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走进杨嘉桥:探秘鲜为人知的历史文脉
文 | 成青
从市区出发,不到半小时车程,经过涟水桥,我们来到了湘潭县西部的杨嘉桥镇。这个总面积115.92平方公里的地方,交通便利,山水环绕。南部分列的虎行山、黑山、金盆岭三列小山脉为南岳余脉,形成丘陵山地地貌;北部涟水河畔形成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又长又直的列雁荆河流经此处,一路汇入涟水,两岸树木葱茏,风光甚好。涟水河一路奔腾,在即将投入湘江怀抱的时候,她回头亲吻了这片土地;当南岳的山势蜿蜒而至,在即将去往长沙地界的时候,她瞩目了这片原野。
这里人杰地灵,它是一代鸿儒、国学大师王闿运的长眠之地,也是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爱国诗僧八指头陀的故乡,这里还是湘潭大学的创办之地与早期驻所。这里又是湘潭境内最早有人类生活过的地方之一,考古学者在这里既发现了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甚至还发现了三四十万年前人类使用的砍砸器。这是怎样一片沃土,又孕育了怎样的古老文明和千秋文脉?
杨嘉桥镇白鹿冲黑山庙风景区风景怡人。(方阳 摄)
考古发现
“写湘潭历史,从这里开始再适合不过,因为几十万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栖居繁衍,这里发现了湘江流域最早的人类痕迹。”考古专家市文旅广体局文物科负责人盛兆华介绍道。早在2007年,湘潭县杨嘉桥镇蛟托村境内的墓庐山发现了数十座古墓群,当时引起各方关注。其中在墓葬附近网纹土中发现了砍砸器样的石块,据考古专家研究断定,从它出现的土层和深度可以推测它是距今30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时代的石斧,有力证明了在30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这个发现将湘江流域人类活动向前推进了10万年。
墓庐山出土了大量各个朝代的古墓葬,时间跨度有2000年以上。这里的文物之丰富让人惊叹,不仅出土过大量青铜器、琉璃璧、陶制礼器等,在砖石墓底下还发现了距今1500年历史的精良完备的排水系统。
“临水而居是远古人类选择住址的规律,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早期的人类文明。”在杨嘉桥镇金棋村老虎坑遗址旁,盛兆华指着涟水河南岸这片平原介绍道,“就是这里曾发现公元前4400至3300年前的居民生活遗迹,是湘潭境内最早的几个居民村落之一。”老虎坑对岸,便是西汉时期的湘南古城,即现在的石潭古城。站在涟水河堤上,眺望对面,不难想象湘潭先民在这里世代栖居、开山拓土的繁忙景象。
文人辈出
来到杨嘉桥镇白鹿冲,瞻仰一代宗师王闿运的长眠之地,途中经过一所石旗学校,据当地人介绍,这里过去是对墓主进行常年祭祀的地方,自然也成了守墓人居住的处所,严格地说,它是王闿运祠堂,到后来演变成了王氏宗祠。祠堂建筑早已不存,后来在这里建起了小学。沿着学校门前一条树木丛生的小路往上走,不远便看到刻有“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闿运墓”的石质标示牌。再往前走,看到一支高耸的花岗岩石笔。文史专家何歌劲介绍:“原本墓茔前方左右两边对称地各立一支花岗岩华表,这是墓主人等级地位的标志,一般士人不得施行这样的葬制。因其形状似直立的笔,故民间俗称为石笔。其中一支早已经不见踪影,现在只剩左前方的一支了。”2019年2月王闿运墓被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闿运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先后执掌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南昌江西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馆长。作为一代宗师,长眠此地,是杨嘉桥文脉绵延的体现,也是值得当地人骄傲和自豪的文化象征。王闿运的长子王代功也葬在其父亲墓旁。
白鹿冲是丘陵地带的一个山冲。小小的地方却出现了为数甚多的历史名人,可谓人杰地灵。除王闿运父子墓葬和王氏祠堂外,晚清著名诗人谭半农、晚清进士谭肇松的故居和谭半农墓地也在这里。
在离王闿运墓不到一公里的一片田垅中,被高耸树木点染的一方土丘特别惹眼。拨开掩映的灌木,一座鲜为人知的汉白玉墓碑露出。文史专家刘安定介绍,这是前清进士、翰林院编修朱卓英的墓葬。墓碑上的文字已经严重风化,但仍依稀可以看到“一代科名留瑞草;千秋棋局定佳城”的墓联。史料上记载,朱卓英生于道光22年(1842年),字倬夫,是湘潭县杨嘉桥雁坪银湖村人,光绪二年丙子中进士,光绪三年(1877年)授翰林院编修。当地一名78岁的石姓老人很是惋惜地告诉我们,这座墓葬曾三次被盗:“80年代初被盗那次,我亲眼见到被盗墓贼挖掘出来的老人尸身,衣服整齐,身披绸缎。”如今,怀着对文士先辈的敬仰,刘安定常来此地流连,或除除草,或领三两文人前来瞻仰。
刘安定介绍,杨嘉桥的文化名人还有很多。“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这首耳熟能详的诗,作者正是清康熙、雍正年间官至大理寺少卿的张璨,也是杨嘉桥富家村人,其子张之環曾参与重修万楼,并题写了“湘水回澜”之匾额;国民党“总统府”秘书——有“联王”之称的张龄是杨嘉桥马颈坝人;将《毛主席诗词》翻译成英文的中诗英译专家赵甄陶是杨嘉桥荆州人;还有近世著名诗人刘春台、盛和民、孙秉光等。曾国藩的亲家母——晚清翰林聂亦峰夫人张氏,就葬在杨嘉桥旷家新村。张氏夫人牵系着近世两个著名文化世家——湘乡曾氏和衡山聂氏。
诗僧故里
黑山峰是杨嘉桥的最高峰,海拔110米,这里依山建有众多寺庙,香火不断,风景秀美。当地老百姓信奉着一个传说,说这里是南岳圣地帝崇黑虎最先得道之处,因此这里素有“小南岳”之名。黑山下的银湖村,诞生了两位全国著名高僧,临济宗三十九世传人慈运长老和爱国诗僧八指头陀。八指头陀法号敬安,字寄禅,俗名黄读山。18岁出家,投身佛门,后被推选为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是近代卓有影响的高僧大德,同时也是一名少有的爱国诗僧。他一生虔诚追求佛法,践行爱国主义理念,将爱国忧民的思想与佛教悲悯众生的教义交融为一。他的爱国主义诗文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
“照水朱颜半已凋,春风依旧柳千条。栖鸦数点斜阳里,不忍题诗过此桥。”这首诗饱含了晚年八指头陀对家乡杨嘉桥的深深眷恋。如今,在黑山庙附近,一幢民居成为了读山诗社的创作基地,吸引文人雅士来此挥毫泼墨、畅叙诗情画意,也算是一种文脉的延续。“读山诗社之所以得名,便是为了纪念这位诗僧。”刘安定说,“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圣辉大和尚也是杨嘉桥柳湖村人,一个地方出几位卓有影响的高僧大德,这在全国很罕见。”
近年来,杨嘉桥镇政府依托丰厚的人文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区位,实施文化兴镇战略,拟打造杨嘉桥文旅的亮点特色,让历史赋予的光彩更加闪耀。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