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资料图,戴飞军 摄)
康有为的关门弟子易宗夔
文丨何银坤
易宗夔(1874—1925),晚清民国时期湘潭县人,知名学者。原名易鼐,字伟舆,又字蔚儒和味腴,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康有为(1858—1927)的关门弟子。
一、生平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易宗夔在长沙校经书院肄业。当时,湖南维新运动兴起,他积极参与其中。还在校经书院读书期间,易宗夔就在《湘学报》任史学编辑,在《湘学报》连续发表了《论西政西学治乱兴衰与西教无涉》《五洲风俗异同考》,表现出明显的全盘西化倾向,在当时有很大影响。湖广总督张之洞斥之为“匪人邪士,值为乱阶”“十分悖谬,见者人人骇恐”,骂其为杂种,要求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予以阻止。连思想开放的陈宝箴也惊叹“前睹易鼐所刻,骇惊汗下”。
在湖南维新运动高潮中,易宗夔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紧密团结在一起,属于激进派。他参加了谭嗣同等发起组织的南学会,并与谭嗣同、熊希龄等发起组织不缠足会。他以谭嗣同、唐才常主办的《湘报》为阵地上,向守旧派发出了一次次进攻。他在《中国宜以弱为强说》中,主张 “黄人与白人互婚”等全盘西化的观点。他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君贵民轻,所以要模仿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轩然大波。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等在《湘绅公呈》中,抨击维新派“皆康门(指康有为,笔者注)谬种。而谭嗣同、唐才常、樊锥、易鼐辈,为之乘风扬波,肆其簧鼓”,实际上是害怕维新派占领舆论阵地,守旧派再无话语权。维新人士易宗夔、曹毅亭、朱德裳据理力争,声讨思想僵化的守旧人士,受到群众的欢迎。民间有“一槽猪吃黄叶菜”之谣,戏谑易宗夔、曹毅亭、朱德裳与王先谦、叶德辉、蔡枚功的文斗。
光绪二十九年(1903),易宗夔赴日留学,入东京法政学堂,与宋教仁等过从甚密。与黄兴、杨度、宋教仁,章士钊、刘揆一等一同参加同盟会活动,孙中山曾送他亲笔写的“博爱”条幅。他回国后,任教于湘潭中学、长沙明德中学、湖南高等学堂、北京清华学堂。宣统元年(1909)五月,易宗夔当选为湖南谘议局议员和资政院议员,与当时湖南立宪派首脑人物谭延闿交情甚厚。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任国民党政事部干事。1912年,他任法典编纂会纂修。1913年,他当选“中华民国”元年国会众议院议员,不久任宪法起草委员。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他携家眷回到湖南,经营实业。1916年国会第一次恢复时,他仍任众议院议员。1922年国会第二次恢复时,他继续任众议院议员。1923年3月,他任“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国务院法制局局长,1924年5月免职。晚岁他勤奋著述,硕果累累,著有《横海楼文集》《横海楼诗集》若干卷,《新世说》八卷,《世界历史教科书》十二卷。
二、康有为的关门弟子
提到易宗夔,就绕不开他尊师重教的话题。
易宗夔很早就敬仰康有为,“自戊戌以来,每读公(指康有为)文,私心向往,辄自附私淑弟子之列”。私淑弟子出自《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是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后来,易宗夔亲自到上海、杭州,登门拜访康有为,一直无缘见面。他下定决心:不成为康门弟子,决不罢休。
为此,他从1922年至1924年间,一连写了三封信给康有为,要求成为康的弟子。第一封信写于1922年农历四月二十七日,信中易宗夔称赞康有为“盛德大业,文章丰采,冠绝千古,当世已无第二人”。迫切希望成为康有为的弟子,还请求康有为赐寄新书著作。康有为接信后,即嘱人把自己部分专著寄给他。
第二封信写于1923年农历十一月四日, “幸得赐书,开其健陋,眼明心喜,南面当无以喻其荣也。”感谢康有为寄赠专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信中再次表示希望尽快成为康门弟子。康有为接信后,便告诉自己身边的学生张伯桢说:“易某欲为弟子,受之可也。”张伯桢即复信给易宗夔说,康有为已批准招收他为弟子。
第三封信写于1924年秋天。这封信中写道:“以宗夔之资质鲁钝,学识谫陋,竞获登大匠之门、入宗师之室,谓非有生以来之厚幸!”他还随信寄去个人履历一份。自此之后,易宗夔成为康有为的最后一个入籍弟子。在名师点拨下,他奋力攻书,学问猛进。
此前,清廷倡言变法,规定县办县学。湘潭县学地址设于昭潭书院所在地。易宗夔与湘潭有识之士谢鼎庸、王国栋,前山东提学使罗正钧,长沙明德中学创始人著名教育家胡元倓等倡设湘潭县学堂。这所学校一百二十年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发展成为今天的湘潭市一中。
易宗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他仿照南朝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体例,创作《新世说》。北大校长蔡元培亲作跋语,给予很高的评价,将易宗夔的《新世说》与清初王丹麓的《今世说》相提并论,称赏“几乎无一字无来历”,甚至可以与《唐语林》媲美。后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也多次称道《新世说》。
作者简介:
何银坤,男,1973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毕业于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学士。现供职于湖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任湘潭地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湘潭湘商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致力于地方文化历史的学习研究,作品见《中国教工》《文史拾遗》《湘潭日报》等报刊媒体。
编辑丨杜博文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