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二十多年求学之路


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 全文7019字 阅读约8分钟 -


毛泽东的求学之路
文 | 赵叶惠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举世公认,传之千秋。他的成就与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密不可分。通过孜孜不倦、百折不回的学习历练,他积累了丰厚的学识,开阔了眼界,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胆识,陶冶了情操,并自觉走上了革命道路。
求学经历,曲折丰富
毛泽东从幼年识字发蒙开始,从韶山、湘乡到长沙,先后报考、就读过17所学校(私塾),其经历曲折丰富,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发蒙(识字)阶段,从1896年春至1902年春。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湘潭县韶山冲南岸上屋场,字咏芝,后改为润之。两岁时,他父亲毛顺生因家贫出外当兵谋生,他被寄养在相邻的湘乡县唐家圫外祖父家,一住六年,到八岁时才离开。毛泽东的外祖父文绵薰、外祖母贺氏,育有三子,均住在一起,有孙辈20余人。文家以耕读传家,家风淳厚,家境富裕,有水田140亩,牛10多头,房屋90余间。年幼聪颖的毛泽东的到来,文家十分看重和爱护。七舅文玉瑞收他为干儿子,将他与文家子侄一并排行,毛泽东排在第23位。
虽然离开父母寄养,但毛泽东在文家得到长辈的厚爱,与表兄弟姐妹相处融洽,受到了文家良好家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接受了启蒙教育。文家建有蒙馆,由文玉钦(毛泽东八舅)执教,主要教授文家子弟。文家蒙馆在方圆百里十分有名。毛泽东聪慧好学,识字又快又准,深得八舅喜欢。
二是私塾阶段,从1902年春到1910年春。
1902年初,毛顺生解甲归田,即把毛泽东接回韶山。毛泽东开始了其自称“六年孔夫子”的韶山私塾学习经历:1902年春至1904年秋,在南岸下屋场私塾学习,师从邹春培;1904年秋至冬,在关公桥私塾学习,师从毛咏薰;1905年至1906年秋,在桥头湾、钟家湾私塾学习,师从周少希;1906年秋至1907年秋,在井湾里私塾学习,师从毛宇居;停学近两年以后,1909年秋至冬,在乌龟颈私塾学习,师从毛简臣;1910年春夏,在东茅塘私塾学习,师从毛麓钟。
“六年孔夫子”的学习过程,毛泽东虽然不喜欢学究式的教学方式,但他对知识有一种本能的追求,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儒家经典,打下了传统文化知识的良好基础。
三是新式中小学和报考专业学校阶段,从1910年9月至1913年3月。
1910年9月,经舅舅文玉钦和表兄文运昌等人劝说,毛顺生决定送毛泽东到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学校以《求学言志》为题考试,毛泽东“交卷在前,发榜列首”(文运昌语)。校长李元甫阅后拍案赞道:真乃建国之才!

东山学校(方阳 摄)
东山高等小学堂原名东山书院,于1895年建成投入使用,1906年更名为东山高等小学堂。此时的东山高等小学堂“得全国风气之先”,推行新式教育,开设国文、格致、地理、音乐、体育、外语等课程,其影响及于省内外。东山高等小学堂为17岁的青年毛泽东打开了全新教育的窗口。他在这里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开启了人生崭新的航程。
一年以后,经校长李元甫、老师贺岚岗等人推荐,毛泽东于1911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设在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堂(湘乡一中前身)。这两所学校的学习,对毛泽东的一生影响极大。

少年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读书时的教室。(方阳 摄)
1950年,毛泽东在接见同学周世钊时,无限感慨地说:“我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乡人的教育。”1955年,毛泽东在与同学谭世瑛谈话时说:“李元甫先生、贺岚岗先生,还有你父亲谭咏春,都是热心的教育家,他们是爱惜人才的!没有他们,我进不了东山学校,也到不了长沙,只怕还出不了韶山冲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清帝统治的革命浪潮在全国风起云涌。毛泽东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投笔从戎,加入了湘军。半年的从军经历,使他对军队的现状十分不满,深感前途无望,遂毅然决定退伍,继续向学。
从1912年春开始。他先后在长沙报考了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堂、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在公立高级商业学校学习一个月,感到不满意而退学。随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高等中学堂(后改名为省立第一中学)。由于高等中学堂开设的课程有限,且学习环境不佳,毛泽东认为继续在校学习不如自学。于是,他退学寄居于湘乡会馆,制订自修计划,每日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
在这一阶段,毛泽东从闭塞的韶山冲走向湘乡县城、长沙省城求学,打开了新的天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不断探索前进的方向。
四是师范学习阶段,从1913年3月至1918年6月。
1913年3月,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初,第四师范合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编入预科第三班学习,9月编入本科第八班学习,至1918年6月毕业。师范学习阶段,毛泽东如鱼得水,求学问道,学问精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崭露头角,成为学校风云人物,是毛泽东人生华彩的重要篇章。
求学方式,出类拔萃
为了追求真理,钻研学问,完善自我,毛泽东不断探索,讲求方式方法,显示了非同一般的特质。
(一)志存高远。毛泽东立志求学,并且在求学过程中,他的志向在不断调整、改变,实现了从追求出人头地、改变个人命运,到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飞跃。
从他不同时期所撰写或改写的四首诗中,即可鲜明地感受这种嬗变。1906年秋,塾师毛宇居指着屋内天井令毛泽东作诗。他即时吟成一首: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他这时虽然只有13岁,但不甘像小鱼困在井里一样局促在私塾,希望有更适合自己成长的天地。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时,他有感而发,改写了明代首辅张璁所写的咏蛙诗以明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所显示的气象已不同凡响。
1911年秋,毛泽东受荐到湘乡驻省中学堂学习,父亲对此并不愿意。毛泽东决意前往,临行前他改写了日本月性和尚的诗给父亲以明心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他为了成就人生事业而义无反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和勇气,令人耸然动容。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到湖南第一师范,师生群情激愤,集资刊印《明耻篇》。毛泽东在封面题写四言诗一首,并签名。诗曰: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诗句直抒胸臆,言简意赅,直击人心。这首诗标志着毛泽东从个人的情感需求(成名成家),转变到对民族危亡的关注,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努力为之奋斗。这种质的变化在毛泽东身上发生,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学习期间,把获得知识与追求真理相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他经常说,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不能为个人的享乐蝇营狗苟。同学们因此送他雅号“毛奇”。他在给黎锦熙的信中说,“只将全副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拟学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划粥”。
1917年秋,毛泽东与同学张昆弟等游昭山寺,畅谈人生追求。他说:“西人物质文明极盛,遂为衣食住三者所拘,徒供肉欲之发达已耳。若人生仅此衣食住三者而已足,是人生太无价值”“吾辈必想一最容易之方法,以解经济问题,而后求遂吾人理想之世界主义”。在这里,毛泽东的眼光和胸怀从国内扩展到了世界。
为了追求真理,实现理想,他决心矢志不移,奋斗终生。他在日记中奋笔写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这种志存高远的境界,促使毛泽东学问精进,卓然独立。
(二)由博入精。毛泽东求知若渴,博览群书。
韶山僻处一隅,可供阅读的书籍很少。他看到什么书都拿来“啃”,《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更是读得滚瓜烂熟。东山高等小学堂藏书和所订报刊颇丰,毛泽东第一次在这里过了阅读的“瘾”。1912年在自修期间,他断齑划粥,在省立图书馆大量读书,除了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外,广泛涉猎了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
他根据需要,积极向同学借书求助,充分利用时间学习。在湘乡高等小学堂时,毛泽东通过与萧子璋联对,借到了心仪已久的《世界英雄豪杰传》。1914年寒假将至,毛泽东向文运昌借了不少书报回家读。1915年2月24日,新学期伊始,毛泽东把所借书报还给表兄,并留下还书便笺:“书十一本,内《盛世危言》失布匣,《新民丛报》损去首页,抱歉之至。又,国文教科书两本。”1916年1月28日,致信萧子升,求借《甲寅》杂志两期。2月29日,又致信子升,将自己认为必读的77种书目开列出来,征求其看法。
毛泽东不断探求学习方法。他认为,既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结构,明确学习重点,注重消化吸收、融会贯通。1915年6月25日,他致信湘生,谈了自己的体会:“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而于学堂科学,尤厌其繁碎。今闻于师友,且齿已长,而识稍进。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基于这样的认识,毛泽东在师范阶段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史哲、社会学、伦理学等重点学科的研习之中,而对数学、美术、音乐等课程则不愿多花精力。例如,他曾精研伦理学,听讲《伦理学原理》作了12000字的课堂笔记,手抄10万字的《西洋伦理学史》七册。
他不满足于阅读和课堂教学,注重和老师、同学一道探讨、研究学问。1915年7月,他写信给萧子升,谈到自己近年来的进步,“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苟舍谈论而专求之书,其陋莫甚”。
在湖南第四师范时,他跟袁仲谦老师研习古文。袁老师嘱他精研韩愈文章,并将所藏的《昌黎先生文集》赠送以示激励。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毛泽东作文功夫精进,文风大变,得到袁老师首肯。
黎锦熙老师在文字学方面造诣颇深。毛泽东认为,要学懂弄通国文,非在文字学方面下功夫不可。他经常与黎老师讨论文字学,1915年在4个月之内20余次造访黎老师,重点探讨文字学。对黎锦熙推荐的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和《群学肄言.缮性篇》用心进行了研读。
为了学好哲学,他还和同学一起成立了哲学小组,请杨昌济老师给予指导。毛泽东把结交好友、探究学问的视野从校内扩展到了校外。1915年9月,他以“二十八画生”之名在长沙各校张贴征友启示,并请在外校的好友帮助。9月27日,他致信萧子升:“近以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岁事功难立,乃发内宣,所以效嘤鸣而求友声,至今数日,应者尚寡。兹附上一纸,贵校有贤者,可为介绍。”
(三)锤炼身心。在努力钻研学问的同时,毛泽东十分注重锻炼身体,磨砺意志,陶冶道德情操,使健身、修业、进德相互融合促进。
1917年4月1日,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了《体育之研究》,系统论述了关于重视体育,提高全民体质的主张,认为“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身体坚实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鲜明地提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篇一万多字的长文,凝聚了他对体育悉心研究的成果,也源于自己的切身体会。他自觉坚持锻炼身体,在一师期间,依季节变化,进行冷水浴、日光浴、风浴、雨浴、游泳、登山、露宿、长途步行、体操、拳术等各种体育活动,还自创“六段运动”体操。持久的锻炼,使他拥有了强健的体魄,为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认为,“体育之大效,尤在足以强意志”。
因此,他锻炼身体,不仅是为了使体格强壮,更是为了磨炼意志。他锻炼的力度和强度很大,在有的同学看来简直是自虐。他长年坚持冷水浴,冰天雪地里和冷水亲密接触。他从小喜爱游泳。到长沙读书后,他和同学好友到湘江游泳。相较于善泳的游伴,他在乡间颇为自得的泳技立刻相形见绌,且面对宽阔浩荡的湘江,顿感软弱无力。他决心练就过硬的游泳本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持之以恒,勤学苦练,曾几次遇险,仍毫不动摇,终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后来回忆这段经历,他仍深有感触:“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坚持到隆冬,终于成功。”
1917年暑假,毛泽东和萧子升步行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历时一个半月,行程900余里。他们身上未带一文钱,通过拜访、写对联送人等办法解决食宿问题。这种“游学”的方法,对于了解社情、丰富阅历、增长见识大有裨益,也有利于增强体能,提高身体的耐力。但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对于年轻的学生而言却绝非易事,没有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是不可能的。他俩不畏艰难,咬牙坚持。游学回来,“身无分文,形同乞丐”,但收获是巨大的,内心是丰富而快乐的。1918年初春,毛泽东又偕蔡和森游学湘阴、岳阳、平江、浏阳诸县,历时半个多月。
毛泽东在求学过程中,深感成大事业者必须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他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心公益,得到了一致的赞赏。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进入一师以后,他和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一起讨论,要“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作成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必须“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经过充分酝酿,一个全新的学生组织——新民学会诞生了。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岳麓山刘家台子蔡和森家召开了新民学会成立大会,毛泽东、蔡和森等十三人与会。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邹鼎臣起草的新民学会会章。会章规定学会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会员守则为: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会议推选萧子升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不久,萧子升去法国留学,会务由毛泽东主持。新民学会成立以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追求个人道德修养到集合同志,将革新学术与砥砺品行相结合,面向社会,以改良社会风俗为己任,毛泽东的思想道德境界产生了质的跃升。
(四)勇于实践。毛泽东不当书虫、不读死书。他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热心服务学生和大众,积极投身社会活动。
1915年11月,毛泽东被选为省立第一师范学友会文牍(相当于秘书长)。学友会的宗旨是:砥砺道德,研究教育,增进学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文牍之职,毛泽东连任四届。他做了大量的会务工作,扩大了在学友会和师生中的影响。1917年10月学友会改选,毛泽东任总务(总负责)并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他充分发挥学友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各种课余学术、体育活动。毛泽东不仅努力服务学生,而且主动走入工人、市民之中开展启蒙教育。学友会创办了工人夜校。毛泽东用通俗易懂的白话起草了招生广告。他不仅在工人夜校教授历史课,还写学友会夜校日志,记载夜校活动、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等内容。
毛泽东面对不平之事,在危难之际,敢于坚持原则,挺身而出,匡扶正义。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原本规定不收费,但由于政府经费不能保障,校长张干遂提议并由省议会决定收学生十元杂费。这个决定遭到了学生的激烈反对,引发了驱逐张干的学潮。毛泽东是此次学潮的核心人物。他起草《驱张宣言》,历数张干办学无方、贻误青年的种种行为,以传单的形式在校内外广为散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干恼怒,决定开除毛泽东等十七名学生。毛泽东团结同学,毫不屈服,又得到杨昌济、王季范等教师的同情。张干只好撤销开除的决定,黯然辞职。1917年11月,毛泽东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他以学友会的名义,组织学生志愿军并联络警察分所,妙用计策驱散了在一师以南徘徊的3000余北洋溃兵,使学校和市民免遭荼毒。师生赞叹:“毛泽东浑身都是胆!”
求学成就,超凡脱俗
1916年6月,湖南一师组织学生开展人物互评活动,11个班430多名同学参加投票,考察学生的敦品,自治、文学、言语、才具、胆识六项,共评选出了34名优胜者。毛泽东总得票数47票,大幅领先众人,六项俱优,其中敦品、言语为单项第一,胆识得票为其独有。
毛泽东关注时事,知识渊博,有“时事通”“省先生”之称。他的文章有韩愈风骨,立意高远,切中时弊,常得老师激赏。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作文《宋襄公论》,谭咏春老师的批语长达两页半,其中盛赞:“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省立第一高中的柳潜老师在毛泽东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写下洋洋洒洒的批语,称赞文章“积理宏富”“力能扛鼎”,赞许其乃“伟大之器”。
毛泽东思想敏锐,勤于思考,具有很强的思辨和洞察能力。在韶山学习阶段,他在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 《七侠五义》等传统小说的过程中,敏感地发现了一种现象——传统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侠士强盗,唯独没有农民,而农民才是传统社会的主体,他们长久以来被忽视、践踏。对此,毛泽东大为不平,引发了他对农民问题持久、深入的思考。后来毛泽东投身革命,一直对农民、农村问题特别重视,工农联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主体和基础。
通过对中日两国的比较分析,毛泽东断言中日必有一战。1916年7月25日,他致信萧子升,分析日本侵华大势以后指出:“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果然,刚过二十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也秣马厉兵,投入到了全民族的抗战之中。
毛泽东在一师期间已具备了高超的宣传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很强的凝聚力,从驱逐张干和护校行动中即可看出,他俨然成了学生的核心和领袖。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大踏步走入社会,如鹰击长空,龙入大海,充分展示了满怀豪情和磅礴才气。他将新民学会成员扩展到学校以外,通过新民学会组织多批青年学子赴法勤工俭学。创办《湘江评论》并任主笔,主编《新湖南报》、任《大公报》特约撰述员,发表了大量的文章,阐发、宣传新思想、新观念,以引导舆论,改良社会风气。组织了轰轰烈烈的驱逐湖南督军、军阀张敬尧的运动,使张敬尧恶名昭彰,狼狈离开湖南。毛泽东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洗礼,成为最早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
1921年7月,毛泽东参加了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从此,他致力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开辟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纪元。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