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正在英国读大学的儿子视频时跟我们讲述了一件事:他来自孟加拉国的同学贾瓦德·阿德勒生日那天,几个同学轮流陪着阿德勒,随时提醒他:明天有实验室报告,后天有讲座……总之不停暗示他学业有多繁重,课程有多重要,绝口不提生日之事。到了晚上,一整天被人陪着学习的阿德勒沮丧得快哭了,有同学把他带到一个小教室,推开门,十来个阿德勒在学校的死党跳起来,朝他一起叫“生日快乐”——他们已准备了鸡腿和啤酒,给阿德勒一个极大的惊喜。
这个“先抑后扬”生日的创意和策划者正是我儿子。我随后打开他在Facebook上的主页,看到了 “鸡腿加啤酒”的party照片,每个人的笑容都那么真诚灿烂。我长舒一口气:这个从小跟同龄人沟通存在一定障碍的孩子,不仅学会了交朋友,也学会了团队合作。
于我,这是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
由于是独生子女,故自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特别注重让他跟同龄孩子玩耍,以弥补家庭里没有兄弟姐妹的先天缺失。但他稍大一点之后,由于兴趣点存在差异,我们发现他跟同龄孩子交往存在一定障碍。比如,每次从幼儿园回来,儿子一定要在佟麟阁路拐角的报刊亭去,买一本《米老鼠》杂志,那一段他的最爱;但他从来不穿印有米老鼠或唐老鸭图案的衣服。事实上他拒绝任何有卡通图案的衣物或用具。后来我们因工作去了斯里兰卡,我先生去香港出差回来,给他买了个有史努比图案的拉杆箱,他一次也没用过。
如此极端的性格,必然遭遇尴尬。他在幼儿园期间的铁杆朋友喜欢奥特曼,儿子到人家家里看到小朋友新入手的奥特曼,立即评论:“这也太幼稚了吧?”他这个小朋友情商高,虽然不快但没有直接冲突。要换成其他小朋友,则恐怕很难再玩到一起去了。
儿子在不同阶段,对某一类事物有着近乎痴迷的执着。比如有一段只专注于蜗牛。出门必找蜗牛,逢人只谈蜗牛。对蜗牛的话题他可以源源不绝,提出一个又一个疑问;而对蜗牛之外的世界则充耳不闻。
我还观察到,对某一事物的兴趣,比如他对铁路系统、对飞机的喜爱,会导致他阅读大量书籍,因此就这类事物本身,他更容易跟成人延展话题,而非跟同龄人进行交流。
这往往产生两个后果:第一,儿子在跟同龄人交往时,如果遇到没有同一兴趣的朋友,容易受到挫折;第二,儿子与年龄不相符的兴趣和知识储备,容易在成年人面前赢得肯定和好感。
因此,一方面,我经常对儿子说,跟小朋友谈话不能只以自己的关注点为中心,而要尽量寻找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则在我们自己参加活动时,尽可能带上他,让他有机会跟成年大朋友交流,增强自己的自信。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尤其进入青春期后,他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少,对同龄朋友的友谊需求越来越大时,矛盾立即显现。
一次参加朋友聚会回来,儿子再次闷闷不乐,抱怨自己总像个“怪物”一样不合群,跟别人谈不到一块。我决定换一种方式开导他。我给他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开始学校里没有同龄女孩,所以我的玩伴都是男生;后来转到大一点的学校,有了同龄女孩,但就是最好的女伴,把我的历史、地理笔记偷烧了;读大学时,曾被全宿舍的女生孤立,是班主任指导我如何化解跟她们的矛盾;直到后来去华东师大进修,才无障碍地赢得女性朋友的友谊……我告诉儿子,到了大学里,你会不那么孤单,因为那里会有像你这样的小孩扎堆。然而你也要面对另外的挑战,你要担心的是自己不够出众不够酷,而非相反。
这让儿子大感安慰。同时我跟他一起,具体分析他跟朋友之间的话题。我建议他避开政治、历史、种族、宗教这一类“易爆品”,因为我知道儿子较起真来那副不依不饶的激愤劲儿;此外也不主张他跟人聊交通或者航天这类硬科学,太走偏锋会让别人觉得无趣。我说跟其他孩子相比,你最大的优势是在不同的国度生活过,走过很多地方,你可以分享自己的见闻,因为异国的故事属于轻话题,很容易吸引人。
一向寡言的先生则告诉他,聊天的另一个重要技巧是倾听。倾听让别人知道你重视他们;更重要的是当你静下心来倾听的时候,才能真正从聊天中获得益处——每个人关注点不同,经历都不一样,这便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这几招管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儿子跟同学的关系融洽起来,聚会回来也开心不已,直到高中十一年级暑假。
通常暑假我们会回国,儿子跟着我们东奔西跑,时间很好打发。但那一年我们没有假期,孩子随我们待在希腊。国际学校只在高中最后一年才有作业,因此两个月的暑假是需要用内容填塞的空档。我们忙于工作,建议他去夏令营,但被儿子拒绝,说他自己读书、练琴、骑车也挺好,所以我们听之任之,并不在意。
假期过半,我发现儿子情绪日益不好,对同学的抱怨越来越多;甚至每提及同学,必加一个“这帮富家子弟”的评语,颇不寻常。有一天,当他又说同学如何如何时,我试探性地问他:要不在家里开一个party,约你的同学朋友来玩儿?儿子愤然拒绝:“我才不请他们呢!这帮富家子弟,哪有什么良心?请了也白请!”说完冲进自己房间,把门关起来,连我也不理了。
那一晚我思考了很久。跟儿子要好的同学朋友,我们都见过,男孩女孩知书达理,且都夸儿子知识广博,幽默风趣,怎么会突然跟儿子对立成这个样子?我觉得必须跟儿子彻谈,弄清来龙去脉。不然待开学矛盾激化,事情就不好收拾了。
第二天早餐时,我逐渐把谈话引到这个主题上。儿子情绪平和了一些,但语气依旧激愤:“我把他们当成朋友,他们却从来不同样对待我,他们一直排斥我!”我慢慢喝着茶,想:这只是一个结论。事实呢?“他们怎么排斥你?给我说说看。”我引导他。
儿子叹口气。“他们经常结伴出去旅游,一次也没有约过我。”这下我有点摸着门儿了,应该就是暑假发生的事。“那你怎么知道他们出去玩儿了呢?”我继续追问。“从Facebook上。他们每次都贴很多照片,我就知道了。”儿子回答,努力忍住眼泪的样子。
“你告诉过他们,希望参与他们的活动吗?”我问。“没有。”儿子回答,一下抬起眼睛跟我对视,泪影不见了,若有所悟。“我只是点个赞,什么都没说。”
“根据我的经验,很多冲突都是误解引起的。”我再次跟他回顾我老家“我稀奇你的钉锤”的故事:一个人想向邻居借钉锤用,但他想邻居一定不会借给他,越想越生气,最后忍不住冲到邻居家,敲开门,大声对邻居说:“我稀奇你的钉锤!”(稀奇,贵州话,稀罕之意——作者注)
儿子笑了。我告诉他,大多数人身上,都有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你羡慕同学大都是富家子弟,他们也可能羡慕你从小走南闯北,有着不一样的成长经历。无论什么样的家庭背景,相信年轻人渴望友谊的本性是相同的。既然你想跟他们一起出去旅游,那就直接告诉他们,在他们的Facebook上留言,“下次求带”好了。
结果不出预料。儿子后来告诉我,同学们不仅不排斥他,而且表示非常欢迎。他们反而有另一种担心,那就是怕儿子趣味高冷,瞧不起这种吃喝玩乐的活动云云,听得我哈哈直乐。
转眼到了儿子高中最后一年,儿子盼来了18岁生日,重要的成人礼。但临近他生日时,我们全傻眼了:那一天是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跟雅典马拉松相重合,而我和先生一年前就约了一群朋友,从不同的国家过来一起跑马拉松!
提前到周五给你庆生?儿子说不行,周五有考试;周六?我说不行,跑马的人前一天必须休息,何况有好几个人需要倒时差。最后我们约定,跑马完了,先由我们跑马的朋友给他小庆一个;跟他狐朋狗友一起的大庆,则推迟一周。“我和爸爸用跑马给你庆生,”我对儿子说。“好啊好啊,这是最别致的纪念。”儿子懂事地回答。但我知道,他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
到了周六,儿子告诉我,你们专心跑马拉松去吧,我跟同学们有个party,不用惦记给我过生日的事。我感激地拥抱他。头一年的马拉松,儿子报了10公里,跑完后在市区等我和先生,陪我们跑了最后三公里,知道跑完全马的人体力用尽,任何其他安排都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而且,除了我和先生,朋友们都是首次跑马,我们责任重大。
周日晚上,当一瘸一拐的我们再次遇到儿子时,他简直是冲着跑向我,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你相信吗?我那帮朋友,他们不是办一般的party,是专门为我准备的生日聚会!”我知道了,儿子一定是给同学们透露了我们因跑马拉松而不得不推迟给他过生日的事,所以相约策划了一个只瞒着他的生日聚会。而这个阴错阳差的生日party,比我能想象出来的任何一种方式都要好——真诚有效的沟通,帮助儿子在收获友谊的同时,构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份财富,足以滋养终身。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都在看这些👇🏻
林生斌代理律师口述:我们在准备下一步追责
三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传统零食,帮你一边变瘦一边战斗
好吃 | 在日本寻找民国味道
好吃 | 回锅肉往事
为何情歌最能动人?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2018实习生招募开始啦!
如果你是各大高校新闻或相关文科类专业学生,对新闻有热情,对新事物有好奇心和学习力,愿意从头做起,从小入手,实践权威平面媒体的日常稿件生产,实习期半年以上,欢迎加入我们!
我们会提供基本的实习报酬以及潜在的工作机会。工作地点北京,不提供住宿。
有意者请发送简历和作品至: jiadongting@lifeweek.com.cn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听吧 爱情」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