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作者为何偏爱“四书”?
书中,宝玉最厌读仕途经济类的书,四书五经明显属于这一类,可宝玉偏偏就将四书从其中摘了出来,另眼看待。第一回,探春质疑宝玉“颦颦”用典处恐怕又是杜撰,宝玉回道“【除四书外 杜撰的太多】 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对四书大加肯定。
黛玉也很重视四书,贾母问她读什么书,林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贾政似乎也把【四书】排在【最要紧】位置,第九回,李贵回贾政的问话时,有一段这样描述“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 什么【呦呦鹿鸣】 荷叶浮萍 小的不敢【撒谎 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 贾政也掌不住笑了 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 也【都是掩耳偷铃 哄人而已】 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 就说我说了 什么诗经 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 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实际上,“四书”反复提示读者的乃指“是书”,即《石头记》本书,吴语中“是”、“四”发音相似。
由此,我们知道,上文“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是说本书隐记的事是真实的,其他史书杜撰的太多。
“只刚念了四书”是告知读者,“四书”暗指(读者)手中这本书。
而李贵与贾政的对话,藏着的意思是:清廷出面编撰的史书是自说自话、撒谎骗人的,不过是掩耳盗铃、欺瞒世人。【此书一气讲的是明朝的事,记住这点是最要紧的】。
“三本诗(“史”音)”指清廷版的史书。“三”与“膻”发音相似,“膻”指满清;“呦呦鹿(“虏”音)鸣”喻满虏自说自话。
“背熟”本意是对【背面】要【精审,看仔细】了。
书第三十六回又提及,“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 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 不想我生不幸 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 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因此【祸延古人 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道出了如下史实:
满清(羌人)无故生事,禁写书立传,祸及古人,除本书侥幸得存外,其他书籍竟一概被焚毁了。
二 四 五 、《石头记》第二十八回,宝玉和蒋玉菡互赠汗巾子一节,隐意何在?
宝玉所系【松花汗巾】子原是【袭人的】,后又把蒋玉菡所赠的【大红汗巾】子偷偷系回【袭人身上】,喻意是【清国统治者篡位汉家皇帝】。
“松花汗巾(“金”音)”指清国皇帝,“松花”指地处松花江流域,“汗”即王,“金”系清的前身。而“大红汗巾”则暗示清国皇帝变身为汉人皇帝,“大红”即汉家,红系朱明家。
宝玉和蒋玉菡(琪官)都有王家身份,“琪”即由“其王”组成,袭人则如前所述,指代满清。
薛姨妈一家入住贾府后就再也不走了,喻意何在?
薛家带着【游览(“有揽”音)上国】风光之意,入驻贾府投亲,谁知竟一住逾十年也无离开之意,即便是发生了抄检大观园,需要避嫌之际,也不去自家在京的房舍,实在有违世俗礼仪。
由于这一事实贯穿近乎整八十回,无疑,【此事实属】于书的【主结构部分】。一声两歌之下,我们可以解读出作者在文字背后要表达的是:【胡人进入中原,反客为主,进而篡夺了华夏】。
薛姓起源说之一,源于汉朝时期【匈奴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又称胡】。第六十三回中,宝玉让芳官扮作一【骚鞑子】样,取名“雄奴”,还说“【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可见,作者【取用“薛”姓,别有深意】。由此也可引出【薛蟠】二字的含义,即是【胡人盘踞】。
作者给薛家人安排的居所,或许更能说明前述观点。
书中给薛家安排的住所是“【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 小小巧巧 约有【十余间房】屋”。
满清的盛京皇宫在建造时,周围又建有十来间平房供各式匠人居住,形成村子规模后,【此地一直被称作“十间房”】。
而【梨香】院之“【梨香】”则有“【将汉人摧灭殆尽】”之意,此处“梨”实暗用“【犁庭扫穴】”中的“【犁】”字,“香”在书中代指汉人。
“【当日荣(戎)公暮年养静】”细细品来,正是暗写(满清入关前夕)【皇太极死于此地】。
这“【东北】角的【梨香】院”,实是暗指【篡华胡人的来处】!
贾雨村人物刻画的背后
《石头记》【前四回均有】贾雨村这一人物出场,篇幅也不少,可见除名字具有寓意外,此人身上充满待解之谜。然而,关于贾雨村的着墨之处大部,着实看不出对描写宝黛爱情故事有多重要与助力。
既然作者一声唱两歌,着重写背后那部书,则该部分【对背后那部书】而言,一定是【具有先行引领】的作用。
《石头记》给人揭示的是一幅末世景象,实际是隐记晚明史实之作。明清巨变的进程中,有一个人物的作用举足轻重,欲记载那段史实,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此人,他,就是吴三桂。
之所以提吴三桂,是因为阅读有关贾雨村的部分,文字里走出的,感觉却是吴三桂的身影。看书中描述:
之一,第一回中,所谓“淫邀艳约,私讨偷盟”之语,
实指吴三桂【献媚输款,私讨清军偷袭大明】一事,这里【“盟”】拆字即【“明(国)器】”。
之二,“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
根据史料对吴家的记载,吴三桂先祖本是徽州人,再迁居至高邮州,在他出生前,大约祖父时,第三次搬迁,“流寓辽东”,基本与此对得上。
之三,在甄家丫鬟娇杏眼中,他“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生的【这样雄壮】”,第三回也说“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
有史料记载吴三桂长得“【美丰姿、状貌奇伟】”,且相貌与军事能力大似其舅舅【祖大寿】。
之四,“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 【雨村】见他【回了头】”
说“回头两次”,实际暗示吴三桂【背叛明朝降清,又复背叛清朝】的行为。
之五,雨村所吟诗,“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句中隐写吴三桂违悖平生意愿,薙发蓄辫降清,过后又复叛,(当初)冲冠一怒却为红颜。
“未卜”是“违悖”的近似音;“一段愁”指【辫子】,“愁”,即烦恼,头发即【烦恼丝】;
“敛额”指剃发留出额头;“【月下(似“先”音)】”,【吴三桂又字“月先”】;“俦”意指伴侣;
“先上玉人楼”中的“先”仍指“【月先】”,“玉人”此处指陈圆圆。
顺便提及,丫鬟“娇杏”意即【“娇”“幸”】,或意指【陈圆圆得宠于】吴三桂。
之六,“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暗示吴三桂与陈圆圆劫后重逢,满人如愿窃得大明国器,吴氏飞黄腾达,众人仰望。
“逢”“三五(“吴”音)”“圆”即当时吴氏与陈圆圆重又相逢;
“满把晴”指满清占领掌控大明。“晴”,拆字为(日月一土),指明天下;
“护玉”喻窃得明国器,“护”,看护住,引申为窃得;
“天上一轮”或是暗示“吴”字。
七,“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本句暗写两层意思,其一,日后【云南】将成为吴氏的藩地,其二,其权势熏天以功被顺治封亲王。
八,“且喜明岁正当大比 【兄宜】作【速入都】 【春闱一战】 方不负兄之所学也 其盘费余事 弟自代为处置 亦不枉兄之谬识矣 当下即命小童进去 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
此处隐记的事为:明朝正值大凶之年,关宁军与农民军山海关一战,满清趁机快速占领京都,清军是吴氏迎进来的。
“兄”“宜”分别是“凶”、“夷”的谐音;
“春闱一战”实指崇祯十七年四月吴三桂的关宁军与大顺军在山海关的战斗。“春”指发生于春天,“闱”可理解为内部的,即内战;
“五十”“白”指向吴三桂,“五十”是“吴氏”的谐音,“白”字提示吴三桂的字“长白”;
“银”“冬衣”系“【迎东夷】”的发音。
九,第三回,“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 且汝多病年又极小 上【无】亲母教养 下【无】姊妹兄弟扶持 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 正好减我顾盼之忧 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 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 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的门前投了 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 即忙请入相会 见雨村【相貌魁伟】 言语不俗 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 礼贤下士济弱扶危 【大有祖风】 况又系妹丈致意 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 便竭力内中协助 题奏之日 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 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 便谋【补了此缺】 拜辞了贾政 择日上任去了”
此段隐记:吴三桂在云南反清,在衡阳称帝,国号周,衡州府改称应天府,为周国都。
连续三个“无”指向吴三桂;“反云”指在云南反叛;
“舟”、“船”暗指“周”,吴三桂称帝后定国号周;“整了衣冠”暗指穿上龙袍;
“相貌魁伟”“大有祖风”如前述指长得相貌魁伟,大有其舅祖大寿之风;
“应天府缺出”即应天府出现空缺。弘光元年,清兵攻克南京后将应天府改名为江宁府;“补了此缺”则是说吴三桂将衡阳改称应天府。
十,“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一节,宏观层面说的就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一事。
此回的故事梗概是:英莲先被冯渊买得,冯渊未及迎娶,便被薛蟠强抢,命丧其手。人犯薛蟠被贾雨村放过。
实际上,内容高度浓缩了李自成短暂得到国器,满洲兵复又从李自成手中抢得,满人在吴三桂帮助下进占中原,李自成也因此命丧诸事。
先看看“为他打人命官司”的英莲是何身份,那僧哭着告士隐,(英莲)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此处的脂批道: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 屈死多少忠臣孝子 屈死多少仁人志士 屈死多少词客骚士 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 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 况天下之男子乎 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 则知托言寓意之旨 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 武侯之三分 武穆之二帝 二贤之恨 及今不尽 况今之草芥乎 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 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 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书第七回说香菱(英莲),“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书中的【秦氏】实乃积弱已久、病入膏肓的大明(【秦】、汉、唐、明皆是华夏一统的汉人王朝,作者借喻)
通过此处脂批与香菱的判词,可解得【英莲】实代指【晚明】。
那么,冯渊为什么暗指李自成?
“冯”字里有“马”,“闯”字里有“马”,李自成本人属马,又子承父业,当驿卒,为马夫;
“渊”中显眼处系“米”字,李自成是米脂人;
这冯渊“酷爱男风 最厌女子”、“素习又最厌恶堂客”,也像极了在说李自成。
李自成两度被老婆背叛,硬生生被扣了两顶绿帽子,很是痛恨女人,后面虽又娶妻,但并无一儿半女,其平日最瞧不起拥有成群妻妾的人,进了紫禁城也对无数的佳丽不感兴趣,那位姓窦的宫女,还是手下硬塞给他的。
【“薛蟠”】望文生义,有【胡人占踞】的独特意思。薛姓起源说之一,源于汉朝时期匈奴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又称胡】,薛家这群不速之客一住十年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是暗写【胡人进入中原】,反客为主,进而【篡夺了华夏】。
作者给出【薛蟠进京】目的“实为游览【(“有揽”音)上国】风光之意”,文字背后昭示的,就是【胡人侵吞华夏】之心。
可见,贾雨村【放走薛蟠】,说的就是【吴三桂放清兵进关,入主中原】。
二 四 六、《石头记》第七十三回,“【如今打算打算】 【肚】子【内】现【可】背【诵的 不过只有学庸】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 至【上本孟】子 就【有一半是夹生】的 若凭空提一句 断不能接背的 至【下孟】 就【有一大半】了 算起五经来 【因近来作诗 常把诗经读 虽不甚精阐 还可塞责】 【别的虽不记得】 素日贾政也幸未吩咐过叫读的 【纵不知道 也还不妨】 至于古文 这是那几年所读过的几篇 连【左传 国策 公羊 谷粱 汉唐等文】 不过【几十篇】 【这几年】竟【未】曾温【得半篇片语】 虽间时也曾遍阅 不过一时之兴 随看随忘 【未下苦工夫 如何记得】
这段文字,作者刻意为之的痕迹很浓,不像因正面故事情节而为,通读几遍下来,感觉竟然像是作者对背后那部书的总结。
通过上文,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整个看来,晚明明土地上值得记载的,也就是血色和庸庸之辈这两样了,书中都是标注出的。前半段梦幻事,夹藏于书中或占一半内容,加上后半段,估计就占大部分了。近来因作史的原因,有关的史籍看了不少,阐述不敢说精准,也是尽力尽责了,纵有遗漏也不甚妨碍,近些年的事并不涉及只言片语。像是效仿“公羊”、“谷梁”,把明亡之春秋史事记在了本书几十回文中。没下足苦功夫,哪得如此这般暗记下来?
“肚”可分解为“月土”,显然也是指明土地;
“学(“血”音)庸”(可记的)只有血和庸庸之辈;
“孟(“梦”音)”,作者一直将文中所记称为梦幻事;
“左(丘明)传”实意为明亡传记,因“丘”乃坟墓,引申为入坟墓,即亡;
“国策”暗指国史,“策”原意指竹简;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这是中国古代有记载的最早的两部书。
“公羊”——《春秋》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由公羊寿将其着于竹帛;
"谷梁"—— 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的简称,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相传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赤,是谷梁赤将它以书记录下来;
“国策”、“公羊”“谷粱”此处皆是以书记史之意,实是反复提示本书性质。
“几十篇”实指此书共几十回;
通过上文的解析,也能推测出,作者至此已有收尾之意,提及的“几十篇”应该是对应八十回文。后来的程甲本,因正面故事未完,而补后四十回,显然多此一举。
二 四 七、《石头记》第五回,“抬头看这司的匾上 乃是【薄命】司三字 两边对联写的是 【春恨秋悲皆自惹 花容月貌为谁妍】 宝玉看了 便知【感叹】 进入门来 只见有【十数个大厨】 皆用封条封着 看那封条上 皆是【各省的地名】 ”
此段文字背后,作者要表达:长久的悲愤来自满祸,(胡人篡华的战乱)各省死于非命的汉家儿女不计其数,其中的明君贤臣、壮士豪杰,也如群星闪烁其中。
“薄命”此处指死于非命;
“自惹”——来自祸乱。《说文解字》:"惹,乱也。”,“自”作“来自”解;
“花容月貌”指花(喻汉家儿女)中佼佼者;“妍”,技也,一曰慧也。——《说文》;
“厨”,庖屋也,——《说文》,此处引申作屠杀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