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下期封面专题:美国中学教育
●
●
●
(下期暂定封面图)
我至今记得高考前一天,我问母亲,如果我考不上大学会怎么样?
母亲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就在菜市场卖虾皮吧。
那是20年前的事情了。对于17岁的我,以及当时我的70多个高中同学而言,考大学就是读高中的所有目的。我们对于考试这件事情看的如此之重,以至于多年以后同学聚会,有些人还能报的出当年各种模拟考的分数和排名。
很可笑,是的,但那曾经是我们的现实——我们都是自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书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我们从未想过,除此之外,人生还有别的什么可能性。
其实,在我们那个平凡的江南小镇,我就读的高中是唯一的重点中学,也算是名校,有10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是清末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他的名字,有一种奇怪的与有荣焉。
据说,一个人的中学时代对其一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比如美国德州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科斯诺的研究发现,一个人中学时代的外貌对于未来15年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包括结婚的可能性、更好的收入、更好的精神健康。
那时候,外貌似乎是我们最不关心的问题,至少表面如此。我们关心考试,关心成绩,包括体育成绩,我记得每次800米考试之前,我都会做噩梦,梦见自己沿着一个尘土飞扬的跑道,一圈接一圈的跑着,却永远看不到终点。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毕了业,走过很多地方,包括世界上最好的几所大学,我还知道了世上还有一种教育叫做“博雅教育”。
在博雅教育的视野之内,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必须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与自然的——从而追求一种富有意义的人生。它要求一种历史性的视角,让一个人不至于陷溺于一时一地的现实考量,活得像一只“夏天的苍蝇”(埃德蒙德·博克)。这样的“教育”必然包含英国19世纪著名的诗人和学者马修·阿诺德所说的“曾经被了解过的与被述说过的最好的一切”。它必须理解整体——人类世界与它的历史,我们的文化与那些不同于我们的文化,自然世界与探究的方法,量化的与语言的技巧,还有活泼的艺术。在欧美国家,这样的教育不仅发生在大学,而是高中时代就已经开始。
按照博雅教育的标准,我的高中教育是有明显缺失的——高考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头顶,老师们忙于用各种知识将我们的大脑填满,而没有时间教我们欣赏诗歌,启发我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或者追问何为美好生活。哪怕只有17岁,我们没有抵抗或者改造世界的野心,只想着在这个世界里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一所大学。
不过,多年后同学聚会,很多人都会提到当年学校里的那座小山,山脚是图书馆,山顶是音乐教室。教室四周长满植物,虽然从来无人打理,却总是枝繁叶茂,四季野花不断。山很矮,从山脚爬到山顶,不过三五分钟路程。但那里对当年的我们有着神奇的吸引力——考试考砸了,800米不及格,三两个朋友课间吃点茶叶蛋,或者只是一个人想静一静,或者读一读老师们憎恶的闲书,我们都会不自觉的来到这里。清凉的夏夜打着灯笼上山,还会撞到早恋的鸳鸯们。
人生的大河滚滚向前,但细节处仍有无数支流密布。就像那座小山,当年看似不起眼,如今回想起来,却是苦读岁月中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关于美、关于情感,关于生命。
20年后的这个时代,教育的选择面显然比我们那个时候宽广多了。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将子女教育的选择范围扩大到全球,而且留学时间点逐渐低龄化,“去国外读中学”成为趋势。从去年开始,《三联生活周刊》陆续开始了对世界范围内代表性中学的考察,试图探讨他们各自的教育模式,以提供一个参照系。
我们的第一站是英国的公学体系,去年底,通过对十几所学校的考察,探究这一延续600年的“教育活化石”的当代价值,以及它如何确保绅士阶层的持续产生。
公学里绅士培养的基因一直是博雅教育。事实上,博雅教育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教育史和思想史的传统。到19世纪现代大学建立之前,博雅教育一直是英国大学最重要的教育理念。然而到了20世纪,则是专业化教育一路高歌,博雅教育步步退却的时代,英国也在教育体系中削弱了显性的通识功能。而在这一时期,博雅教育在美国得到了复兴,而且完成了向现代教育制度的转型。这一转变是如何发生的?现代的博雅教育,或者与之相似的通识教育是如何从美国开始席卷全球的?为此,我们今年将美国作为国外中学系列报道的第二站。
美国的中学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私立中学占20%左右,又分为走读和寄宿。根据美国入学的政策规定,国际学生只能以交换的形式进入公立学校,而且最长期限为一年,再加上走读需要寻找合适的寄宿家庭,所以大多数中国学生都选择进入私立寄宿制中学,而且又以优质教育资源最集中的新英格兰地区为首选。根据排名和特色,我们在这一区域选取了七所顶尖寄宿制私立高中考察:康涅狄格州州府哈特福德温莎镇的卢米斯﹒查菲高中(Loomis Chaffee)、康涅狄格州法明顿的波特女子高中(Miss Porter’s School)、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市的圣保罗高中(St. Paul's School)、康涅狄格州沃特镇的塔夫脱中学(The Taft School)、新泽西沃伦县布莱尔镇的布莱尔高中(Blair Academy)、新泽西海茨镇的佩迪中学(Peddie School)、马萨诸塞州州府波士顿的温莎女子中学(The Winsor School)。
据美国国际教育机构的统计,近十年来,申请美国高中的中国学生呈爆发式增长。2005年,进入美国高中的中国学生只有65人,而到了2013年,这一数字已达23562人,在美国高中国际学生中位列第一。选择让孩子去美国读高中的家长们认为,一方面,去美国可以更便利地进入常青藤盟校,新英格兰地区一批私立高中甚至因高输出率而被称为“小常青藤”;另一方面,似乎也像是“博雅教育”从英国到美国的语义转变一样——从“绅士”到“自由人”,代表了对下一代“精英”的不同期许。
(下周三面世的新刊内将会有关于美国中学教育更精彩、全面的封面专题报道,敬请关注;本文图片全部来自本刊摄影记者于楚众)
⊙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