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源流史之大对比:有些事你应该知道


许多人认为,祖国医学没有解剖学、不会做手术,其实不然。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古代的解剖学出现较早,从扁鹊就开始了,到王莽时代广泛采用,并持续到稍晚的三国时期,从此以后,也像欧洲一样,解剖学便绝迹了,直到中世纪晚期才再度出现。”
连英国人都知道的事,现在居然很多中国人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很无奈?
其实,祖国医学的解剖学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传说时代。
传说黄帝时代有一位外科方面的专家,名叫俞跗(fū),他是华夏解剖学的鼻祖。先秦时期,解剖作为医学临床治疗手段是比较常见的。
根据《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记载:
“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鳢洒,镵石桥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易形。” 
这位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镵(chán,刺)针、砭石、导引、按摩、药熨等常规手段,而是切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结扎筋腱、按治脑髓、触动膏肓、疏理横隔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
——额滴个神呐,这不就是典型的外科手术么?!
如果对人体构造一无所知,没有相应的解剖学知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西方立场的学者说,扁鹊这个人不存在,虽然史料文献中经常能看到他的大名,但是此人作为一个医家,从未留下任何医学著作,所以,应该把他移出课本(然后,虚假的阿基米德故事、爱迪生救母的假故事等等,却堂而皇之如了课堂)。

于是,2017年教材改版时,《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被从语文课本、历史课本中删除。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这些所谓的学者、教材主编却对五年前成都修建地铁时发现扁鹊医书一事装聋作哑、避而不谈。
2012年7月-2013年8月,成都修建地铁3号线,在金牛区天回镇发现了几座西汉时期的墓葬(老官山汉墓),相关专家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挖掘考古。在3号墓葬中,考古专家们找到了920余部竹简以及人体穴位画像,涉及病机、证候治疗、针灸、脉象等,对于研究古代医学以及考证中医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据考证,这些文物与古代著名神医扁鹊有着很大的联系。
经过整理考古学家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这些竹简大致可以分成九部医书,包括《脉死候》《五色脉诊》《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等等,其中一部医书的标题是《敝昔医论》,而“敝昔”二字,通常认为是古代时期“扁鹊”二字的通假字。
根据后续研究发现,竹简上记载的内容证实我国在西汉时就已经有了成熟的医疗体系,而且还证明了这就是扁鹊的医术。

3号墓葬出土的黑色经络经穴俑

经络漆人

这些医学著作距今2000多年,填补了祖国医学历史的空白,也证实了在古代四川有“扁鹊医派”的存在。
不过,即便如此,扁鹊仍旧被人故意漠视,仍旧被移出了教材。
迄今为止,甲骨文公认有3千多年历史,象形文字的好处就是模拟事物形态,我们来看看这个“心”字。
殷商时期,奴隶战俘死后心脏被取出,当时的人根据其形状和构造用甲骨文记录下了“心”这个字。
而在省吾先生的《甲骨文字释林·释心》里,“心”字如下:

甲骨文记录的“心”有心内瓣膜和血管,与实体心脏的外形非常相似。

从文字造字形态上,大体可以看出解剖学的萌芽,这个心字的甲骨文是具有心脏的形状和心腔结构的。

此外,从怀孕的“孕” 字上,也可以看出膨隆的腹腔和胎儿。

尽管,这些尚未形成系统的解剖学,但是显然已经产生了萌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世间万事万物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点累积而成的。
目前,有据可考的解剖概念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里。
其中,《灵枢·经水》篇记录了通过解剖观察人体脏腑的经验: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灵枢·肠胃》篇则描述了各个消化器官的结构,其大小与现代解剖学基本一致:
“唇至齿,长九分,广二寸半...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尺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
《难经》还增加了对胆、五脏、咽喉、膀胱、肛门的形态和重量的描述。
以此为基础,祖国医学开始发展解剖学,后来的《汉书·王莽传》、《后汉书》以及《诸病源候论》里均有相关记载。
根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同完成活体解剖:
“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夸剥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
班固之所以记录下“王莽命人活生生解剖复汉志士”的卑劣行径,本意是为了彰显王莽之恶,表现其残忍,但却无意中保存了医学史上一个有关解剖的事实。
唐代颜师古为此条注解:以知血脉之原,则尽攻疗之道也。
说明人体解剖除了政治目的以外,另外还有医学研究的目的。
由此可知,汉代以前早已有过解剖尸体的实验,否则无法一步登天,直接跳跃到活人解剖的阶段。
东汉末年,华佗是中医历史上外科成绩比较突出的医学家。陈寿编撰的《三国志·华佗传》中留下了关于华佗精妙外科手术的记述: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夸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先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再进行“夸割”手术。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14种简帛医书中,有一本《足臂十一脉灸经》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系统解剖学。

更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足臂十一脉灸经》的抄写年代大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建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之间,至于其著作年代,更是在抄写年代之前,粗略估算,距今至少2500年。

《足臂十一脉灸经》是一部血管系统解剖学专著。那时,经脉和络脉的名称尚未诞生,脉被称作“温(脉字的古写)”。这本书详细描述了十一条温(大血管)的部位、路径和所主疾病的病候,后来成为十二经脉的原型。
隋唐之后,五代十国时期,道士烟萝子融合脏腑学说和道家的“内景学说”,制作了一幅《内镜图》,收于《道藏》中,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人体构造的直观了解水平。
烟萝子,又名燕真人,五代时著名道士。
《王屋山志》云:“燕真人,号烟萝子,王屋里人。晋天福间,得烟霞养道之诀,宅边井里得灵异人参,举家食之,遂获上升。”
其《内镜图》包括《首部图》、《朝真图》、《内镜左侧之图》、《内镜右侧之图》、《内镜正面之图》和《内镜背面之图》,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套人体内脏解剖图,所绘内容与现代解剖学器官大致吻合。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吴简组织人手,将朝廷处决的欧希范等56人的尸体进行解剖,经由绘工宋景绘成《欧希范五脏图》。
在《欧希范五脏图》中,是这样描述脏腑位置的:
“肺之下则有心、肝、胆,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下有大肠,小肠皆莹洁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旁有膀胱……肾则有二,一在肝之右,微下,一在脾之左,微上。脾则在心之左。”
《欧希范五脏图》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杨介根据泗州处死者的尸体解剖整理而成《存真图》。《存真图》又比《欧希范五脏图》有了更大的进步,也更为精确。
笔者拙作《昆羽继圣》四部曲之二《奇境历劫》中以故事的形式也专门记述和反映了这部分内容。

穴位是人体经脉之枢纽,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点按或者艾灸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当下,标有穴位的针灸铜人,是祖国医学经络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具。
在历史上,针灸铜人是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由宋仁宗下旨,命翰林医官王惟一铸造。如今,北宋的针灸铜人早已下落不明,不知踪迹,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只是一具明代仿品,但仍然是祖国医学史上的稀世珍宝。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断有人把珂雪神父伪造的古埃及学说、西来说发展成为假大空的“苏美尔文明”,并称华夏文明乃是苏美尔人所创造,因为苏美尔人也会与华夏一样的医术、一样会针灸。
一旦此势不可阻挡,那么西方必定对针灸历史进行篡改,届时,可能教科书上就会出现中医针灸来自于苏美尔人,他们就可以大张旗鼓地剽窃利用了。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若是等下看完全文,了解西方医学的现状和局限,可能就会深入理解了。
西方多年来,一直奉行做法就是宣称华夏没有解剖、不会手术,是落后的象征。试想,倘若祖国医学真是没有解剖、不懂做手术,那么请问世界公认的法医学鼻祖又怎么会诞生在华夏呢?
查验死因,解剖尸体是无法避免的。
宋慈是举世公认的法医学鼻祖

宋慈毕生心血之作《洗冤集录》


到了明朝,一代医学大家张景岳在早期中医解剖学的基础上详细整理了人体的全身骨骼,著成《周身骨部名目》一书。
这是对前代解剖学的继承和发扬。
清朝时,出现了另外一名医学大家,以“血府逐瘀汤”闻名于世的王清任。
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一书,是祖国医学史上一位颇具革新精神的医家,他重视医学实践,对解剖十分重视。
他不畏人言,大胆前往坟地和刑场观验人体脏器,为日后著《医林改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认为“夫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指出对脏腑的认识“本源一错”,在临床上就会“万虑皆失”。为了弄清楚膈膜结构,王清任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治学精神令人尤为佩服。
清嘉庆二年(1797年),三十岁的王清任行医至滦州稻地镇(今河北唐山市东南),发现一处义冢中有许多因传染病而死的小儿尸体,他求知心切,不避污秽,每日清晨骑马到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
如此,仔细观察十日,看到完整的脏腑不下三十余具,纠正了古书中的许多错误。
两年后,王清任在奉天府(今沈阳)时,适逢辽阳一妇女因疯疾打死其丈夫与公爹,押解省府行剐刑。得知消息后,他随即跟至西关刑场,细细察看了心、肝、肺等内脏,不过却仍没有发现膈膜。
行医多年,王清任声名鹊起,五十岁那年在北京开了一个药铺,仍然一有机会就留心观察人体结构,以完善书中内容。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有个人因为打死其母被判剐刑,于崇文门外吊桥之南行刑。王清任获悉消息,匆匆赶去,可惜虽见脏腑,但膈膜已破,还是未能一堵完整膈膜的形态。
1829年,十二月的一天夜里,王清任出诊于安定门大街板厂胡同恒宅,看病之余,谈及膈膜一事,感叹自己留心40年,竟未能审验明确。恰逢江宁布政司恒敬在场,说他曾镇守新疆哈密,领兵于喀什葛尔,见到诛戮逆尸最多,对膈膜了解得非常详细。王清任喜出望外,当即拜叩问之,这一次他终于弄清楚了膈膜的形态。
王清任为了弄清脏腑,还曾做过动物解剖比较,对人体脏腑,苦心“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进而综合平素行医经验,于道光十年(1830年)冬,著成《医林改错》一书刊行于世。

说完了祖国医学的有关解剖的源流史,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同时期的西方在这方面有哪些建树。
【关于所谓的西方医学】
明朝之前,欧洲是不存在任何所谓医学的,——因为连书面文字都尚未产生,根据无法记录、表达高深的知识和思想。
在明朝时,欧洲没有医学,也不可能诞生像样的医学。
众所周知,当时的欧洲,城乡臭气熏天,死尸满地乱扔;王公贵族们终身不洗澡不洗脸不洗手,随地大小便。关于这方面,不再赘言。
按照现行西方史,意大利、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
我们从《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和艾儒略《职方外纪》等书里来管中窥豹。
艾儒略在《职方外纪》中如此记录当时法国的医学:
是国(拂郎察,即法国)之王,天主特赐宠异。自古迄今之主,皆赐一神,能以手抚人疬疮,应手而愈,至今其王每岁一日疗人。
法国人靠国王手摸治病,但是,国王每年只坐诊一天。
意大利的医学是这样的:
……又有沸泉,有温泉,沸泉……温泉,女子或浴或饮,不生育者,育;能育者,多乳……又有地出火,四周皆小山,山洞甚多,入内皆可疗病,又各主一疾,如欲得汗者,入某洞则汗至;欲除湿者,入某洞则湿去。因有百洞,遂名曰一百所。
意大利人靠钻进不同的山洞治疗不同的疾病,靠喝温泉水治疗不孕不育。
再看传教士们伙同内应“翻译”出来的欧洲解剖学著作,也是地地道道抄袭中国著作的产物。
为什么?
因为李之藻这个东林党人、耶稣会会士在《人身图说》中通篇使用中医穴位名称来描述人身各部位,而且进行穴位治疗、切脉诊治。
极西高一志撰,虞城杨天精、河东卫斗枢、段衮、韩霖较”的《齐家西学》说:
三家(笔者注,指法律、医学、格物穷理之学)者,乃西学之大端也……其二家谓之修疾治命之学……故吾泰西古俗,医有公学,诸名士释古医之遗经,发明人性之本原,辨外体百肢之殊,内脏诸情之验,及万病之所以然,而因设其所当用之药方,亦大约六年中,师教弟子以切脉及疗治之法,后严考试,而非领考司之命,不得擅行医也。
看看,高一志怎么说的?
他说,欧洲办了很多的医学院,学制6年,学生需要学习很多的医书,通过考试之后才能从业。在这六年时间里,学生主要学一些什么呢?
原来是:切脉及疗治之法。
而传教士艾儒略证实了这一点。
JD徒李九标在记录艾儒略言论的《口铎日抄》中说:
先生(艾儒略)曰:“……何异医者按脉治病,以手印手,冀得其症而疗之。”
啧啧,西方都学会诊脉了,现在却反过来说国医不科学???
又如:
至太阳(穴)又分为二肢……上至凤池(穴)……一下行至舌底及缺盆(穴),一升上于头厚皮及天庭(穴)之缝……并兰台(穴)、廷尉(穴)……西师云:如头疼及太阳(穴)痛,须于印堂(穴)血络即太阳血络开血即愈,屡试有验。
这个李之藻为了讨好传教士,竟然在《人身图说》中把中医的穴位名称都用了一个遍,也难怪事成之后,还获得了教会颁发的奖励。
最有意思的是,《人身图说》明面上是本有关“解剖学”的书,但是邓玉函等人动起手来,一发不可收拾,一不小心就抄下了全套的中医治疗方法。
《人身图说》中的人体构造图(部分)

所以,咱们有幸看到了“欧洲人治病”的如下记述:
若乳发肿毒,当于其左右旁及下分打火罐以散之。
环跳穴,系骨节凑合之处。受病,宜贴风痛膏,或打火罐,或九龙雷火针。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如果乳F发肿毒,就在乳F的左右旁及下面分别打火罐;环跳穴是骨节凑合之处,如果病了,适合贴风痛膏,或者打火罐,或采用九龙雷火针。
瞧瞧,穴位、火罐、膏药、九龙雷火针,中医的十八般武艺在所谓的西方医学书籍里尽数上场了。
只要不是睁眼瞎,都知道这是地道的国产货。
原来,在来华耶稣会士笔下,当时欧洲的“西医”,是靠“以手印手”切脉诊断病情的啊。
不过,罗家支持的洛克菲勒家族在北美崛起后,尤其是在洛克菲勒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大王后,西方医学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约翰·D·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1839.7.8 – 1937.5 23)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创办人。出生于纽约州里奇福德镇,父亲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是一个无牌游医,母亲伊莱扎·戴维森是一个虔诚的浸礼会教徒。

石油工业崛起后,衍生出了一些化工医药的副产品。
洛克菲勒发现了商机,决定在医药上面作些文章,而且是一劳永逸的文章。


1901年,小洛克菲勒和5位科学家创办了洛克菲勒研究所,即洛克菲勒大学的前身。作为第一任所长,弗莱克斯纳一干便是31年。
目前,洛克菲勒大学拥有教授81人,近一半的人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有4位诺贝尔奖得主(Paul Greengard近日刚去世,不包括在内)、9位拉斯克奖获得者,有3位获得国家科学奖章、10位获盖尔德纳国际奖。
历史上,有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之密切相关。

西蒙·弗莱克斯纳(Simon Flexner,1863-1946),病理学家,1901-1935年担任洛克菲勒研究所/大学首任所长/校长

1920年洛克菲勒大学的校园

西蒙·弗莱克斯纳虽然在当地学校取得了医学学位,但他却从未进行过临床实践。
西蒙·弗莱克斯纳出生于美国犹大家庭,有个弟弟名叫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
对,就是那个1910年发表了著名的“弗莱克斯纳报告”的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洛克菲勒制定了宏大而长远的医疗产业计划,但碰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天然/草药在当时的美国非常流行。美国几乎一半的医生和医学院都在使用欧洲和美洲原住民的知识进行整体疗法。
洛克菲勒想制造垄断,就必须想办法摆脱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因此,他采用了“问题﹣反应﹣解决”的经典思路与策略,即“制造一个问题——吓唬人们——然后提供一个(预先计划好的)解决方案”。
(类似于制造恐慌,紧随其后的是《爱国者法案》)
他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安德鲁·卡耐基——另一个通过垄断钢铁工业发家致富的富豪。

卡内基帮他设计了一个计划,由著名的卡内基基金会物色人选,最后相中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选派他到全美各地旅行,调研各地医学院和医院的状况。
1910年,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交出了一份闻名于世的“弗莱克斯纳报告”,由卡耐基基金会代为发布,正式的名称是《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

报告中谈到了对医疗机构进行改革和集中管理的必要性,根据这份报告为医学专业设定的卓越教育标准,全美绝大多数医学院都不符合要求,被严令限期关闭。
由此,所谓的现代医学诞生了。
然而,20世纪的现实发展距报告所倡导的专业理想却渐行渐远。

为了推动这一转变,并改变其他医生和科学家的想法,洛克菲勒向大学和医院捐赠了1亿多美元,并成立了一个名为“普通教育委员会/通才教育董事会”( GEB )的慈善组织。
然后,顺势疗法和天然药物被报刊杂志嘲笑和妖魔化,仍然坚持原有疗法的医生甚至被投进了监狱。
没办法,FDA的成立也得益于洛克菲勒的大力支持。
在胡萝卜+大棒的双重作用下,不久,全美医学院都被精简或同质化了,——以致于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同样的东西,而西方医学就此变成了——使用专利药品的方法。
科学家们获得了来自资本财阀的巨额资金,用来研究植物如何治愈疾病,但他们的目标是首先确定植物中哪些化学物质是有效的,然后在实验室中重现一种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化学物质,可以申请专利。
由此,“一种病给一种药”的疾病治疗方式成了现代医学的口头禅。

上述行为带来的结果是,100年后的今天,西方炮制出的医生对营养、草药或任何整体实践一无所知,人类自身的健康被这些大企业所奴役。
时至今日,网上还有无数人为洛克菲勒歌功颂德,大唱赞歌,对于他“出资”设立协和医院一事高度赞扬,——可却只字不提建立协和医院的钱是从中国的庚子赔款中来的,那本来就是中国的钱。
八国联军入侵时,美国死伤40多人就狮子大开口索要2000万两白银,加上后来的利息总计高达3000多万两,就连时任美国国务卿都觉得要得太多了,后来经过大清驻美公使力争,美国同意退还其中多要的、不合理的部分。但就是这一承诺退还的部分,他们都耍赖不退,而采用李提摩太的建议和主张,用于兴办大学和医院,培养西化思想的人才为己所用。
【关于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本质差异】
同仁堂关庆维教授用了两条鱼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差别:
“中医是‘生命医学’,西医是‘生物医学’。“中医是高维度的‘象医学’,不可用低维度的生物医学的标准和规律,来评价、指导甚至约束中医药学。
现在的生物学家其实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死物学家”。因为研究第一步就是让生物猝死,解剖了研究一步一步的器官,让自己定位的分割,其实研究的是组成这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这生命本身其实已经消失了。



可是,在中医的文化体系中,始终是用活的生命来做研究。
一个渔夫从海里捞出两条大马哈鱼来,第一刀给大家切了,大家吃三文鱼蘸点绿芥末很鲜美,是吧?
第二条鱼放在咸缸里腌,腌三天后再给大家吃,是什么感觉?咸菜是不是?
然后,西方人就发明了一个扩散原理,就是说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扩散,公布在一个杂志上。后来,有个科学家质疑说,第一条鱼也是从咸缸里(海水很咸)捞上来的,为什么不咸?这个库丹定律应该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那为什么两条鱼会不同呢?
原因就在于第一条鱼是活的,第二条鱼是死的。
通过研究死物得到的东西往活体身上转,会那么有效吗?所有的中Y都是几千年用活人研积累的经验。
中医是追求平衡,追求人自身、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平衡。阴阳不平衡,是生病的根本原因,中医通过使用自然物的‘偏性’,激发人体自身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纠正身体的偏性、恢复平衡。
中医理论是“藏象学”,思维方式是“象思维”,是面对生命层面的医学,是“道”;西医是着眼生物层面,借助物理和化学方法、理论作为自身技术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它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是“器”与“术”的低维层面。”
正因为因此,钱学森才说:中医是顶级的生命科学。

医学的前途是中医现代化,而不在什么其他途径。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钱学森等论人体科学》277页)。
中医的理论是系统观的,这是科学的。(《钱学森人体科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纵横观》107页——此为1983年至1987年钱学森在507所学术讨论会上的历次讲话汇编)
我认为传统医学是个珍宝,因为它是几千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1985年9月23日祝世讷——《钱学森书信选(上卷)》0191页)
与李约瑟齐名的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曼福瑞德·波克特Manfred Porkert坦言:“西方医学已进入方法学的死胡同,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希望中国不要培养假中医。”


波克特教授出生于1933年,学贯中西,通晓德、英、拉丁、中、法等多国语言,中文名为满晰驳,取意为“以饱满的责任感,反驳西方明晰科学的不足”,50年代在巴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开始学西医,并接触到中医,以在西方传播中医学为己任。
1979年以来,他曾先后5次到过中国。
那么,为什么他会如此宣扬和推广中医呢?
他在讲演中说:没有中医,我早就不存在了。1989年,我患了膝关节炎,西医先让服用可的松,没有效果,后来建议动手术,换金属关节。一位姓周的中医师给我推拿、针灸,配中药吃,不到6个月,彻底好了。两年前,我的眼睛视物模糊,西医说是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炎,没有办法治,搞不好会失明的。读书人眼晴失明是最可怕的事,我用中医方剂学里的茯菟丹和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做成药粉来吃,几个月后就好了。现在我73岁了,视力1.5。
正因为自己从中医大受裨益,老先生把后半生投入到中医药学研究中,并将它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


美国威斯康星医学院的B. Clair Eliason先生在新英格兰州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提到:
“世界范围内,某素的耐药周期也由1960年的20年,1980年的10年,缩短到2005年的2年。不少人预计,10-20年内,对于真正的感染性疾病,世界将无药可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德国已经率先举起了挺中医的大旗。在德国,医疗管理部门建议医生和患者广泛地采用中医疗法。”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