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引进外资时,为什么屡屡自废武功?光刻机是这样,运10是这样,许多民族品牌也是这样被埋葬


大规模引进外资时,为什么屡屡自废武功?光刻机是这样,运10是这样,许多民族品牌也是这样被埋葬。
很少有人知道,ASML还没有诞生时,1972年我国就研制出了光刻机,可后来为什么自废武功呢?
中国科学院对光刻机的立项研制其实很早,可谓紧跟世界潮流。早在1965年,就研制出了65型接触式光刻机。到了1970年,中国科学院又开始研制计算机辅助光刻掩模工艺。
1972年,武汉无线电元件三厂编写了一本32开的书,书名曰《光刻掩膜版的制造》。翻开这本书,在第66页,我们可以惊异地发现:中国芯片光刻工艺研究的起步时间虽然比大漂亮稍微晚一点点,但与日本相比,几乎是同时起步,更比台湾和韩国早了整整十年。

1977年时,中国制造了一台GK-3型半自动光刻机,这也是一台接触式光刻机。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1445所历经一年,于1978年开发出了GK-4,但仍旧没有彻底摆脱接触式光刻机的藩篱。
但研究并未就此停止。至1980年,清华大学研制出了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机,大获成功,其光刻精度达到3微米,已经接近国际主流水平,令人为之振奋。此时此刻,处于垄断地位的光刻机巨头阿斯麦还未诞生。
仅仅过了一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又成功研制出了JK-1型半自动接近式光刻机;又过了一年,即1982年,中科院下属的109厂研制出了KHA-75-1光刻机。上述两种光刻机的水平已经跻身国际水平,与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佳能相比,差距仅有2-4年。
为了追赶世界最高水平,机电部45所于1985年研制出了分步光刻机样机,通过电子部技术鉴定,认为各项指标已经达到大漂亮4800DSW的水平。这是中国第一台分步投影式光刻机,在这个分支领域,我国的水平与国外最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绝对不超过7年。
按理说,照这个趋势奋力追赶下去,我国与国外之间的水平差距只会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不过,很可惜的是,中国大规模引进外资后,买办们非常活跃,大肆宣扬"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加之多种因素(现在看来,诸如运10下马等等,都是海外资本财阀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计划,就是为了利用买办作为马前卒,然后里应外合,遏制和打压潜在的竞争对手)相互作用,导致中国在1980年代彻底放弃电子工业,诸如光刻机等科技计划被迫取消,2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储备全部付诸东流,最后光刻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停滞不前。
而当年的明星工厂“武汉无线电元件三厂”则破产改制,于1994年卖副食品去了。
等到90年代猛然惊觉时,这时想重新拾起来已是不可能,光刻光源关键技术被人牢牢把握,我国一直卡在193纳米裹足不前,时间长达整整20年。
像这样的例子只有光刻机和运10吗?
不,这只是冰山一角,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夸张地说,凡是我国与大漂亮深度捆绑的产业,比如信息技术产业,在关于产业命运和国家安全的自主核心技术上,此前数十年来一直发展滞后,且零零散散,受制于人。
这与我国自主攻关的航天工业、制造业形成了鲜明对比。
1980-2000年代,改革开放时,我国诞生了一大批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如中华牙膏、大宝、哈啤、南孚、银鹭、天府可乐、金龙鱼、苏泊尔、北冰洋、活力28、太太乐鸡精、小护士等等。然而,所有海外资本无一例外基本都是一个套路,假意合作,然后伺机强行收购,最后将民族品牌雪藏、埋葬,从此市场上竞争对手被消灭干净,剩下的都是他们自己的品牌。
我们都来简单回顾一下这些曾经如雷贯耳、名震四方,却最终销声匿迹、又或辉煌不再、坠入衰退滑道,又或逐渐边缘化的民族品牌吧。














诸如此类,各种恶意并购和消灭在各行各业发生着。
随着民族复兴脚步的进程加快,海外资本注意到本土消费意识的觉醒,很多洋品牌不再那么吃香了,于是又转换思路,允许一部分具有“民族情感”因素存在的品牌继续销售,然而,这些披着民族品牌的外衣,背后却早就易了主。
金龙鱼是,苏泊尔是,徐福记是,银鹭等等,也都是。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