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是英语的父亲,是唯一的象形文字,是西方所有表音文字的源泉。三星堆的神奇超越西方想象,将重新定义华夏历史,甚至宇宙起源


汉语是英语的父亲,是唯一的象形文字,是西方所有表音文字的源泉。三星堆的神奇超越西方想象,将重新定义华夏历史,甚至宇宙起源
一、先说英语起源的事情:汉语是英语的父亲,是唯一的象形文字,是西方所有表音文字的源泉。
翻开《牛津辞书指南》(Oxford Handbook of Lexicography),会发现有这么一段话:
(英国皇家学会主席)威尔金斯(John Wilkins)的《关于“真正的字”与哲学语言的论文》(1668年)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其目标乃任重道远,即开发出一种类似于中文的全新的概念表达系统,它可以在各种语言中确立标准词义。
威尔金斯是众多的相关思想家之一(包括莱布尼茨、弗雷格和罗素),他们认为,像英语这样的自然语言(或表音文字)原本不胜任于表达科学概念;所以,他们希望获得较精确的思想媒介,以此来改进西方的语言文字。

早在1669年,英国语言学家、建筑师、学者约翰·韦伯(John Webb)在《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原初语言》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
"中国书面语言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原初语言,也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最初使用的语言。"
他发表了长达212页的《历史论文:论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原始语言的可能性》(An historical essay endeavoring a probability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Empire of China is the primitive language)。1678年,此书再版时,题目有所改变,加上了几个字:探讨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在巴别塔之前全世界通用语言的可能性。
无独有偶,与韦伯同事的德国学者基尔谢也认为:
汉语是初民语言后裔的一支。
这种说法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欧洲,上至议会,下至当时知名的作家,都纷纷效仿汉语。甚至,还开展了关于"能否将汉语作为国家未来的语言"、"英语能否变成汉语一样的表意文字"之类的讨论。

莱布尼茨与在华传教士如闵明我等的通信中曾多次提及约翰·韦伯认为汉语就是原始语言的观点,后来还在自己的语言学论文中称:
“如果上帝真教过人类以语言的话,应该是类似于中文那样的东西。”



美国密歇根大学英语系主任大卫·波特(David Porter)著《表意文字:现代早期欧洲的汉语密码》(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1年)一书所述:
只有中文或分享中文内涵的语言文字能够“表达文明”(知识、学术、文艺和政法等)。
“雅言”即“表意”,中文在这方面是独一无二的原创,而西方是在17世纪末才开始摄取它(从汉语“借取含义、借鉴定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鉴于欧洲是从汉语雅言借取含义、借鉴定义,从而分享了中文内涵,古今西方的“文明”及其所有方面(包括古典经典、名人名著),都是使用“汉语密码”塑造或伪造的。不少学者经过研究认为,在此以前,中文之外的语言文字则都是方言土话俗语(无法成体系去承载文明)
大卫•波特在《表意文字:现代早期欧洲的汉字密码》书中是怎么说的:
17 世纪,陷于语言危机的欧洲人从赴华耶稣会士那儿了解到汉语,便有了强烈反应:越来越多的欧洲有识之士都谴责他们的母语的败坏现象。在随后的百年里,五位代表人物——培根(Francis Bacon)、斯普拉特(Thomas Sprat)、威尔金斯(John Wilkins)、斯威夫特(JonathanSwift)和约翰逊(Samuel Johnson)——诊断西方乃“堕落的语言”(fallenlanguage)。都发现欧洲的书写语言极不恰当,其概念尤不合理,再加上欺诈、颓废和增生等词义问题。由此,汉语成为欧洲人讨论的热点和实施语言改革的样板。
对于那时倡导“通用语言”的西方人来说,字母表音语言文字的缺陷是与生俱来和根深蒂固的;如果只是在写作实践中加以改良,则远不能达到合法性;而必须是全新的语言塑造,确保单词与事物的始终对应。现存的西方语言的肆意或无序之释义,反映它的“先验的结构缺陷”(priori structural flaw)。
1604年,英国所谓的第一本英语词典,不是词典,而是一个单词表、一个单词表。
英国教员罗伯特•考德里(Robert Cawdrcy)在儿子托马斯(Thomas)的帮助下,于1604年编了一个被称为《字母顺序词典》(A Table Alpbabeticall,1604)的单词表,该表名曰词典,但除去若干重复的单词外其实一共收录了2499个单词,关于词典必备定义等内容则一概没有、全部没有。
不仅如此,这个单词表还是印在仿造的中国纸张之上。
实际上,英国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词典:《约翰逊英文字典》。
作为一个外乡村夫,约翰逊来到伦敦,中途辍学,学习伦敦方言的发音,后来雇佣8-9个抄手,花了7-8年时间,就编出了一本收录4.5万单词的字典,有理论、有语法、有发音规则。从此,让一种方言排除其它百种方言(统一文字),成为民族及国际通用语言。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英语在此前140余年间只有类似于1604年收录的那几千个可怜巴巴的单词,从2500单词到45000单词,他如何能以个人之力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做到?
答案是:该词典其实是抄袭了《康熙字典》。
这可不是中国人说的,而是英国人自曝家丑。
1816年英国《评论季刊》称:“《康熙字典》……毋庸置疑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它对于汉语的重要性就像约翰逊词典对于我们(西方语言)一样。然而两部著作则是惊人的巧合。……《康熙字典》的编排几乎成了现在辞书的通用方法。”
戴维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 1795-1890年)揭示:《约翰逊英语词典》中的几万个英语词汇和成千上万个汉字,所表示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编了第一部英华字典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举例说:
“中国的‘天’字,大体上被西方各国用作‘天堂’;亦被用来表示(像约翰逊词典所写):‘上苍,无垠的太空,上帝的居所……’这就是‘天’的概念的流行用法,尽管一些中国哲学家执著于无神论之自然主义的解释。(指儒家的天道观。——引者)”
这就是说,西方——特别是《约翰逊英语词典》——以基于“汉字表意”来定义“天”字含义的。
约翰逊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英国第一本词典的编撰,得益于他是一名书商的儿子。
《康熙字典》于1716年问世,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贴近康熙者不乏其人,便偷偷将《康熙字典》带回伦敦辗转传入了书商之手。
大明灭亡后,西方在华夏的耶稣会分裂成了南北两派,即罗马派和新教派,这两派虽然师出同门,但其实斗争非常激烈。
所谓罗马派,主要是指西方的南派,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和中欧;
新教派则是西方的北派,主机包括荷兰、比利时、德国和瑞典。
1664年,鳌拜等人对清廷的新教派进行了大清洗,受此影响,隶属于北派(新教派)的德国贝尔被判死刑,其余九名传教士皆被杖责一百,驱逐出境。
这九人离去时,将在中国皇家和民间收集的各种资料全部带到了德国。耶稣会新教派如获至宝,迅速组建了翻译团队,尽管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但翻译成果出来后,促使德国各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日益强大。
目睹德国的发展,路西十四迫切希望法国能够拜东方为师,从而变得强大,故而发布了招聘大量中国人的启事。重金之下,他很快为自己找到了一位中国翻译——黄嘉略。

黄嘉略,福建莆田人,出生于莆田天主教家庭,父亲是莆田当地的天主教徒,母亲是法国传教士的女儿,外公在江西传教,拥有一半法国血统。由于父亲早逝,少年黄嘉略被法国传教士普于善收为义子,带至巴黎学习。因为这个条件,被法王路易十四看中,选为御用翻译。
路易十四命黄嘉略组建法国图书馆。通过这个人、这个关系,法国在与清廷交往的过程中,取得了康熙的信任,清廷允许法国建立天主教堂的分堂,双方互派使团,而原来的势力如西班牙、葡萄牙等北派则遭到了排挤,比如最早在巴黎的满清派遣的中国天主教徒沈福从就被赶到了非洲殖民地去传教。
由于路易十四的支持,黄嘉略迅速在巴黎走红,红透了半边天,并娶了一位巴黎姑娘为妻。
孟德斯鸠对大名鼎鼎的黄嘉略仰慕已久,与其交往频繁,最终二人成为密友。通过与黄嘉略的长期交流和学习,孟德斯鸠获得了有关中国的大量知识信息,并委托波斯商人,以波斯商人的名义写出了《与波斯书》《论法的精神》等著作。
黄嘉略在欧洲出版了《汉语语法》一书,是他教会了法国人如何识字。

明末时,宣城人梅膺祚制作了世界首部字典《字汇》,把《说文解字》的540个偏旁部首归类划分为214个部,清朝时这部字典更名为《康熙部首》。

宜春人张自烈(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藏书家)竭尽家中所有资财,访购古今理学、经、史等书籍,不数年,购得古今人著作三十万卷,崇祯七年(1634)将其藏书全部运回袁州,放置于郡学,以供学子共享。明亡后,闭门著述。晚年隐居江西庐山,累征不出,主讲白鹿洞书院,编纂字典(字hui辩)《正字通》,以形体结构为系的字书,共收录33440字。

广州连州的书商廖文英归顺清廷后,获得了张自烈的书稿,将其改名为《正字通》,并伪称自己是作者,献给了康熙,由此更名为《康熙字典》。
而黄嘉略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将《康熙部首》《康熙字典》两部书分组分类编号,西方人按照这个编号开始学习中文。

此外,黄嘉略还创建了拉丁文和法语的中文字典。自此以后,欧洲几乎每一个国家就都有了一本中文字典。
然后,根据中文字典进行翻译、系统创造本国书面语言文字的工作便开始了。
传入欧洲的康熙字典

《约翰逊英语词典》(1755年)

1755年《约翰逊英语词典》出版,这部词典是英语被“汉语雅言化”的一个结晶。
约翰逊在此基础上又花了大约十年时间,雇佣多人袭用中国风内容完成莎士比亚诸多剧本的创作,从而创造大不列颠的文化品牌。
您看好了,莎士比亚就是这么被炮制出来的。
据考证,莎士比亚只是个剧院经理,还是个文盲,根本没能力创作什么罗密欧与猪八戒,那些作品都是后世多位作家的托名之作,他女儿也是文盲,对,你绝对没有看错。莎士比亚时期的英文据统计大约只有2000多个单词,无法成体系满足各方面的使用。

1755年,《约翰逊英语词典》出版,约翰逊只用了极短的时间、极少数人就完成了英国第一本词典的编撰,这速度简直比光还要快。
要知道,迄今为止,一百多年过去了,牛津词典只刊印到第二版。牛津词典出版社一个由 80 人组成的编纂小组过去 20多 年来一直从事《牛津英文词典》第三版 的编纂工作,但他们还需要工作 15年左右才能完成,因为编纂工作仅完成了不到30%。最新的消息是第三版牛津英文词典将于2037年完成。
吉尼斯纪录最长的英语单词共由1913个字母组成,名为色氨酸合成酶蛋白质,一种含有种氨基酸酶的全称,全部读完据说要20-25分钟。


二、表音文字已经比汉字少了一个维度,属于降维和矮化,由此衍生出的次生文明是一条小小的分岔路,不是通向光明和未来的康庄大道。
除了中英文的比较,还可以随便举一个小例子,比如,马斯洛层次理论与儒家修德五层次相比较:


 
孰高孰低,一眼便能体会。
可是,仍旧有不明所以的人将马斯洛层次理论奉为圭臬,逢洋必尊,对自家的东西反倒是不屑一顾。
注意,要长远发展、突破人类历史周期律,必须继承道统,回到华夏本源的天道思维上来。
这才是希望。
华夏是天道民族,是建立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上的文明,人文社会体系是模拟宇宙天道运行规律而建立的。唯有真正向天道规律靠拢,才能向恒道那样长盛不衰,既寿永昌。
今人与上古相比,貌似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从精神世界而言,无疑是退化和堕落了。
不是进步,是退化。
精神与物质就像一根木棍的两头,一头是精神,一头是物质,物质占有的比重越大,则留给精神的空间越少;精神世界越丰富,则物质相对而言,并不那么重要,所占比重自然也不高。
所以,三星堆的研究特别重要。三星堆反映出上古先民不仅精神世界极为丰富,而且还应结合天文来理解。
考古只看历史和人文是不够的,要懂天文和历法。否则,即便是诗经中所言的“七月流火、八月未央”都会误解。
目前根据考古的阶段性成果,结合史料,已经可以大致理出一个脉络,三皇五帝的形象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出土的文物又再一次印证了那本神奇的天书《山海经》。
原来,里面记述的很多东西居然是真的!

1986年,三星堆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工作。当时挖了两个坑,即1号坑和2号坑。这两个坑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比如金杖、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黄金面罩、青铜太阳轮等等,加起来共出土1700多件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80根象牙,4600多个贝壳、铜贝等等。

当时,考古队员都以为只有1号坑和2号坑,根本没有料到附近竟然还有6个坑。在修建玻璃平台时,正好把1号坑和2号坑连同那6个坑一起都给罩上了,只有3号坑的一个角漏在了其中一个玻璃平台外边。

有人在挖探沟时发现下面还有很多东西,但鉴于当时条件并不成熟就暂时搁置了,直至2019年才重启挖掘工作,由此,发掘了3-8号坑,6个坑又出土了500多件文物。
2021年,三星堆的考古工作,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

 
《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西游,其中提到:”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
黄帝一族起于西北之地,经常与昆仑一起在典籍中出现。
黄帝是华夏部落领袖之尊称,黄帝一脉有多个氏(支脉),轩辕氏、黄帝有熊氏、黄帝缙云氏等。
《竹书纪年》记载:
“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生帝于寿丘。”
寿丘,据考证即山东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之寿丘。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和《周易·坤卦》:
炎帝势衰,蚩尤作乱,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炎黄结盟。
恰好,蜀山氏也备受蚩尤族侵扰,所以山东这支轩辕黄帝部落便入蜀,与蜀山氏结成了联盟,共同御敌。
轩辕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又名雷祖、累组)为元妃,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
《山海经·海内经》云: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

《史记索隐》司马贞按:
“黄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
《史记·五帝本纪》云: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即少昊,号青阳氏、金天氏),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云:“ 西陵,国名也”。
《通鉴外纪》曰:
“西陵氏之女,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通志·氏族》释:
“西陵氏:古侯国也。黄帝娶西陵氏女为妃,名累祖”。
北宋人丁度《集韵·平脂》又云:
“黄帝娶西陵氏女,是为嫘祖。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
《路通·疏仡纪》云:
“黄帝命西陵氏劝稼蚕”。
所以,昌意是轩辕黄帝与嫘祖之子。这一点确凿无疑。
蜀山氏生活在岷江一带,曾受蚩尤一族的袭扰和攻击。他们打不过蚩尤,遂派蜀山氏女昌仆到黄帝部落求援,希望能联合在一起打败蚩尤族。黄帝于是派儿子昌意随昌仆一起回岷山,协助蜀山氏对抗蚩尤族。
蚩尤青铜像

后来,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了高阳氏,即颛顼帝。《世本》也说蜀人一直自称为黄帝子孙,但未得姓。
故太史公《史记》云: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
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
“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蜀山氏所生活之岷山,就是三星堆文明中鱼凫氏生活的地方。
《山海经》记载:风道北来……是为鱼妇。
据考证,鱼妇即鱼凫。鱼凫族留下的地名甚多,比如彭山县东北二里有鱼凫津,永宁县有鱼凫关,奉节汉代则称为鱼复县,最后到了成都平原,因为《路史》有“鱼凫治导江”的说法,而导江则位于如今成都的都江堰市境内。

《大戴礼记》中,称黄帝之子青阳降居泜水(史记为江水),昌意降居若水,即分别在岷江和雅砻江流域落脚。进军岷江的青阳一族,后来在蜀地失去踪迹,而昌意一族则和当地蜀山氏通婚,颛顼便是这一支的后裔。
颛顼成年之后,与水神共工争夺天下共主之位,并在不周山将共工击败,成为五帝之一。
由此可见,颛顼氏族的活动区域恰好在川西。
所以,黄帝之后,儿子昌意、孙子颛顼,都与三星堆文明有着密切的关联。
再看《山海经·大荒西经》,其中提到氐(dī)人国和建木西。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氐人国的形态像极了鱼妇。

再看“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这个都广之野被描绘成“膏菽膏稻”、“百谷自生”、“百兽相群”,蒙文通教授认为这就是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
因此,颛顼鱼妇居住之所,必在川西,他们生活的地方就是氐人国。
有趣的是,《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在西南方,都广之野,有一棵(通天)神树,叫建木。
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
据说,这里是天地的中心,是被上天优待的一个地方,一年四季都能播种百谷,这里长出来的米、栗、豆、麦都像膏脂,又白又滑。这里是人间天堂,传说这里还栖息着凤凰,鸾鸟也安静的栖息在树林中,各种飞禽走兽都栖息在这里,一年四季草木常青。
按照《山海经》叙述的方位、地貌环境特征,基本确定就是川西(成都)平原。
巧的是,在川西平原这西南旷野之上,按照山海经所述,真的出土了三星堆遗址,其中还真一棵神树,名叫建木!

三星堆出土的一号青铜神树“通天建木”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有三层枝叶,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三根上翘树枝的花果上都站立着一只鸟,鸟共九只(即太阳神鸟)。神树的下部悬着一条龙,龙的头朝下,尾在上,夭矫多姿,出土时顶部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

与《山海经》里面描述的建木几乎一模一样。
青铜神树在《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是“龙凤呈祥”的造型,九只凤鸟(太阳鸟)象征炎帝部落,最下面的底座“马头龙”代表黄帝部落,龙凤呈祥,寓意可能为炎黄结盟。

建木乃黄帝所造。
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的衣冠、装束、手势、配饰、底座造型及花纹来看,很可能为黄帝一脉。

青铜大立人头戴云纹头冠,根据后世典籍描述,与黄帝(首领)装束,或其孙高阳氏“颛顼帝”,或其曾孙颛顼的侄子高辛氏帝喾火正祝融的装束,都有非常吻合的相貌和造型特征。


还有人发现青铜立人像有连山易、四方七宿等(天文)符号,猜测是“三坟五典”的青铜器载体。
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
五典: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
拙作《昆羽继圣》四部曲之二“奇境历劫”中对上古神话和三皇五帝也作了一次梳理,并融入到了精彩的打斗和故事中。


三星堆出土文物意义重大,首先它直接证明了有关古蜀国的记载是真的,将重新定义华夏历史。
其次,从青铜神树的天文研究出发,将会令人类重新认识宇宙的起源。
在上古华夏,宇宙还有另外一个名称“渺茫”。
宇宙星球之间,如同人体器官的经脉,有气道相连。青铜神树描述从地心穿越(氢)气道到达各星球的宇宙航道,神树中间的树干表示“中天”,树枝和树干则表示通道,上面的一个个“圆”代表着各颗行星。


青铜神树的树干末端,立有神鸟,其实是地球上的戴胜鸟,对应谷雨节气。

据说,上古华夏之人,于谷雨时节,搭乘天梯(建木天梯文化),游历五星七曜。那为什么宇宙群星会沿着固定轨道日复一日循环演进,永不掉落?三星堆天文官制作了五星聚铜盘(它真的不是汽车方向盘啊),来描述群星之间有群星相互连接而永不坠落的情形。

用青铜器来描述古人认识的宇宙模型,意味着夏商时代是上一轮华夏文明的巅峰。
至今出土的三星堆文物,并非纯粹的祭祀用品,实际上是文字与天文设施。

参(看看青铜神树上那几只戴胜鸟)


青铜狗 


 
不仅如此,它还解决了另一个困惑世人多年的问题。
传说中,五千年前的黄帝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技术,让人们得以换下灰暗的棉麻,穿上流光溢彩的丝绸,功勋卓著的嫘祖,也因此被大家尊为“蚕神”,“嫘祖始蚕”的故事也是代代相传。
可是,根据西汉时期扬雄所著的《蜀王本纪》中,书中提到:
“蜀之先,名蚕丛,教民蚕桑。”
“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

东晋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
“蜀之先名蚕丛,教民蚕桑,是时人民椎髻庞言,不晓文字。”
恰好,三星堆文明没有文字,没有文字,没有文字。
《蜀王本纪》云:
“有蜀侯蚕丛(蚕丛及鱼凫那个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与蚕丛的纵目也不谋而合,巧不巧?

据典籍记载,蚕丛氏为蜀侯时,长期生活、居住在今天的眉山青神、洪雅一带,经常头上缠着黑帕子,穿着青衣,教民栽桑养蚕。直到蚕丛到了年老之时,他仍时常外出巡视,视察蜀中各地子民农桑生产情况。后来,他到若水上游巡视时,登上蜀山(瓦屋山)后,不幸身染风寒而病逝。老百姓感念蚕丛的恩德,不仅修建宏大的青衣川主庙和圣德堂,还尊奉他为“青衣神”。

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施以美人计,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所迷,宣布班师回朝。
西周时期,蚕丛氏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则各别逃到姚(今云南姚安)和雟(今四川西昌)。
这蚕丛“教民桑蚕”的故事,在古蜀国可谓家喻户晓。
那么,问题来了?
养蚕缫丝技术的开创者,究竟是谁?是蚕丛还是嫘祖?
有人说关于“嫘祖始蚕”的记载,最早出现在《隋书礼仪志》中,书中表示北周称嫘祖为“先蚕”,也就是始蚕之神的意思!在此之后,宋朝《路史》和《通鉴外纪》才开始记载嫘祖和蚕的故事:
“伏羲化蚕,西陵氏始养蚕。”
而《淮南蚕经》中也记载到:
“西陵氏劝蚕稼,亲蚕始此。”
所以,有人称嫘祖在后,蚕丛在先,还言之凿凿说嫘祖只是个神话传说。
然而,在三星堆后来发掘的6个坑中,出人意料地找到了丝绸的证据。

显然,蚕丛养蚕并传了下来。丝绸也是。
再仔细一研究,赫然发现,蚕丛居然是黄帝的儿子昌意与蜀山氏的后代。
黄帝娶西陵氏嫘祖为妻,生二儿子昌意。昌意被分封到若水,娶蜀山氏为妻,生高阳,即后来的颛顼。颛顼“封其支庶于蜀”,而后才有蚕丛,正如《史记·五帝本纪》有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至皇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
作为家中庶出,蚕丛一脉被分配至蜀地世代作侯伯。
所以,蚕丛若是昌意之后,那他要么是颛顼的兄弟,要么是颛顼的儿子。但不论哪种结果,他都是轩辕黄帝与嫘祖的后裔。
因此,蚕丛养蚕缫丝的技术传承自嫘祖顺理成章了。
传说中,蚕丛“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今四川茂县北叠溪)中。后来,为了养蚕事业,蚕丛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在川西平原立国治蜀后,于瞿上城(今成都双流区城南牧马山)建立第一个都城,成为蜀国第一任国王。

而根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风道北来(借指此前轩辕黄帝之子昌意自北而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凫),颛顼即复苏。”
瞧瞧这鱼,厚度仅有0.2毫米的金箔片,包在木杖上,成为一根黄金权杖



“蛇乃化为鱼”中的“蛇”、“鱼”很有可能指这两个部落支脉的图腾(或象征),两支部族联姻,融合产生了“鱼妇(凫)”一族,就像当初昌意与蜀山氏昌仆结合生下颛顼一样,当年的颛顼族再次复苏了。象征着一种传承。

从这个角度而言,古蜀国的两位开国帝王之鱼凫,被看作是转世重生的颛顼,显然说明鱼凫及其先祖蚕丛都极有可能是颛顼之后。
古蜀国距今大概5000年,《蜀王本纪》中提到蚕丛、柏灌和鱼凫三代各数百岁,平均下来每个朝代传了约500年之久。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古蜀国起源于夏商之际,灭于战国晚期,前后相继达一千六百年之久,共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数代王朝。
而三星堆新发现6座祭祀坑已全部完成碳十四测年大多数坑的年代为商代晚期,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
是不是差不多正好对得上?
夏朝开国之君是大禹的儿子(夏)启,大禹的父亲是鲧(gǔn),鲧(gǔn)的父亲是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而昌意的爹是轩辕黄帝。
综上所述,夏朝与三星堆文明鱼凫王还真的就是颛顼之后。
三星堆文明和夏文明,就是同一根脉分出的两个支脉。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自颛顼之后,两者继续向前发展,遂逐渐显现出不同。
不过,总体而言,梳理二里头、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仍旧有许多同款。相同的文物主要有三种:牙璋、陶盉和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这一点在考古上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夏文化中有一种重要的礼器“陶盉(hé)”。
《礼记》中记载:“夏后氏以鸡彝”。
鸡彝是形态仿自于鸡的一种陶盉(hé)。二里头的陶盉(hé)往往捏出一个眼睛,模仿鸡。
三星堆也有出土陶盉(hé),也同样捏出眼睛。

两者在细节上也高度一致。而二里头遗址中的陶盉(hé)在形态上早于三星堆。所以,夏文化与三星堆文明之间有某种联系。





除此之外,最令人惊喜的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与二里头一样,同样出现了华夏著名的图腾——龙。这一富含独特象征意义的图腾强有力证明了夏文明与古蜀文明同为炎黄后裔,同属龙的传人。


回头再看西方,你连青铜器时代都没有,还吹什么牛呢?
还拼命让我们信耶稣,华夏祖先足迹行遍天下时,耶稣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就这样,还要求入会的教士不得信天道祖宗,因此清朝时发生了一次大事件:关于礼仪之争的教案。

当年造过的假,现在也被别人学去了,遭反噬了吧?连圣女都变黑了,唉。
一定是晒黑的,晒黑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华夏的历史脉络与传承吧!
一、中国远古氏朝(约400万年前-约300万年前)
二、中国上古五皇朝(约300万年前-约3万年前)
天皇朝(约300万年前-约170万年前)
地皇朝(约170万年前-约70万年前)
人皇朝(约70万年前-约20万年前)
大巢朝(约20万年-约5万年前)
燧明朝(约5万年前-约1万5000年前)
三、中国中古九帝朝(约3万年前-公元前2128年):
弇兹朝(约3万年前-公元前7724年)
太昊伏羲朝(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
神农朝(公元前5008年-公元前4405年)
轩辕朝(公元前4513年-公元前4053年)
少昊朝(公元前4053年-公元前3790年)
颛顼朝(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380年)
高辛朝(公元前3380年-公元前2799年)
青阳朝(公元前2799年-公元前2357年)
陶唐朝(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128年)
四、中国下古十五王朝(公元前2128年-公元1912年)
虞朝(公元前2128年-公元前2071年)
夏朝(公元前2071年-公元前1600年)
商朝(公元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03年)
战朝(公元前455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晋朝(公元266年-公元420年)
双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公元年)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83年)
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