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巫家拳
——于湘潭开宗立派 传承中华武术魂
文丨谷桔 陈薇
在金庸、古龙描写的武侠世界里,有许多武艺高超、德行高尚的侠客,他们或精忠报国、或扶危济困,敢于与邪恶势力对抗,留下一个个为人称颂的传奇故事。文学艺术皆源于生活,这种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武术精神,是中国人的一种操守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小说、影视作品走向现实世界,我们欣喜地发现,湘潭有一项中华武术精神的载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巫家拳。
起源湖湘热土
走进北二环线旁的巫家拳馆,定会注意到敬奉着巫家拳历代宗师的一扇墙,古朴而庄严。直至今日,巫家拳仍保留着请师、起厂、收煞、进疏、收徒、受诫、授棍、请圣、祭棍、敕棍、开光等一整套仪式仪规,延续着尊师重道的武德情操。这让人不禁想走近巫家拳,一探其前世今生。
湘潭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历史上也曾有过不少战乱,崇文尚武精神成为敢为天下先的湘潭人热爱家乡故土的一种重要体现。乾隆年间,一个名叫巫必达(1751-1812)的福建人来到湘潭,他自幼嗜武,曾研习多种拳法。定居湘潭后,他结合当地流传的洪拳和养生功法,创立了以内外兼修为纲,以摇篮力为功,以寒雀步和六肘为基本内容,集练、养、打三位一体的技法体系。乾隆六十年(1795),巫家拳正式诞生于湘潭。
一个故事自诞生起,便会在各种因缘际会中浮浮沉沉,巫家拳就在湖湘热土上焕发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据《霞湾冯氏六修族谱》《中湘李氏族谱》记载,冯维明、冯维沅、李镇国等巫必达再传弟子,率门徒子侄教授湘军巫家拳,被封赏“巴图鲁”(即英雄、勇士之意),自此,巫家拳跃居湖南四大名拳(巫、洪、薛、岳)之首。经过200余年的代代传承,以湘潭为核心区域,巫家拳广泛流传于湘中、湘东、湘北,传入福建、湖北、广东、广西,并辐射到日本、荷兰、加拿大、美国等地。
注重实战对抗
回顾中国历史,湘军的威名自是不必多说。遥想当年,巫家拳能列入湘军弟子的“课程表”,其独到之处可见一斑。上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组织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共认定了129个拳种,巫家拳位列第34。如今,巫家拳的训练功法和器材已应用于国家赛艇队、游泳队、皮艇队、划艇队以及国家冬奥项目的体能训练,巫家拳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颜凯章更是担任了中国滑板国家队体能教练。
巫家拳为何这么厉害?巫家拳第六代代表性传承人颜亮鸣介绍,巫家拳强调踊跃为先、逢空而进、见隙必攻,包括功法、套路、格斗三种运动形式,有掐手(沙筒)、尖手(谷皮缸)、排打功(罗汉功)多种功法,会用到枪棍、刀锏、板凳、耙等器械,其技击格斗训练法包括单操、喂招(翻桥)、散手和实战对抗练习等。
颜亮鸣说,“巫家拳有很强的实战意义,使之成为中华武术精神的一种重要承载。”要理解这番话,还得回望过去。湘军过后,为民主革命而奋起反抗的黄兴师从巫家拳第三代著名传人冯维鉴,“鉴湖女侠”秋瑾以及革命先驱刘揆一、刘道一等人也都是巫家拳弟子。可见,从诞生之日到名噪四方,从巫必达到湘军,再到黄兴、秋瑾、刘氏兄弟等湖湘俊彦,巫家拳一直承载着以匡扶正义、惩奸除恶、振我国威等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武术精神。
影响越来越大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巫家拳,颜亮鸣不断创新推广方法。
颜亮鸣将巫家拳技法融入中国散打,使其实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在武警部队、特警支队推广应用。他又将健身、养生、技击融为一体,创编了一套巫家拳操,在湘潭十余所大、中、小学及长沙贺龙体育馆推广普及,在湘潭、桂林、三明等建立了8处传习站,推动巫家拳深入大众。近年来,一些家长将孩子送到巫家拳馆全天候“托管”,今年8岁的杨永富就在拳馆吃、住、学了两年半了。
最近两个月,颜亮鸣和妻子刘应军除了带弟子学拳之外,还多了一个事:每晚在抖音平台上进行巫家拳直播。其间,颜亮鸣和观众亲密互动,将解说和实操结合起来,让观众对巫家拳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最让颜亮鸣期待的,是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此前,湘潭市巫家拳协会已挂牌“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湖南科技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校外实践基地”。近期,颜亮鸣又着手与中南大学开展合作,准备共建武术交流平台,把湘潭本土的这张国家级武术文化名片擦得更为亮眼。
编辑丨杜博文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