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3.4亿美元,是如何被一个高中学历的修理工骗走的


股神巴菲特的牙齿长在脑袋里,想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吃哪,吃多少,基本不会出错。
但是这一次,这位神话级人物的脑袋和牙齿,好像被人带走了。
而且骗走他3.4亿美元的,是一个高中学历的汽车修理工。

美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他们的律师一旦辩护起来,往往要深挖根源,直指童年,甚至祖宗十八代的影响。
意思就是犯罪嫌疑人长得像苦菜花,情有可原,甚至是某种不幸遭遇,或雪球效应下的受害者。而这对于判刑,经常是有效的。
所以杰夫·卡波夫 (Jeff Carpoff) 的辩护律师马尔科姆·西格尔 (Malcolm Segal) ,就对这位设立庞氏骗局,骗了10亿美元的大骗子,说了好大一串:
卡波夫有一个贫困艰难的童年,他是靠努力和“非凡的自然机械技能”,创造起一个金融帝国。
卡波夫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住在马丁内斯的一所房子里,卧室里有一个“自行车酒吧”,他看到了太多深夜打架,和不良行为。
卡波夫从来没有得到爱,他有一天回到家,竟然发现他的床没了。
卖床换钱的父母要他睡在地板上,并且说,你要想睡床,就自己去工作赚钱。
于是小小的卡波夫从那时起,就一边上学,一边打工。不是去附近的商店,用腐蚀性化学品清洗旧轮胎,就是去一家酒店类商店给货架补货,直到自己买了一张床。
卡波夫是自己摆脱童年苦难的,高中毕业后,他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
他做的很成功,所以就有买家上门了。
买家买下了他的业务,给了首付,但余款一直拖欠,他们将修理店推向了破产。
卡波夫夫妇没有收回欠款,并失去了一切经济来源,但是卡波夫还是积极向上,找到商机,进入太阳能行业,创建起公司,开始制造、销售移动发电机了。
卡波夫其实是一位“动手的机械师”,而不是企业家,骗子,或销售员,他最终是被会计师,和那些负责公司运转、商业交易的人骗了,他是受害者。
卡波夫看到了那些事,知道那是不诚实的,但他起初认为那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
卡波夫其实一直很内疚,常常喝得无法入睡,并因此得了高血压,和睡眠呼吸暂停。
……

(律师与卡波夫的150多辆豪车)
卡波夫的故事经西格尔这么一说,挺励志的。而且还是备受煎熬,上了贼船下不来的那种。只可惜,法官约翰·A·门德斯不是看故事会长大的,他对卡波夫说:
你丫这是卖空气啊!你那里什么都没有,你知道的。“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责怪律师和会计师,但你是这件事的核心,你必将被判处法律允许的最大刑罚。”
结果2021年11月判决书下来,卡波夫就不但要家产拍卖,赔款罚款,还被判了30年。
 卡波夫的律师半真半假,装疯卖傻,远不如卡波夫妻子的律师诚实。
波莱特·卡波夫 (Paulette Carpoff)大概面临15年的刑期,而她的律师威廉·J·波塔诺瓦 (William J. Portanova) 说:这“无疑是法院发人深省的判决”,卡波夫一家现在“正在努力度过这场他们自己造成的危机”。
卡波夫的历史大体就是这么一个脉络,那么他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并弄得巴菲特和美国保险巨头Progressive 等多家企业中招的呢?
所谓的庞氏骗局,类似于金字塔骗局,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那种金融投资诈骗。
空手套白狼、拆东墙补西墙、制造赚钱假象骗取更多投资,用新投资人的钱给老投资人付利息,发回报,这都是用了一百年的招。
那么如此神奇的巴菲特,世界500强的Progressive ,怎么也会犯傻?巴菲特难道也会相信天上掉馅饼的事?Progressive 这样的保险公司,哪家不像调查局?
其实这种事,查理·芒格最为清楚。

查理·芒格号称巴菲特的亲密战友、最佳搭档,他们两个因为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初始阶段,创造过20000比1的价值回报,曾经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复利机器。
这两个人投资了那么多繁荣昌盛的公司,却始终没有高额度借贷风险,堪称奇迹。
但是查理·芒格其实并不能称为巴菲特的搭档,因为他是相当独立的,这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他始终“迈向他自己音乐的节奏”。
查理·芒格跟巴菲特最大的不同,是他是真正而独立的知识分子。
他懂气象学,做过律师,对心理学、经济学、物理学、生物学、历史等等,都很精通。
查理·芒格喜欢著书立说,曾经用他科学的头脑和丰富的知识,建立起一个非常独特的系统。总而言之,就是行为经济学范畴,一个用来解决复杂社会难题的“心理模型”。
这在知识界、商界、行为科学界看来,深刻、实用,是基于世界最基本最简单的智慧。
查理·芒格有一句关于回报的名言:“大自然的铁律是:如果您想让蚂蚁来,请将糖放在地板上。”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卡波夫是怎样放糖引蚂蚁的。
卡波夫的骗局,被认为是始于2008年,但它在起初,并不能算骗局。
卡波夫的太阳能公司,是一家合法公司,他创办这家公司的初衷,是因为生产太阳能设备可以免税。
但是卡波夫能力不足,他到了2011年,就在制造、经营上跟不上了。
卡波夫经营不下去,就要破产赔钱,过苦日子,他当然不肯。于是这两口子一商量,就不往好道走了。
他们开始对外打出新能源的概念,说他们生产的DC移动太阳能发电机组,可自由安装到拖车上,还能为手机信号塔,和体育赛事照明,提供应急电力。
同时,本产品具有税收减免等优势,前景无量。购买者不但可以获得税收抵免,还可以将设备回租给公司,获得高额回报。
这显然就是一项高回报无风险的投资了,卡波夫夫妇接下来当然也需要造势。比如说已经生产销售17000台,用虚假财务报表和租赁合同制造火爆假象等等。
有糖就有人吃,奖励机制、激励机制总是有用,查理·芒格之所以一再提到巴甫洛夫的狗,这是因为口水效应,是所有人日常生活中,最强大最基本的心理力量。
没有它,我们就不会有钱,当然也不会有钱赔。
钱的刺激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卡波夫已经让人流口水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它会让人产生奇妙联想,就像音乐响起,广告宣传一定都是巴甫洛夫式的。
想想可口可乐的广告吧,那不只是怀旧、经典、身份认同之类,还有美女。
玛丽莲·梦露能让你想起的东西太多了,还不赶紧去买?它都能让你一想起某事,就想起可口可乐,一看到可口可乐,就联系到什么。
但这还只是初级的。
我们说重点。

(查理芒格与巴菲特)
第一,人类崇尚知识,但知识有一个悖论,知识越多,智慧越可能衰减。
这用查理·芒格的理论说,就是人的思维与人的卵相似。卵有关闭装置,当一个精子进入时,它就会关闭,让下一个精子不能进入。
因此,人们所接受的,通常是过去的,相信的,认定的,固定的知识。知识扎根与心理扎根的情形基本相同。
同时,人的大脑有很大的趋同趋势,它会维持“原判”,陷入证实偏差。信什么,就证实什么,只选择有利的信息。
保持一致性和承诺倾向,其实也是一种心理平衡机制,如同自我辩护倾向。它非常顽固。
以至于查理·芒格说,它不仅俘虏了普通人,也抓住了物理系主任。就像马克斯·普朗克说的,重要的新物理学从来没被老后卫真正接受,取而代之的总是新人,先前的结论总会形成阻挠。
这一点其实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就像我们与长辈的冲突。守旧派、顽固派、故步自封,都属这类。
所以,卡波夫这类骗子一旦抛出诱饵,让人进入,进去的人就很难退出。大脑装置关闭,认知扎根,心理定势,他们就会自证其真。既说服自己,也说服别人,既成为基础队伍,也成了骗子的一员。
这类人并不是阴谋者,他们只是不认为自己是错的,自己所守护的是一个恶魔。但他们的危害仍旧很大,原因在第三点会尤其彰显。
这其实是所有骗局的宏大组成,真的像指挥家魔棒下的群舞。
第二,人类也崇尚数学,数学、数字是这个世界运行的真理。
但数学也是一个悖论,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悖论,还因为经济活动,是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经济学的综合,非常复杂,已经不是简单的数学概念。
这如果用查理·芒格的话说,就是:
数学代表真理,我们绝不会放弃数学,但“心理观念和经济观念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不理解两者的人就是一个该死的傻瓜。”
所以,骗子们也总会懂得利用数据。而我们对于数字的迷信,也会加剧我们的各种心理思维倾向,形成剥夺性反应综合征。
这或许可以用一叶障目形容。
第三,最重要的是第三点,人类所有的弱点都会在这里集中。它形成的就不只是某种倾向了,而是浪潮。
这就是查理·芒格所称的“社会证据偏差”。其表现为:
不确定和压力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在看着别人,大部分人不做任何事情。
看什么呢?
“市场价格是社会证明的最终形式,反应了其他人的想法”——跟着走呗,然后水涨船高,形成大势。
理性很少出现,查理·芒格说,曾经有一家著名的石油公司,收购了一家化肥公司,其他各个石油公司就都去收购了一家化肥公司。
而现在,他们都退出了,这完全是一场灾难。
石油公司收购化肥公司还是沾边的,尽管其他公司只是跟风而动。我记得前阵子好多中国企业都在跟着搞饲料的刘永好养猪。刘强东们养,据说是有黑科技,而其他的,就不知道为什么了。
与主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很多,估计最后也会来个静悄悄。
然后,“您做了点什么,市场就上涨了,您得到了报酬,奖励和鼓掌,您拥有什么,意味着大量的强化”,这种过度影响,会产生更大的社会证据偏差,直到把人慢慢谋杀。
这种引爆其实对骗子卡波夫、银行和投资者都有效。
卡波夫首先用诱饵、虚假数据、高额回报来吸引投资者,投资者又会陷入各种人性陷阱,用自欺欺人的自证来制造社会证据,而卡波夫接下来,也要在社会证据上下功夫。
他们这类人未必懂得心理行为理论,却一定都是心理学大师。
卡波夫尝到甜头之后,就不事生产了,实际上他也造不出好设备。
因此,他后面就都在循环使用之前生产的那6000台旧设备。不断刮掉旧码,放置新码,一次次出售。
反正大家还是要租给他来获利的,这也正是这个骗局能维持七八年的原因之一。
他后面也利用人的贪婪和赌博心理,拉来不少同伙。
同时,卡波夫也变得非常奢侈。他买了30多处豪宅,有150多辆汽车,还拥有不少珠宝,和一支棒球队。
那些车包括各种珍奇跑车、古董车,其中一辆78年的庞蒂亚克,因为曾经属于美国名导演加名演员伯特·雷诺兹,尤其醒目。
卡波夫当然也曾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赞助拍卖,为车赛颁发冠军奖杯等等。

(卡波夫在车赛上颁奖)
卡波夫做这些,都是在加强社会证据。他拿着骗来的钱如此奢侈,一面是为了制造假象,强化认同,一面也因为自己被强化了。
他七八年的风光,都是靠这种乱搞得来的,而且啥事没有,这奖励、刺激的强化力一定不少。这种超限度的奢侈,并非一个停不下可以解释。
当然,这种强化也引来了巴菲特公司,和保险巨头,他们是互相强化。巴菲特和Progressive的加入,是最强有力的社会证据。
只不过,巴菲特对于种种心理模型肯定是很清楚的,他本就是心理行为大师,那些东西应该还不足以将他绊倒。
那么他到底会是怎么回事呢?
这大概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巴菲特在股东大会)
巴菲特奉行的一向是简单原则,他的事迹仿佛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他其实也真像活在传统里。
巴菲特的传记作者说过,比尔·盖茨说过,巴菲特是不用智能手机的,办公室里也没有电脑,他甚至从来不看股票行情。他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一直保持不变,即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取得巨大成功。
这位有史以来最大的投资者不会紧跟技术,不会做流行的事,什么也干扰不了他,他自有系统,他很清楚根据什么投资。
那么这位享有“奥马哈先知”美誉的奇人,如何管理公司,如何决策的呢?他的秘密到底在哪?
巴菲特做事高度专注,但也有最冷酷无情的优先策略。20比80原则,可以让他放小抓大,主次分明。著名富豪之中,没人比他更会生活,更快乐。
巴菲特注重合作,但只与他信任的首席执行官合作。他使用可信任的人,与他合作许多年的人,他放弃对某个公司的投资,很可能因为他对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不信任,而他收购公司之前,很少进行谈判和调查,是因为同样的原因。
信任,也可以使他不去积极管理那些执行官。
巴菲特的简单法则,还包括大幅削减公司官僚机构,他的公司有将近40万员工,但总部员工却只有二三十个。
这么庞大的帝国,要如此极简,当然需要天才的领导能力和运行法则。
至于投资,巴菲特每年的投资量其实少得令人惊奇。
这是因为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是一种特殊的组合理念,他不喜欢随机策略,不喜欢追逐技术浪潮,更看重的是长期投资。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类似于知识投资:学习是累积的过程,为的是知识建立在自身上。与其去学习某些特定类型的软件(两年后甚至没人再用),不如选择可以让你在10或20年内变得更聪明的东西。
所以,他的投资就是知识加长期观察、思考的结果,很稳。这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投资的诀窍就是坐在那儿……等着你的最佳位置。如果人们大喊大叫挥杆,而你不喜欢,请忽略他们。”
反正短期的,低水平的投资,在巴菲特眼中是懒惰的特征,他手里超过二十年的股票期权从来不缺。他对投资对象买入之前的经济特征自有衡量标准。
这就像山姆·奥特曼,要的是“市场上留下的少数套利机会”;大多数上市公司以三个月的增量来衡量,而杰夫·贝佐斯要考虑七年框架内的成功率。巴菲特大约就是因此不败。

但是巴菲特不用智能手机和电脑,不等于执行官们不用,巴菲特对数据不那么迷信,不等于执行官们不迷信。
巴菲特很乐于跟执行官们对话、沟通,却到底是信任制,肯放权。
巴菲特对于合作数十年的人尤其信任,可老人们最容易陷入知识悖论,认知偏见,证实偏差。他们别的心理陷阱也同样存在,惰性也可能出现。
不然,这种事以巴菲特帝国的能力,并不难调查清楚。他们至少应该了解卡波夫的发电机组,到底有谁在真正使用,有几家。多大的利润能够使一家实业的老板,养一百多辆豪车、几十套豪宅。
这件事的综合指标难道就没有疑点?
查理·芒格当然也说过,没有人可以不受这些心理的影响,聪明人也会犯下可怕的错误,那么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本人,也可能因为某个原因判断失误。
天底下不犯错误的人半个没有。
有趣的是,巴菲特公司其实并不是第一次上当。比如2017年2月,他们投资8亿欧元收购的德国威廉·舒尔茨公司,也相当不可靠。
那原来是家P图公司,财务数据造假,订单、收据都靠P图,生意火爆和亮丽前景,也是造出来的。
这两件事看起来,倒像查理·芒格和巴菲特,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似的。
另外,卡波夫诈骗案虽然跨度8年,涉及35个投资基金和多项罪名,诈骗数额高达10亿美元,号称萨克拉门托美国检察官办公室历史上最大的骗局,但它的判决,是根据数月谈判达成的认罪协议。
这就是说,判决结果对于骗子和官方都有利,对受害者就未必。
•  END  •
文/九鸦
图/网络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