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学派早期的两大活动基地,你听说过吗?


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 全文2019字 阅读约4分钟 -


从文定书堂到碧泉书院
文 | 何歌劲
湖湘学派早期的运作平台,也就是其代表人物读书、著作与教育的基地,莫过于文定书堂与碧泉书院。碧泉书院因为有碧泉这个地名冠顶,且有遗址可寻,它位于碧泉是没有多大争议的。碧泉书院是由胡宏总其成也是没有疑义的。但是,胡宏父亲胡安国所开辟的文定书堂到底在哪里,恐怕就莫衷一是了。目前无论是社会上的流行说法或是专家叙述,占主导的还是认为文定书堂在南岳衡山。其实这是一个大可质疑的结论。
文定书堂,一看名字便知这是后来的说法。文定,当然是指胡安国,因为文定是其去世后的谥号,书堂在他生前不可能用此名。但这个书堂显然是胡安国生前创办和使用的书堂。其实,要找到文定书堂准确的位置所在,最可靠的办法还是到当事者的叙述中去探求。首先,我们要弄清胡安国一生尤其是在湖南到底先后办了几个书堂,而这些书堂各有什么名字,关于这些书堂的所在又有哪些可以探索的线索。当我们翻遍了湖湘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胡安国、胡寅、胡宏、张栻的著作,我们会猛然发现,在这些前人的叙述里,“书堂”竟是一个专有名词。也就是说,不仅是胡安国,同时还有胡寅、胡宏;也莫说在湖南,就是终他们一生,都只有一个书堂。这个书堂就是胡安国来湘后开辟的书堂,就是胡寅与胡宏反复提到的父亲的书堂,就是张栻心目中始终占有崇高地位的老师与师祖的书堂。
胡安国长子胡寅在记述父亲一生履历的《先公行状》中两次提到“书堂”:“乃渡南江而西,休于衡岳,买山结庐,名曰书堂,为终焉计。”“以绍兴八年四月十三日殁于书堂正寝,享年六十有五。”显然,胡安国只有一个书堂;如果有两个书堂,就一定会再加用定语词以区别。

胡安国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冬由湘潭籍弟子黎明、杨训恭请,携次子胡宁来到碧泉。次年三子胡宏、长子胡寅以及所有家眷辗转来到碧泉会集。绍兴元年(1131)四月碧泉遭兵乱,胡氏阖家西逃邵阳,转而南下永州、全州,入山避难。绍兴二年(1132),胡安国应宋高宗召,由胡寅、胡宁侍行至临安(都城杭州),当年十月西返,十一月休于江西丰城龙泽寺。绍兴三年(1133)四月,阖家回到碧泉,买田置庐,设立学堂。当年,长子胡寅在南岳衡山置产设家,次子胡宁、三子胡宏皆随父定居湘潭碧泉。胡安国受高宗命著述《春秋传》,绍兴六年底或七年初成书。绍兴七年(1137)上半年,胡安国移居南岳衡山。绍兴八年(1138)二月,胡安国回到碧泉,当年四月,逝世于书堂。

胡安国
最能说明书堂地点的,是胡寅送父亲胡安国由衡山回居碧泉书堂的七绝诗《奉家君自胜业迁居书堂久雨乍晴道中口占》:“五峰收卷万层云,一水流通四海春。南极有星天地久,东风无际柳梅均。”题中所谓胜业,本指当时的胜业寺,亦即今天的祝圣寺,寺在南岳镇东街;代指位于寺侧的胡寅居处小地名。诗题里用了“道中”字眼,显然这次父亲的迁居不是在南岳居处的一次挪动,而是一次异地的远赴。诗中说“一水流通”,显然是坐船而行。“四海春”“柳梅均”,讲的是时令,这正与绍兴八年仲春之际胡寅赴京的时事相合,胡寅就是在赴京任职前将父亲送回书堂。显然,这个书堂绝不可能在南岳衡山之上,而是在碧泉。前文所引胡安国定居碧泉时使用“休于衡岳”,是一个大的衡岳概念,这个概念是直接将碧泉包含在衡岳的概念里。这种地理概念而不是区划概念在古代多有应用,至今不绝。

与此相应,胡宏的入门弟子张栻有《答陈平甫》一函,其中述说了他到碧泉拜胡宏为师的经历,称“辛巳之岁,方获拜之于文定公书堂。”他的另外两首诗也直认碧泉书堂为文定公书堂。
此外,文定书堂与碧泉书院两个工程的上梁文皆为胡宏所作,如果文定书堂在衡山,那作者就该是居住于衡山的胡寅而不是居住于碧泉的胡宏了。
胡寅的《先公行状》记载,父亲逝世前,“结庐犹未成,独戒宏曰:‘当速营家庙,若祭于寝,非礼也。’”胡安国逝世后,胡宏在碧泉建起了有本亭,并撰《有本亭记》记述父子两代在碧泉兴建工程的史事,碧泉书院就是在文定书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