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的讽刺:天工开物被禁,欧洲奉为至宝,因此崛起;海国图志被禁,日本受益并开启明治维新。
今天先要说的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便是《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50卷),是一部介绍当时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作者魏源(1794~1857)是晚清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名远达,字默深,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21岁那年,父亲魏邦鲁由地方调往京师做官,他便随父至北京。他与林则徐、龚自珍等爱国志士交往甚密,经常议论时政。不过,虽然魏源颇富朝气,但思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所以官场失意,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做幕僚,从事写作。
魏源一生著述宏富,除《海国图志》外,还著有《圣武记》《元史新编》《清夜斋诗稿》《古微堂诗集》和《默觚》等。
鸦片战争爆发前,好友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为了解外国的情况,林则徐组织人手翻译大量外国报纸和书籍,并主持汇编《四洲志》一书,记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后来,林则徐将《四洲志》赠与魏源。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战事节节失利。
魏源悲愤填膺,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抵抗派将领、两江总督裕谦麾下做了一名幕僚,亲至定海前线参谋战事。
1842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对于编撰《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魏源在书序中陈明:“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这便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来源。
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魏源特别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在林则徐的思想及言行教导影响下,魏源继承了林则徐的部分意识和观点。作为一位爱国志士、杰出军事思想家,魏源从亲历抗战、实践,到痛苦思索,不断谋求救国良方,经历了崇尚实学、倡导改革和师夷长技的思想变迁,成为“民族之先觉,命世之大贤”。
他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战略防御思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海国图志·筹海篇三》,还提出了“诱其深入”、“坚壁清野”、“出奇设伏”、“水陆夹攻”、“草木皆兵”(《海国图志·筹海篇一》)等战术原则。魏源这种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思想,不但适用于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也适用于遭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其他国家。
1847-1848年,魏源将后续收集的资料重新整理,《海国图志》内容得以进一步丰富并增补为60卷,刊于扬州。其后,继续广泛于各地收集资料,1852年又扩充至100卷。
1852年之后,尤其是到了民国时期,后人又继续在《海国图志》上进行增补完善,使之达到500卷之多。
《海国图志》不但详细记载外国情况,还首次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史地的必要性。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海国图志》百卷本,除了以《四洲志》为基础外,先后征引了历代史志14种,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种,另外,还有各种奏折十多件和一些亲自了解的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史料来源还有外国人的一些著述,例如英国人马礼逊的《外国史略》、葡萄牙人马吉斯的《地理备考》等等,大约20余种。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所以,有人将《海国图志》誉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力作”。
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本如此优秀的作品,从诞生初期到后来洋务运动之前,除了激励当时一部分国人努力学习西方外,并没有激起太多水花。直到后来洋务运动兴起,以及近代一系列革命爆发,才产生了重大意义。
当此书问世后,夜郎自大的满清当权者对此不以为然,不以为喜,反以为“恶”,而因循守旧的顽固派们则无法接受书中对“夷狄的赞美”,对其严厉打击,随后《海国图志》仅刊印千册就被列为禁书。甚至,有人觉得还不够,强烈建议将之付之一炬。
在这种微妙的政治环境下和氛围中,被贬谪的林则徐纵然知道些什么,也不可能力助好友大肆宣传与推广了。
1851年,《海国图志》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了解西方的重要契机。六十卷本被译为日文,日本人读罢奉为至宝,不但认真学习,还将其奉为加强海防的经典论著,后于早稻田大学永久珍藏。
为了寻求“防英夷之术”,鹫津毅堂读了魏源的著作后,感慨道:“海防之策莫善于是篇。”(《圣武记采要序》)
日本从此书打开眼界后,两相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遂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自立图强。
书籍还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啊。
也难怪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中痛心疾首:“大清自己走宝,却益了日本!”
其实,满清一朝所禁毁的书籍又何止一本《海国图志》?
编撰《四库全书》的二十年间,在“杜遏邪言、遏绝人心思汉”的威压下,大量书籍或被焚毁,或被删改,甚至连碑石、书板都未能逃过一劫。仅乾隆一人就毁了十倍于《四库全书》的各类书籍,几近半个华夏的科技典籍亡于其手。
另一本被满清所禁的科技典籍是《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由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百科全书,共分三卷18篇,有121幅相关插图,详细介绍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工具名称、形状、设计工序以及工作流程等。
这是中国所有工农领域、科技史料中最最全面的一部书,其记载的中国古代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哲学理念等等都一骑绝尘,远远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各国(其实,彼时好多现代意义上的国家都尚未形成,只能称作部落)。
顺治年间,《天工开物》第二版刊印千册于全国各地流通,并向国外发行。乾隆修《四库全书》时,找了个借口,认为书中有“东北夷”等字眼涉嫌反清,遂将之列为禁书。
17世纪始,《天工开物》逐渐流传至日本、朝鲜、欧美等地,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深远影响。在日本,佐藤信渊依据《天工开物》提出了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在欧洲,农业革命直接由《天工开物》推动,取得了长足进步,说是跨越千年也不为过。这毕竟是华夏积累数千年的科技文明大成啊。
满清治下的落后是怎么形成的?
就是这么形成的。
差距是怎么来的?
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差距可不是一个停滞不前,一个突飞猛进,而是一个突飞猛进,一个滑向倒退的深渊,彼此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远。
最关键的是,这样的差距和落后,直到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都还在不断弥补,努力追赶。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