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云湖河畔的晚清大家


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 全文2519字 阅读约6分钟 -


王闿运——云湖河畔的晚清大家
文 | 谷桔
1月5日,刺骨的风诉说着农历“小寒”时节的寒冷属性,但这没有阻挡我们的脚步,怀着对先贤的无比敬意,我们来到云湖桥镇探寻王闿运的足迹。
王闿运居住在什么地方?留存着哪些与他有关的建筑物?有什么趣闻轶事?我们试图通过探访这里的一块块砖头、一条条小巷来找寻答案。当站在一处处历史痕迹面前时,一代湖湘文化名人王闿运的形象更加清晰丰满了。
湘绮楼今安在?
“这里就是湘绮楼所在的位置。”跟着《湘潭·风物志》栏目文史顾问何歌劲和刘安定的脚步,我们来到石井铺村湘绮组罗秀英家的后面,眼前一幕不禁让人唏嘘:立起的部分只剩两处不高的土砖墙壁,旁边是一簇簇茂盛的菜畦,疯长的野草在寒风中摇摆,需仔细寻找才能看到地面上的一个个方形地基。

湘绮楼只剩下残存的墙壁。(谷桔 摄)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号湘绮,此湘绮楼就是他的住所与书房。王闿运《湘绮楼记》中有记载:“年七十,门人张登寿倡议醵金,于山塘作楼,以致庆祝……度幡然更督其工,费百四金,为山中湘绮楼。孤居田边,过者笑之。余不得己,又自作前堂、东房,楼乃有寄。然地势秘迤下,自余室至楼,三下始登,楼顶始与地平,又一奇也。”只是,历经岁月涤荡,楼已不复存留。
“这里的湘绮楼最为独特。”何歌劲和刘安定继续介绍,王闿运将自己住过的一些地方命名为“湘绮楼”,长沙定王台、射埠明冈等地都有湘绮楼,这在《湘绮楼记》中也有据可寻。不同的是,云湖湘绮楼是王闿运亲自设计并参与建造的,是他最终的归宿。
王闿运的出生地并非云湖桥镇,而是长沙学宫街,其祖居地也不在湘绮组,而在不远处的石牛塘。他一生四处漂泊,19岁时第一次回湘潭;68岁时在石井铺村重修湘绮楼,此后未再居于他处。一枚“家在云湖桥畔”的闲章,足见其魂牵云湖,云湖湘绮楼不仅是他晚年归宿,更是他心之归处。
此外,别处湘绮楼多为王闿运出钱赁住,云湖湘绮楼是完全属于王闿运的。对此颇有研究的云湖桥镇文联委员赵子军提出,完整的云湖湘绮楼由“源远茶亭”“南天斗门”“湘绮书院”“湘绮主楼”四部分组成,这也是其他湘绮楼所没有的。
文要下轿,武要下马?
在众人的描述中,我们心中重塑了“湘绮楼”的大致模样。王闿运设计的湘绮楼“别出心裁”,屋宇外槽门围墙重绕,门槛高而门楣低,车马经此地都得停在外面,人进门前都得低头,于是有了“文要下轿,武要下马”的说法。从这种独特设计中,也能看出王闿运洒脱不羁、“能以逍遥通世法”(弟子杨度对王闿运的评价)的性格。
说起王闿运的性格,就不得不提到他从不在权贵面前摧眉折腰的傲然风骨。王闿运学识渊博,19岁时就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在他答应纂修《湘军志》之邀约后,曾国藩命儿子曾纪泽将《湘军志》所有史料、史稿交给了他,并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此书写成。不料,王闿运的《湘军志》不只是歌颂曾国藩等湘军将领的功勋,也增添了原稿中不曾有的一些真实场景,如湘军被太平天国打得一败涂地,攻下南京城后纵兵抢掠、殃及无辜百姓。好友们都劝王闿运删掉湘军某些负面内容,以防不测,王闿运却坚决不动一字,最终成就了杰出的史学著作《湘军志》。
这身不畏权势的傲骨,让后世人对这位湖湘文人多了些敬意。这份坚持己见的洒脱,也为这位晚清名士添了几分可爱。
“王大人”是谁?
如今的云湖桥,现存与王闿运相关的古迹并不多,除了湘绮楼的残存墙壁之外,云湖桥老街旁、由王闿运亲笔题字的“乾元宫”三个大字是一处重要古迹。不过,相比之下,老街年长村民口中的“王大人”,更能激起我的好奇心。

王闿运亲笔题字“乾元宫”。(谷桔 摄)
“王大人”就是王闿运,因其是咸丰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入曾国藩幕府。身为云湖桥人的赵子军说,“‘王大人’心系百姓,当时的云湖桥、杨嘉桥、石潭等地人都知道他。”
王闿运和老百姓之间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那时,云湖河畔的船户组建了云湖船帮,但湘潭县城没有他们的停靠码头,大家便来求“王大人”帮忙。王闿运来到县城,特意将下半身衣服浸湿再去见县官,说自己乘云湖船来县城,哪知县城没有云湖船帮可以停靠的码头,只好蹚水过河上岸。县官是王闿运的学生,问码头要设多大,王闿运表示“百姓为大”,于是县城河段上很快就有了“云湖码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依旧知道“王大人”和他的许多故事,反而是“王闿运”的“知名度”没那么大,这也算得上是一件趣事。
王闿运“高”在何处?
穿过老街,便到了云湖河。河水蜿蜒穿梭于千亩良田间,然后汇入平静的涟水河。
“这个交汇口很重要,王闿运去长沙要经过这里,王闿运的弟子杨度也经常坐船经涟水、云湖河来看望恩师。”何歌劲站在岸边说。在那个水运发达的时代,人和物经此走出云湖桥,去往更远方。王闿运的故事,也随着云湖河水流向了大江南北。
王闿运一生著作达数十种、两百多卷,著述之众,用力之深,影响之大,在近代史上实属罕见。他的学术成就涉及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帝王学等众多领域,在近代湖湘学派中起着“承旧与开新”的重要作用。前面说到了杨度,就要说一说王闿运在教育方面的故事。
王闿运曾执掌湘潭昭潭书院、衡阳船山书院、石鼓书院、思贤讲舍、成都尊经书院等多家书院,桃李满天下,杨度、齐白石、八指头陀等都是他的弟子。他是古代书院史上最后一位山长,在教育方面独树一帜,主张“有教无类、通经致用”。张登寿是一名铁匠、曾昭吉是铜铺店的一个小学徒、齐白石则是木匠出身,王闿运皆收入门下。后来,张登寿出任湖南高等学堂教务长,曾昭吉任教于南昌高等学堂,齐白石更是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如果当初没有王闿运的“有教无类”,他们是否还能取得如此成就,这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再游云湖河,曾经由商船撑起的繁华不再,只有寥寥几叶网鱼的小舟,水鸭轻轻划过河面,恬静而美好。历史总被雨打风吹去,但那些灿烂的精神财富总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历久弥新地滋养着千千万万后世人。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