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浮于表面,要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社会上有很多关于财务分析的书,课堂上我们也都学过杜邦分析法,背下了各种财务指标。很多人以为把从报表上取数,套公式计算出来,按类别排列组合就是财务报表分析了,再加上文字就是财务分析报告了,其实大错特错!
财务分析指标不是财务分析的核心内容,好比你识字,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一样。
再强调一遍,真正的财务分析一定是借财务数字分析业务实质,好的财务分析报告不仅要分析公司业务存在的现实问题,还要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前段时间我给某省出版集团做财务分析,可以拿来做个案例。
这家出版集团下属有十家出版社,现在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存货(图书)量逐年上涨(其实很多出版社都有这个问题),占用了大量资金,每年报废图书的损失金额也很高。
如果按正常的套路,我们把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天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这些指标计算出来,横向对比(同行业),纵向对比(历年),想再细一点可以把库存结构分析一下,三年以上,二年以上,一年以上分别占比多少,一般图书占比多少,少儿类、文学类、教材教辅类等等,最后配上一段文字——公司存货占比过高,近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高于收入和利润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压缩存货,加快库存图书流转速度,提质增效。
像这样的报告我可以一口气写上三十页,各种表格,各种图形,柱状的、线状的,再加粗、加黑,把排版搞漂亮一点,一份完美的财务分析报告就出来,就是花点时间的事。
可是,这样的报告有多大作用?花这么多时间收集材料,做了这么多表格,写了这么多字,其实说的大部分都是废话,报告所说的核心思想——图书库存过大不用分析,明眼人找上三年报表对比分析一下就知道了,或者找同行业的对比分析也可以,外人看报表就知道,自己家的管理层不看报表也清楚。
把一个早已有了结论的东西再分析一遍,最后下个相同的结论,这叫浪费时间,不叫财务分析。
我分析的思路是这样的。
十家出版社,大部分存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原因却各有不同。
比如以少儿图书出版为主的少儿社,因为放开二胎、家庭重视子女教育等原因,这几年销售增长很快,每年都有30%以上,考虑到结算期较长(半年到一年),收入增长,存货必然会同步增加,这是无法避免的,如果收入和存货增减能保持同步,都是正常现象,只须密切关注即可。
文学类出版社之前走传统出版的发行渠道,向各省市的新华书店大面积铺货,想全面上架发货量就不能低于5000册了,问题是保证上架不能保证销售,实体店销售量近年来受网络文学和电子书的冲击,销量下降明显,往往是5000册发出去,只能卖出去十分一,剩下的4500册原封不动的退回来,不仅增加库存,还要搭上来回路费。
怎么解决?当然是改变发行渠道,加大网站销售的推广力度,平时只要保证一线重点城市几个大书店即可,主推线上。线上销售的好处在于不用提前备货,有需要可以随时加印,不会占库存,发了就能回款,退货率低。当然缺点也有,网店销售折扣率很高,一本书甚至能压到3.5折,单书毛利极低,只能以量取胜。
还有的专业出版社,如美术、音乐、古籍类图书,这类图书印刷成本高,专业性强又比较小众,导致销售期较长,库存压力大。
这个解决方案就比较复杂,美术类、古籍类图书成本、定价都比较高,小批次印刷单书成本就更高,不划算,大批量印又占资金,风险高,处于两难境地。只能多管齐下,一方面要争取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多出补贴书,有补贴风险就低,占款了是占政府的资金;另一方面增加按需出版的比例,与各地方政府或个人展开合作,采用包销定制的方式,以销定产,达到降库存的目的。
说了这么多,最关键还在于人,绩效考核方面,上到社委会,下到编辑、后期服务人员,都要纳入考核范围。企业管理说白了也简单,只要能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把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挖潜增效并不困难。
微信公众号:猫大叔的财会窝,求关注!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还请在右下角点下“在看”,可以让更多人看到。
有财会方面的问题可以在后台提问,我会尽力回复来自公众号的问题!
(欢迎转载、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