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奥可白
责编 | 青草
1973年,停摆7年的高考重启,23岁的张铁生经生产队推荐,获得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可考试时,他不好好答题,却在卷子上写下一封信。
成绩一出,他理化一科只有6分,落榜无疑。
谁知,他竟凭这封信被大学录取,之后更是一路扶摇直上。
但仅过了3年,他又因同一封信锒铛入狱,一判就是15年。
出狱时,他已经41岁,从小职员做起,打拼出一家上市企业,如今身家过亿。
如此大起大落,不得不让人感叹,张铁生的一生,实在传奇。
那么,张铁生当年在信上写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在经历人生低谷后,逆袭成亿万富翁呢?
1950年,张铁生出生在辽宁锦州市兴城县,从小聪明好学,成绩优秀。
18岁那年,他响应国家号召,跟随母亲落户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成为一名下乡知青。
张铁生干活十分拼命,一年出勤天数超过340天,每天干满18个小时,很快就因工作出色被推选为第四生产队队长。
但张铁生并不满足,在他心里还有一个最大的梦想没有实现——上大学。
1973年,命运之神眷顾了张铁生。
这一年,暂停7年的高考重启,在原先“推荐制”基础上,进行语文、数学和理化三门科目考试.
张铁生被枣山大队推荐,获得了考试机会。
可当时正是农忙时节,他起草贪黑在地里干活,根本挪不出时间复习。
6月27日,张铁生接到通知,一天后开考。
按原计划,县里会提前三周组织复习,但复习被取消了,张铁生却没有收到消息。
匆忙之下,他先去买了一支钢笔,再问人借了一堆教材,回家突击了一整晚。
抱着忐忑的心情,张铁生参加了考试,结果出师不利。
第一场语文考试,他洋洋洒洒地打好作文草稿,还没来得及抄到卷子上,考试时间就到了。
到了理化考试,来不及复习的张铁生看着考题,根本无从下手。
想到自己多年来勤勤恳恳工作,为了集体利益牺牲复习时间,结果只能给别人当陪衬,他对高考制度的不满之情油然而生,干脆在卷子上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上说:自己下乡以来,从没因高考复习而耽误本职工作。如今,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的书呆子却要通过高考垄断大学,实在不服气。
当时的张铁生不会想到,自己一时愤懑写下的信,成就了他,最终也害了他。
很快,考试成绩公布,他语文考了38分,数学61分,理化6分。
就在张铁生心灰意冷之时,突然收到县招生办的通知:可以再补考一次。
原来,张铁生的信被送到了当时位居高位的有心人手里,同时递上去的,还有另一位女知青的信。
两封信内容相似,不过女知青填报的大学志愿都是理工科,而张铁生却选了兽医和农田水利。
在有心人看来,前者明显是想借考大学逃离农村,后者却是一心要扎根基层,服务农村。
两者一对比,高下立见。
更重要的是,有人想借张铁生的信,释放一个信号:用文化考试的方式招大学生,是历史的“倒退”。
7月19日,《辽宁日报》刊载了这封信,称张铁生在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上,却交了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
随后,主流报刊、杂志纷纷转载,一夜之间,张铁生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从一个落榜考生变成“白卷英雄”。
随着舆论愈演愈烈,“考大学要进行文化考试”这一制度被废除,高考再次按下暂停键。
这时的张铁生并没有意识其中的凶险,他只知道,自己可以上大学了。
1973年9月,张铁生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医系录取。
进入大学后,他学习很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下乡给生产队治疗牲畜,还帮忙培训了一大批赤脚兽医。
但在那时,“读书”早就不是张铁生的主要任务,他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完成。
他常受邀出席各种活动,公开抨击高考制度,大力宣扬“知识无用论”。
在有心人的扶持下,才25岁的张铁生,已经成了铁岭农学院的领导班子成员。
就在他沉浸在鲜花掌声中,享受着“白卷英雄”的荣誉时,浑然不知自己即将大祸临头。
1976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张铁生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他被带走接受调查,批判文章接连见报,曾经发表的煽动性言论都成了罪证。
第二年,高考制度正式恢复,成千上万的学子欢呼雀跃地走入大学校门,而一场针对张铁生的审判正在酝酿中。
1983年3月,锦州市中级法院公开审判“张铁生案”,没有辩护律师的张铁生在法庭上拼命辩解,坚称自己只是个“不明真相”的小将:
“我那时头脑简单得像个牛犊子,只会鹦鹉学舌。”
但他的申辩并没有起到作用,最后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张铁生入狱后,小侯的父母悔了亲事,不准女儿再和他来往。
他内心悲痛欲绝,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积极配合劳动改造。
期间,他采过矿,当过兽医,还做过医生、护士,但没有获得过一次减刑。
1991年,41岁的张铁生终于走出凌源监狱的大门,呼吸到新鲜空气的那一刹那,他觉得恍如隔世。
亲友驱车来接他回家,一行人中,张铁生一眼看到了老同学董礼平。
他上大学时,是董礼平来火车站接他入学;他被带走调查时,也是董礼平一人默默相送。
十几年过去,当年的姑娘早已不再年轻,但望向他的眼神依然清亮。
她一直未嫁,就是在等他回来的这一天。
董礼平向张铁生伸出手,温柔地说:“走吧,咱们回家。”
张铁生没想到,他一个坐过牢的人,还能碰到一个好姑娘,愿意给他一个家。
2个月后,张铁生和董礼平举行了婚礼,第二年两人的女儿出生了。
张铁生在喜悦之余,赚钱养家的心情更加急迫,可安排工作的事却迟迟没落实。
直到一个远方亲戚告诉他:“你还是另找出路吧!”
他才意识到,自己成于形势,也败于形势。
看到张铁生为找工作着急上火,妻子董礼平想起自己的学生金卫东,私下托他帮忙介绍工作。
此时的金卫东是正大康地公司的东北区经理,他当即应下老师的嘱托,提着礼品上门拜访。
谁知,张铁生一听康地公司有美国背景,一口回绝,在他看来,中国人绝不能给外国人打工。
金卫东没办法,只好将张铁生介绍到朋友的饲料公司上班。
虽然只是个跑腿打杂的小职员,但张铁生干活卖力,加上能言善辩,很快就得到了公司高层的认可。
第二年,公司设立沈阳办事处,张铁生被任命为主任。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对销售一窍不通的张铁生买来专业书籍苦读研究,放下面子逐一上门拜访客户。
半年后,办事处的饲料销售业绩已经达到几十万吨,盈利颇丰。
可这时,张铁生却撂挑子不干了。
原来公司担心他羽翼丰满后不好管理,又派了位新经理来接管办事处,逼得张铁生辞职走人。
1993年4月,张铁生找到金卫东,提议两人合伙创业。
金卫东对这个提议十分心动,加上在康地公司发展不顺,当场决定注资入伙。
之后,张铁生又邀请精于饲料配置的丁云峰加入,共同创立了天地饲料公司。
按照分工,张铁生负责产品营销,但他不满足只当销售员,在工作之余自学饲料配方和电脑技术,努力向“技术人员”靠拢。
就在公司逐渐走向正轨时,一场危机悄然降临。
康地公司不想流失金卫东这个人才,许给他东亚地区销售部经理的职位,为了个人发展,金卫东带着丁云峰退出了天地饲料,并撤走资金。
一时间,公司业务停滞、资金链断裂,一度面临倒闭。
危急关头,沈阳辽河养鸡厂给了张铁生一笔饲料订单,还提前预付了10万元货款。
这笔钱解决了张铁生的燃眉之急,又带给他一个新难题,这批饲料太短缺了,普通途径根本弄不到。
他尝试自己配制,但毕竟经验不足,对具体参数把握不准,接连失败。
无奈之下,张铁生只得向丁云峰求助,在他的指导下,终于研制出符合客户要求的饲料。
还没等张铁生松口气,公司又出事了。
1994年7月的一天,几个农民满脸怒气地冲进办公室,指着他破口大骂:“我们辛辛苦苦养的鸡,就因为吃了你们的饲料生病了,你们打算怎么赔?”
张铁生连忙赶到事发地,将重病的小鸡带回来检查,发现是氟元素添加过量,导致饲料的毒性超标。
看着眼前焦急的农民,他连连道歉:“确实是饲料出了问题,你们放心,我绝不会推卸责任。”
最终,张铁生向遭受损失的农民赔偿了6万多,并对经销商手中的饲料进行召回处理。
这件事重创了天地饲料的品牌形象,为了挽回声誉,张铁生暂停生意,潜心研制新配方。
可等他研制出新产品,市场环境又发生了变化。
当时国际知名的大成饲料进军东北市场,挤占了很多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天地饲料和这样的大公司正面硬刚,无异于以卵击石。
张铁生思索许久,采用了跟进战略,将天地饲料的价格调到比大成低50元, 而且大成饲料在哪儿销售,天地饲料就在旁边开一家店 。
低廉的价格很快吸引了客户的目光,再加上新饲料确实见效显著,1年后,天地饲料再次赢得了口碑,牢牢占据了市场,并且规模仍在持续扩大。
见当初的小公司发展势头迅猛,金卫东又动了心思,他在沈阳成立禾丰牧业,邀请张铁生加入。
虽然曾遭撤伙,但张铁生还是记挂金卫东的恩情,将天地饲料并入了禾丰牧业。
2014年,禾丰公司顺利上市,张铁生持股超3200万股,即使按每股5.88元的发行价计算,他的身家也已高达1.89亿。
如今,禾丰牧业已成为东北最大、全国排名前十的饲料企业,2021年经营收入达到293亿元,比上市之时涨了3倍多。
“禾丰”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近期又改名为“禾丰食品”,开启从辽宁走向国际、从农牧业拓展到食品行业的事业新版图。
而张铁生近年来虽极少露面,但依然牢牢占据公司大股东的位置。
从当年的“白卷英雄”,到沦为“阶下囚”,再靠个人奋斗实现身家过亿,张铁生的一生实在传奇。
他引发的“白卷风波”一度让高校不敢唯分数论,一些考得好的学生反而没能被大学录取,抱憾终身。
但张铁生也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代价,在牢狱中度过15年,从踌躇满志的青年人熬成了饱经沧桑的中年人。
讽刺的是,曾经他大肆鼓吹“知识无用”,可最后让他逆袭的,恰恰就是他看不起的“知识”。
如果不是他出狱后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也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功。
如今,七十多岁的张铁生早已退休,定居新西兰,不再参与公司业务。
在朋友的记忆中,他从未抱怨过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更几乎不谈过去的那些岁月。
“清风一缕、白云一片,都过去了”。
对于张铁生来说,往事早已如烟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安稳稳地过完余生。
排版:老路
校对:天山月
倾情推荐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