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回不来的乡村夏夜乘凉趣事


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 全文2388字 阅读约7分钟 -

(田年经 摄)

乡村夏夜好乘凉
文 | 刘光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没有通电,更没有电扇、空调,要度过炎热的夏夜,大家除了用扇子扇风,就是在屋前地坪乘凉(湖南都叫它歇凉)。
每天下午八点之前,大人们还很忙碌,有的担水淋(浇)菜,有的炒菜弄饭,有的给小孩喂饭、洗澡。也有两三个热心的中老年农民为大家乘凉作准备:打扫地坪,泼几担水;砍来一大把黄荆子,覆盖在点燃的稻草上,撒一勺“六六六”农药粉,再堆上一箩筐乙谷子(瘪谷)。坪里顿时烟雾缭绕,农药呛人,可恶的蚊子落荒而逃。
经过“以钢为纲”、大炼钢铁运动之后,农村房屋拆毁了一些,所以当年农户房屋不多,少的一间,多则三间。我们生产队16户社员集中挤在原来地主家的一栋大房子里。八点过后,泼过水的地面由烫人变得凉爽,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少开始往地坪搬运、摆放乘凉的用具:一把靠椅,两条凳子,架上一块门板,或一个长竹凳。提来一桶塘水或井水,将抹布在冷水中搓几下,把乘凉用具抹一遍,使它们变得凉爽。
我们生产队50多岁的张剃头最会享受,一到炎夏,他就把一张破旧的单人床搬到前坪,铺上稻草,垫上旧竹席,挂上旧蚊帐,帐顶盖一块塑料薄膜。除了下大雨,他每天晚上睡在外面;“秋老虎”不过去,他的单人床就不搬进屋。
当年农村没有电视、收音机,广播到1975年才基本普及,露天电影每年只放一至三场,因此乘凉的场所就成了男女老少聚会、娱乐的地方。屋前地坪在“双抢”期间有些冷清,其他夏夜则热闹非凡。
天渐渐黑了。在月光下,不安分不怕热的小孩就活跃起来,做游戏,捉迷藏,在地坪周围和门板、椅凳之间追追打打、吵吵闹闹。好静不好动的少儿则朝天睡成一个“大”字,望着满天繁星出神。不时一颗流星划过,带着一条发光的长尾巴消失在天际。少儿好奇地问爸爸或爷爷:“这是什么东西?”长辈告诉他们:“这是星子屙屎。”突然,一颗拳头大的白亮火球拖着长长的尾巴掉落在对面小山上,引起孩子们一阵欢呼,几个青少年立即抓起手电筒一路飞奔,去小山下搜寻,结果不见火球踪影,空手而归。大人们说:“这是天上落祸,找不到的。”此时,大多的妈妈还在房间里忙碌,搓手巾擦竹席,把蚊帐放下,用点亮的小煤油灯照蚊子(一种杀灭蚊子的方法),为半夜进屋睡觉作准备。一小时过去,小孩疲乏了,安静了,一个个回到乘凉的父母身边,或躺长竹凳,或睡门板,享受父母哥姐蒲扇、草扇送来的凉风。熏蚊子的火堆烟雾渐渐变小,农药味变淡,一些不怕死的蚊子趁机来偷袭少儿,被警惕的父母一扇子拍下来,便一命归西。
这时,人员到齐了,一个常规的节目就要开始了。生产队那两个读了两三年老书(私塾)的中老年人在大家的鼓动下开始讲故事。有时碰巧有蹲点干部在队,他们往往是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知识分子,悠闲地抽着“经济烟”,也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大家对此兴致盎然,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饥渴。
这些故事分三类:
一类是讲三国、水浒、西游、岳飞和薛仁贵的故事,大家叫这种形式为“讲传”,实际上近似于东北刘兰芳的说书。
一类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一开场就是“北宋某某年,京城的张员外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年方二八,春心萌动,不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自作主张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
一类是“鬼怪故事”。什么一个男子遭人诬陷被杀,冤魂不散,半夜里满身血污,披头散发,寻机报仇。什么女鬼深夜寻人,掐住熟睡者的颈根(脖子)不放。什么狐狸精深更半夜从窗口溜进来,化成人形,压在别人身上吸食唾液,直到把人吸死才罢休。这些情节,少年儿童既爱听又害怕,汗毛倒竖,毛骨悚然,儿童直往父母怀里躲,少年迅速往大人中间钻。
一类是笑话。
一个老大娘晒木瓜(可作零食),每个木瓜一劈两半,上午被一顽童偷吃了一块。老大娘中午翻动时,两两相合,发现少了一块,就破口大骂老半天:“哪个臭杂种!猪养的,偷我的木瓜,不得好死!猪狗不如!……”这顽童气不过,下午又偷吃了一块。老大娘晚上收木瓜时,又两两相合,发现一块不少,又叫道:“小杂种,到底怕骂呀,一骂就送来了呀!……”故事引来听众一场哄堂大笑。
一个私塾先生是结巴,他带读《论语》时念道:“孔、孔子曰。”十几个小孩一齐读:“孔、孔子曰。”先生急了,说:“我孔、孔几下,你们就孔、孔一下噻!”小孩跟着喊:“我孔、孔几下,你们就孔、孔一下噻!”这先生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乘凉的群众笑得前俯后仰。
我当年最爱听历史故事和鬼怪故事。50多岁的唐老伯能说会道,讲起故事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受大家欢迎。历史故事传说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受到了文学的熏陶。听着恐怖的鬼怪故事,我自觉阴风惨惨,全身发毛,似乎张牙舞爪的厉鬼就站在我的身后。我不禁打着哆嗦,赶紧钻进大人圈中。
这个重头戏结束,时间已接近半夜。主讲人慢条斯理地卷一个喇叭筒,悠闲地抽起旱烟来。少年开始入睡,幼儿早已进入梦乡,男人们打起了呼噜。妈妈们半醒半睡,给小孩扇风、拍打蚊子,蒲扇的啪啪声此起彼伏。12点一到,乘凉结束,父亲叫醒孩子,母亲抱起幼童,一家家纷纷进屋睡觉。
我们是个人员众多、集中居住的生产队,这种夜生活基本可以作为长、株、潭农村的代表。有些散居的社员以串门的方式,与四五户聚居的农户自由组合,集中乘凉,其味道比起大屋场来当然稍逊一筹。
作者简介:
刘光辉,男,湘潭县一中语文高级教师,参加过三线建设,当过民办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凭自学参加1977年高考并考上大学,已退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湘潭日报发表文章,2013年开始在《文史博览》《纵横》等报刊杂志刊发过几十篇纪实散文。

编辑丨胡歆宸 王珺(实习生)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