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中国第一蛇村”的浙江子思桥村,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万条蛇



被称为“中国第一蛇村”的浙江子思桥村,最多的时候有300多万条蛇,但村民却习以为常,连小孩都敢拿着蛇玩,这些蛇是从哪里来的? 子思桥村,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是一个面积只有0.9平方公里,只有170多户人的小山村。 远远望去,这里和其他江南水乡村落没有什么区别,然而这里却被称为中国第一蛇村,蛇多的时候甚至超过400万条,让外地人望而却步,就连小偷都不会上门光顾。 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蛇,甚至有很多毒蛇呢? 这件事还要从村民杨洪昌说起,1973年,21岁的杨洪昌生了一场大病,几乎失去了劳动能力,只能靠父母捕鱼养家糊口,而妻子身体也不好,两个孩子年龄又小,为了给杨洪昌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生活的重担压在一家人头上。 在杨洪昌万念俱灰的时候,有人告诉她,村子附近的山上蛇多,干脆弄点蛇酒试一试。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杨洪昌抓了蛇回来泡酒,没想到过了2、3年后,杨洪昌真的感觉自己的腰痛好像好了很多。 于是杨洪昌灵光一闪,不如抓蛇来卖,既能做药救人,还能增加收入。 说干就干,杨洪昌开始抓蛇,也果然获得了一批收入,村民发现抓蛇能赚钱,于是也做起了抓蛇的活计。 但杨洪昌觉得,山上的蛇终有一天会被抓完的,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不如干脆自己养。而且当时国家实行改革开放,鼓励农民搞副业,杨洪昌一拍大腿,说干就干。 于是从1987年开始,杨洪昌就开始尝试孵蛇,但因为缺乏经验,杨洪昌赔了好几万,直到1989年,杨洪昌询问了专家,终于成功地孵出了小蛇,以每天3.8元的价格卖出去,居然赚了十几万元。 于是,几乎整个村子都开始投入了养蛇这项事业,子思桥村也逐渐变成了“蛇村”。最夸张的时候,整个村子有超过300万条蛇,蛇资源甚至占到了全国蛇资源的30%。 而村民不光养无毒蛇,还养毒蛇,蛇的品种非常丰富,也因为养蛇,子思桥村逐渐脱贫,在2007年左右,每个村民几乎每年能收入5、6万,多得能有十多万,买酱油再也不需要用家里母鸡下的蛋去换了。 后来村里还规划土地,成立了专门的饲养基地,并成立了蛇文化馆,试图以蛇文化来带动当地的旅游和餐饮业,希望子思桥村能有更广阔的致富之路。 后来,新一代的养蛇人更是拓宽了思路,不再把蛇当中药卖,而是饲养宠物蛇,这样蛇的价格不仅更贵,还能装得更多,一条宠物蛇的价格,抵得过十几条药用蛇的价格。 然而,随着疫情到来,国家2020年颁布了《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虽然子思桥村的人工养蛇是合法的,但养蛇产业难免遭受重创,而年轻人虽然不害怕家里的蛇,但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接棒养蛇的事业,如今子思桥村的养蛇场很是冷清。 那也许有人要问了,附近其他村子有没有养蛇呢?为何只有子思桥村被称为中国第一蛇村? 其实周围的几个村子看到子思桥村养蛇赚钱,不是没想过复制他们的致富之路,然而同样的蛇,同样的养殖方法,子思桥村蛇的存活率在9成以上,然而其他村子里蛇的存活率却只有3成,这是什么原因? 江西卫视的《经典人文地理》节目组联系到了浙江师范大学的吕惠进教授,打算去子思桥村实地考察一番。 因为子思桥村民最开始养殖的蛇是从村子附近的白娘娘山上抓的,而附近的几座山,只有白娘娘山上多毒蛇,因此他们就去了白娘娘山。 当地人传说,白娘子逃出了雷峰塔,来到了这里定居,因此这座山就叫做白娘娘山,因为白蛇的存在,于是其他蛇也就逐渐聚集在此。 吕惠进教授用仪器测量了山上的温度和湿度,发现温度为25℃,湿度在80%以上,极其适合蛇的生存。但附近的山温湿度差别不大,为何却很少见蛇呢? 原来这座山上长着一种特殊的竹子,叫做楠竹,楠竹的根系发达,制造出的空间非常受蛇喜爱,而其他山土层不深,楠竹难以生长,蛇没有地方打窝。 而巧的是,白娘娘山呈现一个喇叭状,子思桥村正好就位于喇叭口的中央位置,形成了高温高湿山地小气候,所以子思桥村比其他村庄更适合蛇的生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