太客气了,小侄愧领了!”他指了指桌上的笋子炒肉、小炒山蕨说:“咯些菜都是名副其实的山珍美味呀!我在北京是很难呷到的。伯父们如此盛情,小侄实在担当不起哟!”
表伯们听到岸英能讲几句韶山话,便饶有兴趣地问:“岸英,你这韶山话从哪里学来的?”毛岸英爽朗一笑,“我本来就是韶山人呗!”最后,还是毛远翔把岸英跟父亲学韶山话的原委道了出来,顿时引起大家一阵开怀大笑。
毛岸英感激地起身鞠躬,向老人们一一祝福。
临走前,老人们又以茶会为岸英饯行。桌面上摆的都是不起眼的小碟子,碟子上盛着醋浸多年的大蒜、青梅刀豆、蒜薹,还有精心晒制的紫苏、梅子、山楂饼、盐姜等等。他们边吃边叙,谈笑风生。
老人们谈他们跟毛泽东的亲情和友谊,谈毛泽东小时候放牛砍柴的故事。十一表伯文涧泉还即兴背诵了毛泽东1910年前往湘乡东山学校读书时写给父亲毛顺生的一首诗:“孩子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岸英听了十一表伯背诵的诗句,感到十分新鲜,更加敬佩父亲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
十六表伯文运昌又一字不漏地背诵起毛泽东的《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遐迩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祭母文》一共96句,384个字,运昌老夫子摇头晃脑,眯着双眼,抑扬顿挫、有腔有调地背诵着。毛岸英专注地听着,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母。
接着,文南松和文运昌又将毛泽东父母的遗像和毛泽东兄弟分别与父母的合影,还有1915年毛泽东在省立一师读书时向文运昌借书便条,一并交给了毛岸英。毛岸英双手接过,含泪致谢。说实话,到此时为止,他才第一次见到祖父祖母的容颜。
时过下午5点,夕阳西下,红霞满天。毛岸英告别诸位表伯,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棠佳阁,经樟木冲、黑石寨,从芭蕉潭过坳,走滴水洞返回韶山冲。这是毛岸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沿着父亲青少年时期经常往返于曾外祖家的线路,踏着父亲的足迹,走在这乡间的山路上。
接着,他又翻山越岭,专程到杨林凤形看望了五叔毛泽嵘。
几天时间里,毛岸英走访了韶山、大坪、杨林3个乡的主要亲戚和一些农民家庭,参加了乡政府召开的两次会议,完成了父亲的嘱托,达到了“学些新鲜东西”的目的,然后带着乡亲们的深情厚谊离开了故乡。
谁也没有料到,毛岸英离开韶山仅半年时间,就被美国侵略者罪恶的炮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长眠在金达莱盛开的邻邦朝鲜,年仅28岁。
作者简介
赵志超,笔名赵斐,网名耘斋主人,湘潭县人。曾担任湘潭市文联主席、市委副秘书长,现任市委办二级巡视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诗词研究院副院长。曾先后被评为全省“三创一争”、“四创四争”先进个人,省、市“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市第四届优秀专家,市首批高层次人才。从事文学创作近四十年,先后出版三十余部专著,累计9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故园行》及《毛泽东的廉政风范》《毛泽东的伟人气质》等,还有《独步芳躅》《飞越重霄》《播种芳菲》《秋蕴》《执著》《追梦》《璀璨的星空》《笃实》《耘斋新咏》《湘潭人物皕咏》《湘潭风物皕咏》《吃在湘潭》等。曾获《当代》《诗刊》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践行“五个坚持”征文大赛一等奖、湘潭市文学艺术成果奖等奖项。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