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的神话:走下神坛的牛顿,不仅知识和成就来源于东方,还和莎士比亚一个样


前段时间发了篇文章《徐光启第二:王徵最早提出地心引力,发明自行车、蒸汽机、自走火船,却把功劳都托名给了西方》,一不小心戳中某些人的痛处,立马跳将起来维护他们心目中高大的艾克萨牛顿(Isaac Newton)的形象。
可惜,他们的指责在铁一般的事实和证据面前,显得既苍白又无力。
不仅莱布尼茨(德国假名“李本之”, 实为1850年代的李善兰,李善兰的主要成就都托名给了莱布尼茨)是站在东方巨人的肩膀上,牛顿也是如此。
在西方的造神运动中,牛顿的形象的确很高大、很伟岸、很光辉,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令人顶礼膜拜。他像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毕达哥拉斯、达芬奇一样,都是宣传中的巨匠,可惜,前述四位都被证明是虚构的。
只是,牛顿与他们不同,而是与莎士比亚一样,是的的确确存在的人物。

在西方的语境中,牛顿的研究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哲学、经济和艺术,所学包括飞机制造、船舶设计、火箭导弹、现代建筑等众多领域,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百科全书”式天才。
牛顿甚至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一生的著作主要有两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光学》。
伟大的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写到:“《原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中最卓越的杰作。” 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为日心说(日心说其实来源于华夏,已经专门写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使得自然科学的研究最终挣脱了宗教的枷锁。
拉格朗日经常说:牛顿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
……
这是西方极力宣传和展示的牛顿形象。
牛顿于1687年发表论文《自然定律》,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1679年,牛顿重新回到力学的研究中:引力及其对行星轨道的作用、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与胡克和弗拉姆斯蒂德在力学上的讨论。他将自己的成果归结在《物体在轨道中之运动》(1684年)一书中,该书中包含有初步的、后来在《原理》中形成的运动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常简称《原理》)在埃德蒙·哈雷的鼓励和支持下出版于1687年7月5日。该书中牛顿阐述了其后两百年间都被视作真理的三大运动定律。



牛顿使用拉丁单词“gravitas”(沉重)来为现今的引力(gravity)命名,并定义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本书中,他还基于波义耳定律提出了首个分析测定空气中音速的方法。
注意:以上皆是沿用西方的说法。
实际上,英国第一本英语词典《约翰逊词典》是刊印于1755年。
《约翰逊词典》根据传入欧洲的康熙词典编撰的。下面这本就是传入欧洲的《康熙词典》。

英国第一本英语词典《约翰逊词典》(1755年),收录大约4.5万单词

在此之前,英国尚未统一书面文字,英语尚未建立语言体系,不足以表达高深的知识和思想,无法承载文明与知识。
这本词典出来以后的十多年年,约翰逊才发动人参照中国文学故事内容编写出了莎士比亚的作品。
威尔金斯1688都还在呼吁参照汉语建立英语语言体系,欧洲还在争论不休。
而牛顿是什么时候的人?
牛顿的生卒年举世公认是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
看到没?
在英国第一本举世公认的《约翰逊词典》(1755年)诞生之前。
又一个举世公认,完蛋了,两个举世公认怎么撞到了一起?
公认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于1687年7月5日……
居然比第一本词典还早???
这怎么有点不对劲呢?
语言都不成体系,连莎士比亚的故事都是粗鄙不堪,很多术语和词汇都没有,怎么就突然提前68年出版了一本高深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专著?
不行不行,这个漏洞有点大,得想想办法。
欧洲有什么语言可以在1755年这个时间点前面?
法语也不行啊,法语这个时候还没成型,也没法用于表达高深的数学和物理知识。看来看去,也只有拉丁文最适合了。毕竟,拉丁文“可以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就算是被看穿,拉丁文的真实历史也在这个时间点前,是16世纪的产物。
所以,牛顿必须懂拉丁文,而且必须很精通,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必须推出一个拉丁文版本。
他跟莱布尼茨一样,都是百科全书式的英才嘛。
而且,后世能看得懂拉丁文的人越来越少,他在书里说了些什么,哪怕是说错了,也未必有人知晓。
只要以此为基础,再“翻译”一本法文版或英文版就可行了,然后,以后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把东西再改一改,修补一下。
……
1687年7月最早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还真就是拉丁文版((Philosophi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简称Principia)的。1713年出了第2版,1726年出了第3版。

值得一提的是,各版均由牛顿亲自作序和增订。
这本Principia奠基了牛顿力学的运动方程,提出了万有引力,“发明”了微积分。


巧的是,1687年出版的 Principia拉丁文首版已经绝迹于江湖了(就算有,也不敢拿出来啊)。
杨振宁的得意弟子张首晟曾经到处寻找过,也没有觅得踪迹。
而现今全世界流传范围最广的是莫特翻译的英文本,1729年出版,后来出现的多种文字版本都是以此为蓝本的。
此时,牛顿已经去世2年了。
出版于1729年的第一英文版牛顿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Principia 的英文首版于1729年出版、仍保持原版装订的,唯一的一本收藏在英国伦敦的著名古藏书店 Peter Harington。2015年,黄晓捷将其作为耶诞节礼物千里迢迢送至斯坦福,赠予张首晟。
再后来么,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张首晟坠楼而亡了。
也就是说,这个1729年唯一存世的版本估计也不知所踪了。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牛顿的封神之作,只花了三年时间,仅仅三年。
为了避免大家太过震撼,西方抛出了一个说法:虽然写作只花了三年,但是整体思想形成于20年前。

厉害吧?毕竟人家是天才嘛。
牛顿出生于1643年,1687年是44岁,往前推20年,也就是说他形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整体思想是在24岁。
我的天!
可是,哲学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第一次从东方传入欧洲的?
且来翻翻欧洲哲学这本账。
西方哲学主要来源于德国哲学,而德国哲学的开创者是——莱布尼茨和他的弟子沃尔夫。这二位都是基于儒家经典来建立德国哲学的。
德国古典哲学(以黑格尔为代表),有着三个明确的、有据可考的中国来源:
其一,从莱布尼茨、沃尔夫、康德到黑格尔;
其二,公鸡会思想家斯威登堡从瑞典东印度公司获得中国典籍与智慧,让成千上万的西方学者(包括康德、黑格尔在内)尽情分享;
其三,黑格尔去巴黎向汉学家雷慕莎学习《道德经》,黑格尔做了一本中国哲学笔记。黑格尔曾指控一个朋友所发表的文章,剽窃抄袭自己这本中国哲学笔记,但可笑的是,他所谓的哲学著作,不但体系、概念,就连名词,都是全部套用《道德经》,比如“有”和“无”的概念。而他却反过来说,老子是巫术、中国没有思辨哲学。
哪怕是唯物主义哲学,它的鼻祖也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古希腊先贤,而是北宋时期提出“横渠四句”(冯友兰语)的张载。
接替利玛窦的耶稣会长龙华民很早就认为世界上所有哲学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中国。这不是臆测或杜撰,而是来源于来华传教士们在著作中承认的事实。也正是这些耶稣会士,参考中国的文献资料,编造了西方古史,包括《耶经》。

英国威廉·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1628-1699)生于伦敦,著《论古今学问》,资深政治家,作为洛克的同时代人,十七岁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其时英国政治动荡,十九岁时离开英国游历欧洲,后寓居爱尔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爱尔兰作家,讽刺文学大师,《格列佛游记》作者)的老师。坦普尔曾提出“可以在中国知识和见解中找到古希腊文明的种子”。耶稣会士受此启发,开始“编造”古希腊文明之路。

原始《耶经》是迷信故事,毫无哲理内容。耶稣会士们不断收集各类中国资料,几经修改,才有了如今的版本。只要对比不同时代的版本,就会很容易发现其中的差异。
利玛窦时代,“上帝”这个词并不存在,有时唤天主,有时说耶稣,有时称天主耶稣。
清初,首批来华的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年,又作白进,数学家,著《古今敬天鉴》《康熙帝传》《中国现状》),与康熙朝另一法国传教士索隐派的傅圣泽(Jean-Francois Foucquet,1665-1741,一说1663-1739,1699年来华,1720年返回欧洲,在中国生活21年)一起被康熙招入宫中研究《易经》。
此二人有共识,并讲过这样的话:
1、中国古代文献包含神圣智慧和神启预言,只有通过他们才能重建西方的古代历史;
2、古代中国属于整个早期人类社会,是普世性的,是宇宙终级知识的来源。《易经》卦爻的发明者伏羲这是那些古希腊圣贤的原型;3、确切地说,伏羲在古埃及和古希腊被称作赫尔墨斯,在希腊化的压力山大被称作托特,而在希伯来被称作以诺。《易经》和伏羲的神性智慧幸存了下来,并且为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主义所分享。
白晋很早就开始对中国文化的研究,1697年返回法国,在巴黎做讲演时说:
“《易经》这本书蕴含了中国君主政体的第一个创造者和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伏羲的(哲学)原理。”
通过从中国获取资料来复原古希腊哲学是那个时间段耶稣会安排给耶稣会传教士的主要任务和工作,这里还要提到一个十分关键的传教士——龙华民。

龙华民(Niccolo Longobardi,1559—1654),号精华,明朝末年来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意大利西西里人,贵族家庭出身,1582年入耶稣会,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抵达澳门,万历三十七年到北京,次年继利玛窦任在华耶稣会会长,在华传教58年。
龙华民很早就认为世界上所有哲学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中国。
龙华民以及后来的白晋、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1-1680,欧洲17世纪著名的学者、耶稣会士,最后一个文艺复兴人物、汉字西传第一人,本人从未到过中国,在得到白乃心Jean Grueber等传教士的东方见闻资料后,凭自己理解和想象完成《中国图说》,痴迷中国风,瞎画中国人形象)都努力通过中国资料来获取普世性的古代知识。
龙华民对利玛窦所转述的中国古代儒学进行有效改编,从而完成了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的形象拼图。
他将中国资料整合到“古代神智”这个类别当中,证明苏格拉底的“一元论”与中国哲学是同源。而后,利用宋明理学移花接木,来给所谓的古希腊先贤作注解,“复原”了所谓的古希腊哲学。
不仅仅是哲学,龙华民还利用中国古代数学创造了毕达哥拉斯的数理知识,他是从宋朝邵雍的数学、命理学中找到了毕达哥拉斯的相关数学理论。
此外,龙华民认为毕达哥拉斯在哲学上继承了索罗亚斯德,有意思的是,那个时代,伏羲在西方有一个代称,恰好就是“索罗亚斯德”。
中德混血的莱布尼茨也注意到,他正在“复原”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观点,与东方理学乃至道家元素之间存在着大量相似之处。莱布尼茨赞扬中国持有完整、有序的自然主义观点,他借用龙华民的部分解释,将基督教、柏拉图三位一体视为太极、理和气,太极代表第一动力原则,理是思想和本质的知识,气是精神。
18世纪之前,现代德语尚未形成体系,还只是当地的方言土语。由于词汇的匮乏,尚未有精确的语义,这种语言根本无法表述抽象的哲学概念。
莱布尼茨有个学生,名叫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德国博学家、法学家、数学家、启蒙哲学家)是第一位使用德语表述哲学思想的人。
沃尔夫本人曾明确表示,其哲学思想来自于中国,但也因此被驱逐出境。
谁也没有料到,这一驱逐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导致中国哲学思想在德国名声大噪,从此更加深入人心。
康德其实就是沃尔夫的再传弟子,只是此人站在了种族主义的立场上,故意给中国哲学戴上了一顶所谓古希腊的帽子。由此,开始形成所谓西方中心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所谓的古希腊哲学。
尼采曾经嘲笑康德,说其是德国乡下孔尼斯堡的一位“中国佬”,还透露了他盗取中国哲学、并将西方哲学的中国源头改头换面、伪装成古希腊这一历史事实。
英国哲学杂志总编科恩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十分诧异,他惊讶地表示:竟然没有人质疑苏格拉底的存在,苏格拉底留下任何书面记录了吗?有留下类似《易经》《道德经》这样包括许多哲学思想的著作或文献吗?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认为,《易经》才是一本充满了智慧的书。
……
既然欧洲哲学的开山鼻祖之一是莱布尼茨,那么,来看看他的生卒年: 
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
这跟牛顿是同一时代的人物啊!
牛顿24岁时,即1667年时,此时莱布尼茨才21岁,欧洲不但没有诞生哲学,还没有哲学这个词!也没有所谓的哲学思想!
拉丁文也不行,如果拉丁文中有系统的哲学理论和哲学思想,莱布尼茨就不能成为哲学开山鼻祖(在他之前就肯定有了),也用不着舍近求远,从中国学习哲学了。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那再给牛顿安上一个哲学家的头衔吧!
就这样,牛顿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哲学家……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350周年之际,在其网站公布了7份历史文献手稿,其中有一份牛顿回忆录,记录了“牛顿与苹果树”的故事。
这份《牛顿一生回忆录》文献长180多页,由牛顿的好友、与他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威廉斯蒂克利(William Stukeley)写成。回忆录于1752年出版,手稿珍藏在英国家学会档案馆,过去只用于学术研究。
这个故事版本如下:
1726年春季的一天下午,已步入晚年的牛顿在与斯蒂克利闲谈时说起一段往事,这就是“牛顿与苹果树”故事的根源。
斯蒂克利在回忆录中有如下记述:
“吃过饭后,由于天气暖和,我们两个人来到花园,在几棵苹果树下的阴凉处喝茶。在众多话题中,他(牛顿)告诉我,先前‘万有引力’思想开始在他脑海里浮现时恰好也是这样的情形。"
“当时他正在冥思苦想,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他想:为什么那个苹果要垂直向下落到地面上?为什么它不斜着下落或飞到天上,而是始终朝着地心的方向?
﹣毫无疑问,原因就是地球在吸引它。”(请见2012年杂记)
原来,这个故事是由牛顿的好友威廉斯蒂克利(William Stukeley)写的呀。是别人写的,别人写的。而且,这个好友比牛顿足足小了45岁,他写文章时已经是牛顿去世后25年了。
一英磅钞票的背面,印有牛顿的像,在牛顿头部的背后画着一株开花的苹果树,就是为了渲染这个故事、扩大它的影响。

 
但是,这个故事的最早版本却不是这样的。
最早的故事版本是由法国作家伏尔泰 (Voltaire,1694-1778)公诸于众的。伏尔泰是一位牛顿研究成果的热情鼓吹者。1726年,他去了英国,当年写了25篇通讯,其中第15篇通讯中有这个故事,——他说,这个故事是听牛顿的侄女说的(细节上有差异)。
矛盾吗?真的好矛盾。
除此之外,西方还给牛顿安了一个“天文学家”的头衔。
注意,牛顿所谓的物理成就都是基于天文学的。
请记住一个基本事实:天文观测诞生数学,而数学是物理学的基础。
接着,咱们来看看天文物理的研究基础。
1667年,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天文台巴黎天文台成立。
1675年,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天文台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
又过若干年,这两个天文台才开始正式运行。
咦?怎么画风有点不对?
在所有的宣称资料中,不是说牛顿的奇迹之年是1666年吗?1666年,欧洲还没有天文台,怎么就天文物理成就斐然了????就靠肉眼观察????可能吗???
不仅如此,欧洲学者在研究后还发现了一个基本事实:1665年,牛顿对天体的运动规律问题还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
而且,更诡异的是,1665年和1666年欧洲还在闹瘟疫,黑死病泛滥成灾,死了不知多少人……
1687年,按照西方的说法,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可是,此时距离巴黎天文台创建才20年,距离格林威治创建时间才十二三年,都不到土星运行一周(29.5年)的时间。
土星运行一周的时间都不到啊,怎么就能从观察思考得出结论了呢?而且,按照西方的说法,牛顿的整体思想形成是在1667年啊!也就是牛顿24岁那年,
这一年,注意,恰好是巴黎天文台设立的日子。
对天文不了解的小伙伴们很容易就被唬住了。但却没办法解释连土星都没法观测,如何能总结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那时的欧洲,不论英国还是法国,刚刚建立天文台,都是天文盲,连天文观测数据都没有,就突然搞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鲜为人知的是,1693年,牛顿患上了神经病。看起来,是在此之后,无伤大雅。但1693年是确诊啊!不是说1693年之前就没有、就不是,明白吗?这种病是个长期的慢性病,在发作前是有长期积累的,不是突然就得的。而且,就在这一年,他居然神奇般地“发明”了微积分!
有人肯定不服,会说牛顿之前还有第谷·布拉赫(1546年12月14日-1601年10月24日)、还有开普勒(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
公认的天文台都没有,敢问阁下,没有观测设施、没有天文观测记录,哪会诞生什么第谷、开普勒这样的天文学家?一座大厦没有地基,能直接建在空中?
第谷仰望星空的时间也不到29.5年,不及土星运行一周,而且在丹麦那个地方,是根本看不到水星的!现在也看不到、看不到。
那么,请问:第谷是如何观测、记录并发现土星、水星的运行规律,创建“第谷体系”的?
约翰尼斯·开普勒的情形也是一样。
天文是科学,那就得有天文观测台、有天文观测记录,还得符合天体运行规律,但是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天文历史严重违反天文学常识,显然,编造故事的人是一群连五星七曜基本运行规律常识都没有天文盲。
没有天文学的基础,会缺乏许多概念,还会面临如下窘境:
没有确切的时间概念,不知今日为何年何月何日,更遑论精确的几点几分几秒;
不知经纬度,更谈不上天图、地图的测绘。
经纬度是华夏的发明创造。
没有经纬度,连年月日都搞不清楚,没有基本的时间、空间概念,请问牛顿的公式定律是怎么冒出来的?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即便是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万有引力也不是牛顿一个人的独立发现,而是历史上若干人研究的积累的结果。有的书上把万有引力以牛顿命名,说成是牛顿万有引力,这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
西方学者说,万有引力的发现过程是这样的:
1661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重力问题。罗伯特 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克里斯托夫 雷恩(Christopher Wren,1632-1723)、爱德蒙 哈雷(Edmund Halley,1656-1742)在引力问题的研究上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1661年,罗伯特 胡克就已觉察到引力和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有同样的本质。在1674年的一次演讲“证明地球周年运动的尝试”中,他提出要在一致的力学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宇宙学说。为此提出了以下三个假设:
“第一,据我们在地球上的观察可知,一切天体都具有倾向其中心的吸引力,它不仅吸引其本身各部分,并且还吸引其作用范围内的其他天体。因此,不仅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发生影响,而且地球对太阳和月亮同样也有影响,连水星、金星、火星和木星对地球的运动都有影响。
第二,凡是正在作简单直线运动的任何天体,在没有受到其他作用力使其沿着椭圆轨道、圆周或复杂的曲线运动之前,它将继续保持直线运动不变。
第三,受到吸引力作用的物体,越靠近吸引中心,其吸引力也越大。至于此力在什么程度上依赖于距离的问题,在实验中我还未解决。一旦知道了这一关系,天文学家就很容易解决天体运动的规律了。”
胡克首先使用了“万有引力”这个词。他在这里提出的这三条假设,实际上已包含了有关万有引力的一切问题,所缺乏的只是定量的表述和论证。
在1679年,胡克与牛顿之间进行了关于引力问题的交流,在1679年11月,牛顿致信胡克说:“自己关于发现周日运动的想象,即设想一个自由落体落到地球上,通过地面进入地球内部,而不受任何物质的阻碍,则该落体将沿着一条螺旋形轨道运行,在旋转数圈后,最终旋入(或十分接近)地心。”胡克回信说,物体不会按螺线运动,而是按“一种带椭圆状的曲线”运动,它的轨道将“像-椭圆”。1679年12月13日,牛顿写信给胡克说:“我同意你的意见,……如果假定它的重力是均匀的,〔物体将〕不按螺线下沉那个真正的中心,而是以交替升降的形式运行。”
我们从后人清理牛顿同胡克的这些通信中看出,直至1679年,牛顿在天体运动的问题上,还是不得要领的,而且在这以前,关于万有引力问题已经有了许多重要结果。对于万有引力问题,剩下的唯一问题就是在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万有引力作用下天体按椭圆轨道运行的严格证明,胡克写信向牛顿提出了这个问题。后来人们弄清楚了,一直到1685年,牛顿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1686年牛顿解决了它,并且在哈雷的催促下写出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当胡克看到这本书稿后,向牛顿提出把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提一下,这个本来是合理的要求却遭到了牛顿的断然拒绝。
然后,众所周知的是,胡克就与牛顿闹掰了。
……
再来看看牛顿的另一个伟大贡献“微积分”。
“文行先生”在《微积分不可能是西方原创发明》一文揭露真相,牛顿竟然在不知道无穷小的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微积分,其案例则是莫名其妙地运用了幂函数,而且还与莱布尼兹有过发明权的一翻厮杀。
“文行先生”指出,西方微积分发展的顺序是微积分→导数→增量→无穷小→极限→割圆术。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倒着来的,与事物发展反向完全相反。
这个顺序的本质就是西方数学的大楼是从最上面一层往下盖,而不是打好地基从下往上建造。
中国微积分发展顺序则是:增量→割圆术→极限→无穷小→导数(王文素1523年)→微积分。
这才完全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程碧波教授在《从牛顿、莱布尼兹到爱因斯坦——大明鲸落三百六十年祭》中指出:
牛顿对“几何”概念的内涵(给定一个小量,对大量进行测量,其值就是几何。但西方人都认为是图形)是全然不知的,因此,牛顿的有关论述也是前后矛盾,云山雾罩。他对微积分的证明过程也十分神奇,为了凑消失量,人为的规定x微增量与y微增量是同比例增长或减少的且是1/2,来路不明,消失也不明。反正最后,就是证明了无穷小量没有了。这也是西方一直宣称的幽灵,出奇地出现,又出奇地消失。
后来的分析数学,只是对微积分理论的不断深入认识和补充完善。经过上百年许许多多西方数学家的努力,终于裱糊齐了无穷小、极限、导数、割圆术等微积分创立所需的基础理论。
但是,在牛顿那个时代,他怎么可能拥有200年后才出现的知识呢?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真相,以下援引吴刚先生对牛顿的力学公式提出的如下质疑和考证,大家可以看看他的相关结论(引用全文):
一、牛顿真的首创了“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ma”吗?
1.公式左边,力F的单位是“牛顿”,右边质量m和加速度a的单位:分别是公斤和米/秒2。通过物理知识知道,一个单位“牛顿”的力量相当于让1公斤的物体产生1米/秒2加速度所需要施加的力度;很显然,1“牛顿”是一公斤×米/秒2;或者说“力”的单位“牛顿” 是质量、距离(长度)和时间三个人造单位组合后的产物。
而现行的公斤和米这两个单位是1875年5月20日在巴黎发布“米尺(metric)标准”以后才有的,距今(2022年)不到150年。也就是说“牛顿”这个与1公斤×米/秒2等效的力的单位,必然是出现在1875年5月20日之后。因此,“牛顿(1642-1727)”无法穿越200多年,提前使用了比他自己晚生的单位“牛顿”!
2. 法国人在1875年改制以前的“法尺”(据称约合现在的32厘米)。牛顿所在的英格兰现行的英制标准据称是1824年以后才成型的;例如,质量或重量单位“磅”和距离或长度单位“英尺”;其实,不论“法尺”还是“英尺”,都是明尺或清尺,或者本来就应该叫中尺。实际上人类所有度量衡标准,包括历史上各国五花八门的,以及目前的“米尺国际标准”(metric,累黍成尺),追根溯源只有一个:中国度量衡标准。
3. 目前所有物理教科书中,地表附近的重力加速度都被近似为9.8m/s2。这个9.8,必须是先有人规定了单位米和秒,然后进行大量实验测算才可能得到的数值。“牛顿”如果也测算过这个数值,那绝对不是9.8,因为他不可能提前使用200年以后才有的单位。
综上所述,如果要让“牛顿”任何一项“科神”级成果,或所有的数学和物理成就都能自圆其说,就必须为1824年以前的英格兰另起炉灶,至少要为300年以前的“牛顿”,设立官方权威机构,专门制定有别于现行英制的度量衡标准,批量生产能满足各种科研、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度量衡工具和精密校准设备。
请问:“牛顿”时代,十里不同音,连语文都尚未统一的英格兰,有过类似中国2000多年前的游标卡尺和全套大小砝码等文物出土吗?
请问:谁能从“牛顿手稿或原著”中,找一些与当时当地科研条件和真实文物相匹配的且能表达加速度和各种“力”大小的单位和数据,让我们开开眼界吗?
300年前的牛顿究竟是真有其人,还是19世纪中期以后西欧精英集体学习明清中国人传承万年的天文数学和物理成就之后编造的“科神1.0”?这个问题的答案英国人最清楚。其实他们早就透露过实情,只是从未引起大多数中国人的重视或深究。
戳穿“科神1.0牛顿”全套神话的序幕早已拉开,这100多年,数学和物理教科书的传销洗脑也该到结束的时候了!
二、正式宣告:“牛顿(1642-1727)”是19世纪中期以后集体创作的伪人伪史!
1. 英格兰以外, 分布在欧洲各个角落的、为“牛顿”提供“巨人肩膀”的“科学先驱们”都是伪人伪史。比如“波兰青年假白尼、意大利布鲁诺和假力略”的假悲情连续剧, “丹麦第谷与德国假普勒师徒上北纬55度的汶岛,几十年如一日搞天文观测”等等, 都是千疮百孔的传销洗脑故事。“假力略玩两个铁球的比萨斜塔”真实年龄不会超过200岁, 现在完全是依赖当代工程技术勉强维持它不继续倾斜而倒塌;如果它真是盖在800年前的歪地基上, 根本等不到“假力略”出生, 整个斜塔连续歪上几百年, 早就坍塌了!“假普勒三大定律”前两个的本质是纯数学游戏, 与万有引力没有半毛关系;“第三大”有时间周期和距离两个参数, 但没有质量是不可能推导出包含双质量的万有引力公式,反过来才有可能。一方面“假普勒三大定律”被宣传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前身;另一方面又有人反过来引用“万有引力定律”证明了“假普勒三大定律”的伟大正确, 这是典型的欧式循环假论证!实际上“假普勒三大定律”从头到脚都是伪人伪史, 因为它并不是来自真实天文测算基础之上的理论总结, 对真正的天文历法测算也毫无实际意义。
2. 冠名“牛顿”的所有数学物理成就, 加上他的其他生平事迹, 都是19世纪中期以后集体总结和层累的结果!他的丰功伟绩绝大多数是华夏天文数学和物理万年传承发展的成果或总结。300年以前的英格兰和整个欧洲大陆, 没有一个真实的天文台或观测站, 没有相对统一的语文拼写, 更没有严格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和精密制造的天文观测设备和科研器具。“牛顿”在那么艰苦卓绝的社会条件下, 凭一己之力要完成那么多科技神迹, 相当于以下传销故事百倍千倍的加强版:韩国人声称早在中国的唐代, “高丽人就率先发明了印刷术”, 北宋时期的“高丽人韩顿用东京尺或奈良尺标准(相当于“牛顿用巴黎尺”的传说), 在汉城建天文台, 连续多年测算冬至前后几天正午的日影长度, 采用韩顿插值法(现冠名“牛顿插值法”)计算得到年周期均值365.2425天, 比中国的郭守敬团队早了好几百年”。
3.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早在2600年前的《墨经》中就已经有了概括和总结。它们是华夏古圣先贤基于多年的定居生活和生产实践, 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研究, 升华提炼得出的结论;同理, 如果没有中国历朝历代天文团队, 对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至少数千年的观测统计和精算分析, 没有明朝王征《奇器图说》中对地心引力的描述和四边形重心的标定等不计其数的中国巨人提供的肩膀, 就不会有放之太阳系皆准的“万有引力定律”!光靠苹果砸牛头是砸不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再说了, 300年以前英格兰究竟有没有中国人工驯化培养的苹果树,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另外,《吕氏春秋·精通》中有关潮汐就有“磁石召铁”“琥珀召芥”的描述;1900年前汉代王充的《论衡》也指出“涛之起也,随月升衰”,揭示了潮汐与月亮引力的关系。这些知识没有上千年的观察和积累,仅凭一个苹果就能断定万有引力的存在?
4. 目前力的世界通用单位是“牛顿”, 刚好是可有可无的计量单位, 因为它与1公斤*米/秒/秒是等价的。比如中国探月探火星用的7500“牛”火箭发动机, 完全可以用1500斤级或750公斤级来描述。
5. “牛顿轶事”:“牛顿生于12月25日”, 故为科神1.0”;“他终身奉献科学与神学, 无婚无后代”;经过“事后裁定”:“牛顿与莱布尼兹(德国假姓“李本之”, 实为1850年代的李善兰)同时发明数学王冠微积分”;为强化洗脑, “牛顿苹果树”种进世界各地大学校园, 包括天津名校。
结论:
1. “牛顿”是西方金权统治集团和打手们处心积虑捏造的, 试图让全世界人民, 特别是中国知识阶层, 世代传销洗脑、永远高山仰止的“科神1.0”。
2. 如果中国人任由“牛顿苹果树”继续开假花结假果, 如果教育系统和文化传媒不尽快铲除“牛顿”等伪人伪史, 那么,西方对中国大地的精神殖民就不会结束!
看到了吗?
这就是所谓西方一个个科学大神的真实模样。
其实,西方近代科技崛起的真相惨不忍睹,从15开始,一直到17世纪,这三百年间欧洲大刮“中国风”。
注意,那时它们称中国为印度,即伊甸,伊甸园之意;而称天竺为,印度亚。
西方派遣大批传教士渗透中国,偷窃和挪移了大量的中国典籍和科技知识,在各方面掀起了“复制黏贴”、再“改头换面”的浪潮。
难怪诸玄识先生在查阅资料后发现:
日本学者西川如见(Nishikawa, 1648-1724)揭示:“明朝后期的中国发生了‘技术知识’的大爆炸(big bang)……,而百科全书的爆炸则发生在万历(1573-1620年)中叶。”
维也纳大学教授莱纳(Georg Lehner):“来自中国的知识成为欧洲百科全书的源泉,……1700年至1850年间出版的英文、法文和德文百科全书……都是对有关中国知识的浓缩。”
 美国学者费诺罗萨(Ernest F. Fenollosa, 1853-1908)表示:“大致在1660-1740年间,……欧洲经历了有关中国语言、文学和儒家经典知识的首次爆发。” 
英国作家威廉·波伊(William Boyd)坦言:“那些极具影响力的耶稣会士的中国著述………构成了18世纪(欧洲)科学爆炸的知识源泉之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世纪主要的技术发明大多数都出自中国,……被西欧人拿来……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首先对欧洲,然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目前,就现有资料,第一个在文学上反思西方、寻根华夏的则是美国学者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年)。
艾兹拉·庞德等现代主义者们研究认为,汉字是“诗的媒介”、“文明的声音”、“哲学的语言”和“知识的宝藏”;他希望看见“中国取代希腊,来作为西方传统的实体”。
这与两百年前莱布尼茨和耶稣会士对话内容的观点是一致的:即人类文明及其一切方面(甚至包括西方宗教)都是中国表意文字的展开,其总的活水源头在《易经》。
西方暴发之后,心态起了变化,开始极力掩盖事实,否认来自东方的智慧与恩赐。
17-18世纪,绝大多数欧美精英都认为欧洲文明不是自我产生,而主要是从中国那里学来的,这就是东学西渐。
伏尔泰曾感叹:文明、科学、艺术、学术及其发展都开始于古代中国,而直到最近才在欧洲出现。东方是所有艺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由此而来。
法国汉学家艾莆田在其著作《中国之欧洲》中写道:中国是数千年来,对我们这颗星球上的文化与科学作出最大贡献的民族之一。欧洲一切立法、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活动之准则,若不是从孔子那里拿来,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噢,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牛顿的身份,以及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西方宣称,牛顿是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可是,在牛顿那个时代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科学”啊!科学尚未诞生,何来物理学家、数学家之称谓?
牛顿留下的手稿中,绝大多数都是什么?是炼金术(来自于华夏炼丹)和神学手稿啊!
牛顿最大的身份明明是神学家和炼金术士!是法国公鸡会会长!
拥有许多牛顿炼金术著作的经济学大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说:“牛顿不是理性时代的第一人,他是最后的一位炼金术士。”
所以,后世所谓的科学家头衔,不好意思,那都是后人想象和包装的……
你可能很难想象,牛顿这么一位“科学家”却干着伪科学的事。
牛顿曾提出一种治疗黑死病的秘方“蟾蜍呕吐糖”,除了推荐预防黑死病的宝石护身符之外,还详细说明了如何使用蟾蜍呕吐物治疗黑死病的方法,以下是其未出版的手稿:

在其手稿中,牛顿详细描述了如何在烟囱中倒吊蟾蜍腿部3天,从而使它呕吐出混合多种昆虫的泥状物质,但呕吐物质必须放置在一盘黄蜡上。当蟾蜍死后,将其尸体风干碾成粉末,与呕吐物和血清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特殊片剂敷在感染部位。牛顿还说,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驱赶传染疾病,将毒素排出体外。蟾蜍疗法非常好,但如果在紧要关头,还可用风信子、蓝宝石或者琥珀制成的护身符作为解药。
1665年,欧洲正在闹瘟疫,对天文知识极度匮乏、对天体运动规律还是个门外汉的牛顿被隔离在英国林肯郡一个小村庄,他利用这段时间研究万有引力和运动定律,突然就获得了天文领域的巨大成就,1666年还被称为牛顿的“奇迹之年”。
1667年,返回剑桥的他写下了有关鼠疫的笔记手稿。
这里为什么不说是返回剑桥大学?因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欧洲大学。欧洲抄袭华夏的国政制度、谏议制度(诞生议员)、文官制度、考试制度、教育制度等等,都是18-19世纪以后的事情。
1755年英国才有第一本《约翰逊词典》,才书同文,才有规范的语言体系,这些基础都不存在,怎么可能存在所谓的大学???
牛顿的秘方对瘟疫有用吗?当然没用,因为黑死病是由一种细菌引起的,这个办法怎么可能奏效?
否则,欧洲也不会死那么多人了。
受时代限制,牛顿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者。
他认为运动只是机械力学的运动,是空间位置的变化;宇宙和太阳一样是没有发展变化的;靠了万有引力的作用,恒星永远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上……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身份地位的提升。声名鹊起后,牛顿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水涨船高。

1689年,他当选为国会议员,逐渐疏远带给他巨大成就的“科学”。他甚至时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
他花费了大量时间与胡克、莱布尼兹等同时代名人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
1705年,牛顿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晚年时,他在伦敦过着奢华的生活。
在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24年时间里,他大搞一言堂,若没有他的点头,任何人都不能参加选举。
实际上,能有如何崇高的地位,那是因为牛顿还是公鸡会成员,以下是何新研究的资料。

除了法国公鸡会会长的身份,牛顿最重要的身份就是神职人员。
在研究神学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耶稣,并埋头于神学题材的著作。
就这样,西方还能给他冠以“哲学家”的头衔?
不仅如此,牛顿在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还提出了“神是第一推动力”的谬论。在他看来,“耶稣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牛顿穷其一生都在想方设法证明耶稣的存在,至死方休。
牛顿后半生的时间一直在研究炼金术。
在牛顿死后,人们发现他的体内的水银含量很高,他一生常发的精神错乱和死因就是汞中毒造成的,而这可能与他用汞从事炼金术有关系。
1727年3月20日,艾萨克·牛顿逝世。与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

 
不过,尽管如此,牛顿还是有一定贡献的。但与很多人想象得不同,他真正的贡献却是来源于批判西方伪史。
牛顿考证出的埃及历史是范围小、历时短、很晚出——间断垂续仅三百多年的中世纪的小王国。
牛顿著《古代王国编年史修正》,批评斯卡利杰等人伪造历史;牛顿在书中指出,“古希腊、古埃及”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伪造的。

牛顿在书中陈述并认为:
“希腊人的古代全是虚构的(the antiquities of the Greeksare full of fables)。”
“古代希腊充满是诗意的虚构(Greek Antiquities are full of Poetical Fictions)。”
“最早的证据丧失已久,现存的古籍若非全然发明,便是错误百出。”
他谴责那些建立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编年史的学者,通过伪造历史序列来证明它们的“古老”(fabricate historical list to prove theirantiquity)。
那为什么会说牛顿与莎士比亚一样呢?
因为二者都是西方精心炮制的产物,人为地拔高了地位,且在不同领域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