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自己的感受出发,不可避免会在内心深处萌生某些基本分野,来确认自己足以掌控外部世界的某部分秩序。这些分野一开始非常粗略,包括:爱与不爱,好和坏、生和死。成人世界通常喜欢付诸笔端的是分野中的光明面,但有关生命的黑暗面,却是与爱,温暖同样重要,同样有力量的成长养分。因此,我们试着触及这些在孩子的成长中挥之不去的“阴暗”话题。上周一位父亲谈了“死亡”,今天一位母亲要谈谈“暴力”。
粲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亲子教育专家,创办了三五锄家庭幼稚园,并开拓推动“勇读者计划”。
这几幅画是米尼——一个即将四岁半男孩的画和他说的故事。内容夹杂“杀家人”的暴力情绪。很多妈妈担心地和我说起自己的孩子也经常说这样的故事,询问要如何引导。不同家庭不同环境,我不能妄自臆断他人的情况。不过可以谈谈这个男孩的故事与画,说说我所理解的,他为什么要“杀妈妈”。
首先,孩子们都是意象大师,他们说的故事经常折射他们当下内心状态。我不是说,孩子此刻就是想杀、死、你。而是说他在面对、归类自己潜意识里的全世界:感受激烈情绪、体会抉择困境、看见邪恶和美德、爱交织萌生的自己。
这个四岁男孩内心所面对的、最主要潜在矛盾是外部社会秩序、以及自由自在的生命力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无论成人如何温存、小心、极有技巧的处理,在成长个体自我内核中,依然充满困惑和迷茫。为了解释这样的迷茫。孩子在自设的故事里分化出善恶两极、暴力与冲突。这样明确的两个“派系阵营”,会给他们动荡的内心注入力量,也能辅助他们条分理析自己的感受。
自古而来的童话母题里也充满这样的暗喻。比如“女巫”象征与孩子有命定的密切关系,控制孩子、试图左右孩子的邪恶力量(这经常是现实生活中有掌控力又情绪缺佳的妈妈的投射);“仙女教母”象征温柔的、抱持性的辅助力量(经常是现实生活中鼓励式的母爱);“巨人”往往代表父权或强力控制的,令自己无法理解、无法融入的“失序”社会;所谓“杀”、“战争”,就是孩子在理解和接纳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巨大自我冲突。
这就是许多童话流传千百年的原因。一代又一代孩子在童话中找到自我冲突的共鸣。他们一遍又一遍重复这些抚慰内心的童话。鼓励自己,奋然前行,得到成长。他们也会自己编造一些童话。或者说,他们也会自己制作一些“内心的解释”。这些孩子们自己的成长故事,比经过无数次沿革符合社会规范的童话还要勇敢,还要血淋淋。
米尼所画的故事,就体现了一个四岁半、体力充沛、在自然环境下成长的男孩的内心冲突。
在这个自制故事中,他轻易跨越了“不能弑杀血亲”的童话至高伦理原则,将内心冲突分裂成两个人。一个代表着蓬勃的、不需要规则的生命力(“彼得潘”)。在这个“坏人”的世界里,“规劝式存在”的妈妈(象征维护社会公众秩序的亲人)是羁绊。为了个体发展,“坏人”必须杀掉妈妈。但是,这个“自我”同样意识到爱的不可或缺。这么年幼的孩子,无法解释自我生命力和作为“限制”存在的家庭之爱之间的矛盾。因此,故事里的“坏人”越来越小(无序的生命力被弹压)、有点矛盾悲伤、甚至模模糊糊意识到自己和社会握手言和的未来(“悲伤地想自杀”)
但这个孩子的故事里,还有一个非常乐观、果敢的角色。这个角色,实际上是“坏人”的继任,是一个关于自己的未来预言。这个“警察”(既有力量、又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显然已经解决了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困惑,“他身穿铠甲、他不怕”(暗喻得到自我妥帖保护、不再有伤害)。在画面中他占领主体地位,完全掌握局势。这是孩子对自我、对未来的肯定。
因为这个四岁多男孩一直生活在没有剥夺性评判的氛围下,因此,他的故事在冲突之下,依然充满爱与眷恋。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开放式的。“有人流血,就会有人流眼泪”,孩子意识到成长需要牺牲,会有自己的痛苦,会有爱他的人的痛苦。
是的,他还没做好决定。他还没决定归入秩序,或者依然生活在自己的“永无岛”——或者说,这两股力量会这样永远并行在他心里。
很多四五岁的孩子会和我说一些这样打打杀杀、生生死死的故事。我非常珍惜这些故事。为这些了不起的成长动容。我相信,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所谓无忧无虑的。他们的内心充满权衡、抉择、牺牲和摇摆不定。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旅行。
某些新教育追崇者认为,只要孩子一出生就踏上某一条全然善与美的教育之路,内心的冲突就会彻底消泯。这是一厢情愿的臆造。“血腥”的成长故事,就是孩子自己的成长思考与努力。孩子一遍一遍制造、描述这些故事,是在和内心的自我和解,积蓄力量,奔赴前程。
孩子和身边的成年人怎么看待这些故事,评判这些故事,在这个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能用好的叙事疗愈方式和孩子讨论和引导故事本身,只要以平常心接受这些故事就好。
让孩子自己决定故事,是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的第一步。
PS: 这个故事是我最爱的小男孩自己的故事,我很迟疑是否有权以此为例加以分析。我经得了他的同意,把一个妈妈对孩子故事之体会写了下来,送给那些内心不安的妈妈和其他努力成长的孩子。孤独的成长有那么多牺牲和放弃,因此更需要互相看见。
这是我的心愿,也是米尼落于笔尖的心愿。
爱与慈悲是魔法。
此前,我们推送过的一位父亲谈及“死亡”的文章:- 和儿子关于死亡的对话 -
⊙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过往精彩内容 |
茶之道 | 邓丽君 | 伐木 | 英国王室 | 汪国真 | 窦唯 | 挪威 | 冰火 | 霍克尼 | 村上春树 | 格拉斯 | 万晓利 | 灰姑娘 | 纸牌屋 | 美剧 | 自恋 | 米其林 | 读书日 | 昆曲 | 真人秀 | 念念 | 性审判史 | 韩剧 | 张充和 | 丝绸之路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