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的曾孙女,重振家风成亿万富豪,何以冒险走进“艾滋病村”



2011年秋天,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5周年纪念日,收到一笔一千万元的捐款。
校务委员会非常重视,这笔钱到底是哪里来的呢?
原来是一个叫香港昌兴国际的集团公司汇入的,汇款人写着盛承慧。

她正是上海交大的创办人盛宣怀的曾孙女,是盛恩颐的孙女,盛毓绶的女儿。
01
民国时期,盛家也是声名显赫之家,加上盘根错节的姻亲关系,盛家一度是上海滩的“四大家族”之一。
上海滩的四大家族包括:李家(李鸿章家)、盛家(盛宣怀家)、任家(任道镕家)、孙家(孙宝琦家)。
盛宣怀是李鸿章的幕僚。任道镕是李鸿章的部下,官至山东巡抚、浙江巡抚、河道总督。孙宝琦是北洋第四代总理。
四大家族非官即商,门当户对。
和盛承慧有关的是,盛承慧的父亲盛毓绶娶了任家的小女儿任蕊芬,而她的叔叔盛毓邮娶的是任家的大小姐任芷芳,盛家两兄弟,娶了任家两姐妹。张爱玲的后妈孙用蕃又是盛承慧的姨祖母,张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孙用蕃是孙宝琦的七女儿。盛承慧的祖姑母盛爱颐还和孙用蕃并称为“上海滩七小姐”。

左盛爱颐,中间孙用蕃
四大家族以李鸿章家为主线,是姻亲相联,亲上套亲,彼此支撑,演绎着一段上海旧事。
盛承慧出生的时候,尽管她是父母的独生女儿,她却没赶上盛家最辉鼎盛的时候。此时,盛家的花园洋房也没有了,盛家的苏州留园成了景区。盛家的少爷和小姐们都变成了普通人,上下班,干着跟工人一样的活,早出晚归。
盛承慧的父亲盛大毓绶,原本一个圣约翰大学留学的高才生,在中央信托局任过职,解放后当过代课教师,此时也是一名在毛巾厂里剪毛巾的工人。
由于父母忙于生计,盛承慧从小只能被寄养在外婆身边。她的祖父就是号称“民国第一败家子”得盛恩颐,因败光了财产,住在家里的宗祠里,最后也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了。好在外婆家有一栋花园洋房,这栋花园洋房,曾经住过任家几十口人,现在人烟稀少,却成了盛承慧小时候玩闹的乐园。
在盛承慧的印象中,外婆是一个乐观的老人,她总对盛承慧说:“吃亏是福,要学会吃亏。”

三年困难时期,全中国的人都在饿肚子,城里人脑门顶着钱也很难买到副食品。盛承慧的外婆就带着她和父母在花园里种菜吃。
在外婆的影响下,盛承慧的父亲和母亲下班回家后,也会拉着二胡,唱着戏,生活变得困苦,家庭每个人的幸福感饱满。
盛承慧的童年没有见证过大家族的兴,看到的是大家族的衰败,却享受了来自平常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02
1977年,盛承慧的父亲盛毓绶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香港的一家工厂做工,盛承慧和母亲也跟随前往。
盛承慧的母亲在香港继续做她的护士工作,香港生活压力大,盛承慧的母亲为了生计,还带起了学生。教日本人和香港人烧上海菜和任家的特色菜,每周三节课。她的护士工作早就退休了,可这份教烧菜的活,一直持续到七十多岁。
盛承慧的母亲晚年,每每回想起来,无不感慨道:“真是技多不压身啊!”
盛承慧小时候跟着父母,又是困难时期,没有机会上学。来到香港后,她报了夜校,白天做工,晚上读夜校,主要学习英语。

因为父亲是圣约翰大学的高才生,她学英语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得到父亲的指点,盛承慧越学越起劲。
在上夜校时,盛承慧遇到比自己高一届的一位男同学,他性格阳光,很乐于助人。因为优异的成绩,他经常被学校里评奖。他的名字叫黄炳均。
盛承慧没有想到,跟这位学长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因为两人都来自内陆,所以又多了一份亲切感。黄炳均国语不好,经常请教盛承慧,耳鬓厮磨,情愫渐生。夜校毕业后,两人已开始谈婚论嫁。
那时候自由恋爱已经普及,所以两人由恋爱进入婚姻很顺利。
穷则思变,在香港,作为外来人员,仅靠着微薄的工资收入,生活难免窘迫。盛承慧和丈夫又何尝没有体会过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辛酸。
为了生活,黄炳均开始尝试做起了生意,黄炳均和盛承慧的曾祖父盛宣怀一样,很有经商头脑。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开始蓬勃发展。1983年,黄炳均和盛承慧毅然离开香港,举家搬回大陆,做起了生意,刚开始他们做计算机和电视荧光等电子设备贸易。
后来,为他们从城市建设中,发现了建筑对矿砂、水泥和钢铁的需求,他们凭借着前期做电子生意积累下的人脉,以及生意经验,转而做起了矿砂、水泥和钢铁生意,办起了水泥厂、钢铁厂、鞋厂等。一度,她们的业务发展到了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黄炳均国语不是很好,盛承慧一直接任着丈夫的翻译。黄炳均在生意中遇到任何困难,盛承慧都会鼓励丈夫,自己和丈夫一起承担。

盛承慧和丈夫、孩子
两人是工作中的“黄金搭档”,生活中的“完美夫妻”。盛承慧也无不自豪地说:“我们从来没有过不一致。”
真是夫妇同心,其力断金。黄炳均在妻子的支持下,生意越做越大。
03
有人说:利他就是利己。
盛承慧夫妇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后,积累的财富也足够多的时候,从贫苦生活走过来的他们,仍然生活很节俭。但是他们却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也许是受曾祖父盛宣怀的影响,盛承慧和丈夫决定做慈善事业,将更多的钱用来回报社会。就像盛宣怀当年一样,虽然他在致力于兴办洋务,也不忘接济穷人。
盛承慧曾几次捐款捐物,进行赈灾。
2003年,当盛承慧听说中国内地的贫困地区,受艾滋病的侵扰,尤其河南,曾被凤凰卫视报出,竟然出现了一些“艾滋病村”。
最让已为人母的盛承慧无法接受的是,在“艾滋病村”的一些孤儿的生活陷入了生活的困境。虽然我们国家也在积极治疗,但是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只能一边研究,一边控制,一边治疗。
大家不知道艾滋病是以什么样的途径传播,只要听到艾滋病,瞬间“谈虎色变”。
盛承慧很同情那些孤儿,于是和丈夫商量帮助那些孩子。丈夫听说了她的想法后,很是支持。于是她带着已经上大学的女儿,前往河南农村考察。
当她进入河南“艾滋病村”时,让她欣慰的是,当地的相关部门已经照顾了孤儿们,但是因为财力有限,生活费这些都是按最低标准给。
盛承慧通过当地的民政部门,将那些孤儿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名单列出来,给她们补贴生活费,资助他们读书。但是还有一些年龄小的孩子怎么办呢?光给钱也无法生活啊?于是她又在周口和商丘两地捐建了孤儿院。
对于考上大学的孤儿们,她每人每年给4000元的资助费,直到供他们大学毕业。她在宁夏贫困地区,设立了“盛承慧教育基金会”,通过当地民政部门,资助那些品学兼优,却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学生。
她的慈善事业一发而不可收拾。从“艾滋病村”到贫困山区的学生,再到抗战老兵。

盛承慧访抗战老兵
她之所以想支持抗战老兵,是因为她在电视上节目上看到,孙立人率领的远征军深入缅甸作战,部下打散,生活十分困苦,当时幸存者有205人,她立即开展了一个“功臣关爱,远征英雄”的活动,为那些幸存的抗战老兵发放惠助金。
盛承慧最开心的就是,那些受资助的孩子,每年都会寄来信,向她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有一次,她问资助的学生:“你们对我有什么要求吗?”
其中一个学生竟然走上前来说:“我可以抱抱你吗?”
接着孩子们排着队都要抱她,她当时激动落泪。

随着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她和丈夫的慈善事业也越做越大。
2011年,她又给上海交大汇入一千万元捐款,用来支持上海交大细胞与免疫学研究。
盛承慧许是生在经过大风大浪,大盛大衰,大起大落的大家族中,更能以豁达的态度看待钱财和人生吧。
正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正所谓,乐善好施能服于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参考资料:
《盛宣怀的曾孙女盛承慧》,宋路霞著
《盛承慧女士、盛毓凤先生到访生命学院》,上海交大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