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转折点:湾湾港灿后继无人,未来尽在内地演员手中

  ■有人说转制问题不是关键,错了,转制问题还真是一个关键,就以中国动画为例。
  
  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有过《大闹天宫》等一系列经典作品,为什么中国动画衰败了呢?现在只能看《喜羊羊》这些作品呢?
  
  因为中国老动画已经死了,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中国动画扫盲贴——walkindream
  
  中国动画曾经的辉煌,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成功。
  中国动画如今的没落,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
      
  中国动画如果能再度崛起,亦不会是曾经的模样。中国的老动画,那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那是不可复制的成功,它将会永远和那个年代相连,那是个巨人存在的年代,自然也要有匹配得起的艺术成就。
  
  扫盲一:老动画因何成功?(上)
  
  有人疑问:我们以前做的是精品,还有自己的风格,为什么现在做的是垃圾,一窝风地模仿美日。
  
  答案是:因为培育优秀老动画那个体制已经完蛋了,几乎所有的积累都付之一炬,制作者现在面对的是市场,你知道市场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多么严酷的地方吗?
  
  就以《大闹天宫》的制作为例。制作者都是国家职工,拿国家工资,工资不高,但这是普遍现象,人人都拿这样的工资,所以没有人抱怨什么。工资虽低却稳定,确保制作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保障,没有后顾之忧。制作者除了本单位工作人员,还有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参与,但顶多就是拿点加班费。过去的惯例就是,这是单位分配的任务,个人要努力完成,没有你个人挑三捡四的地方,如果没有按质按量完成,那是你的思想作风有问题。
  
  是的,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体制约束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但知不知道稳定的环境对艺术家的创作同样重要?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为生活忙于奔命,他有什么精力去创作?
  
  《大闹天宫》制作完成后,国家全价收购。这是个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把动画做好了,国家就买下来了,这个价格是高于你的制作成本的。你不用全世界找买家,根本就不存在亏本一说,因为是由国家完全承担的。
  
  老动画的成功,是国家体制之下的产物,在这个体制下才诞生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一系列经典的老动画。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这是旧体制逐渐解体的时代,动画制作单位又怎能例外?在八十年代,仍然产生了《黑猫警长》、《葫芦娃》等精品,但已是强弩之末。
  
  动画制作的三要素:技术的积累,人员的积累,资金的积累。
  建国至此的积累,包括人员和技术的积累在这一阶段几乎全部完蛋,积累艰难,但消失何其易?而过往老动画的资金,乃是由国家完全提供的,现在也没有了。
  
  在技术积累人员积累资金积累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国产动画就要开始面对残忍的市场竞争了。

  老动画因何成功?(下)
  
  现在有一种流行趋势,就是把经济的错都归旧体制,文化的错都归WG,我不说其他领域,只说国产动画。如果你真正了解过国产动画之兴衰,你是绝对得不出这么荒谬的结论的。
  
  看看一些WG出产的动画吧。
  小号手: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show/geguBNCk_pUiMolM.html
  两只小孔雀: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show/3qotwbaE_hV9CNlM.html
  长在屋里的竹笋: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u50/v_MjAzMDQ4OTU.html
  东海小哨兵: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programs/view/2YBMgJVEJyw/
  
  WG动画其实是国产动画的一个转型期,由神话题材转向现实题材,而且在表现手法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上面的动画里你可以看到木偶,剪纸,年画,皮影,国画,工笔等等优秀的传统技法。配乐也是极具中国韵味的。
  
  1972年 放学以后 动画 严定宪 上海美影厂
  1972年 万吨水压机战歌 剪纸 胡进庆 邬强 上海美影厂
  1973年 小号手 动画 王树忱 严定宪 上海美影厂
  1973年 东海小哨兵 剪纸 胡雄华 上海美影厂
  1974年 带响的弓箭 剪纸 胡进庆 上海美影厂
  1974年 小八路 木偶 尤磊 上海美影厂
  1975年 出发之前 剪纸 周克勤 钱家辛 上海美影厂
  1975年 大潮汛之夜 动画 唐澄 邬强 上海美影厂
  1975年 渡口 动画 何玉门 上海美影厂 &2T#yN
  1975年 骏马飞腾 木偶 靳夕 刘惠仪 上海美影厂
  1976年 长在屋里的竹笋 剪纸 胡进庆 周克勤 上海美影厂
  1976年 大橹的故事 木偶 尤磊 上海美影厂
  1976年 金色的大雁 剪纸 特伟 沈祖慰 上海美影厂
  1977年 芦荡小英雄 剪纸 胡雄华 周克勤 上海美影厂
  1977年 山羊回了家 剪纸 胡进庆 沈祖慰 上海美影厂
  1977年 两只小孔雀 动画 严定宪 上海美影厂
  1977年 小石柱 动画 王树忱 沈祖慰 上海美影厂
  1978年 西瓜炮 木偶 靳夕 上海美影厂
  
  相比WG的这些反映生活的动画,难道我们要永远在神话和名著中打转吗?WG就算是转换了题材,动画制作的水平依然在那呢,依然在国际上拿奖,你怎么解释现在制作水平的低落呢?因此旧体制和WG从来不是中国动画衰败的原因。
  ●《大闹天宫》从1960年到1964年,历时四年时间创作完成,绘制了近7万幅画作,成为一部鸿篇巨制。
  
  影片的筹备期达半年之久。美影厂编剧李克弱和万籁鸣一起对《西游记》前七回进行了改编,剧本通过后,1959年由主要创作人员组成的摄制组成立,大家在一起分析、讨论文学本,同年年底出外景。   
  当年的主创人员、动画设计严定宪回忆说,他和几个主要原画、背景设计等十几个人,背着创作工具,在1959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北上进京。他说:“我们当时去的地方蛮多的,有些地方可能你们北京人都没有去过。”
  
  ——1959年至1961年,众所周知,是中国自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时期。而在这极端困难的时期,上影厂正做着《大闹天宫》,十几人还能跑到北京去出外景。
  
  请问这个资金是怎么来的?这些工作人员的起居饮食是怎么保障的?最简单的一个问题:谁掏的钱?
  ■扫盲二:禁播的意义
  
  动漫,说起来似乎是小孩子看的玩意,事实上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你看看世界上能被称为动漫大国才哪两个?美国,日本,这是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国家。
  
  国产动画的情况以及为什么要搞黄金时段禁播。很多人骂禁播,但这个禁播是有利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
  
  不是好动画就有人看的,光是成本这一项,国内的动画根本就拼不过外国动画。人家迪斯尼日本的动画,在它们本国早就收回成本了,他们给中国的电视台播是免费的,甚至倒贴。人家不赚动画本身的钱,赚周边的钱。迪斯尼光在中国卖授权产品就不知赚了多少钱,你给人家播动画其实是给人卖广告。
  
  中国的电视台很BT,日本动画在本国可以边做边放,制作的同时已经通过周边产品授权等收回成本了。中国是不可以的,必需24集一气做完才可以卖给电视台。知道动画制作的周期有多久?起码两年到三年,这么长的周期没有收入,怎么支持下来?更可怕的是,做完以后电视台不给你播,或者只肯低价购买,收不回成本怎么良性循环发展?
  
  动画根本上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没两三百万做不下来一部片子。你没有迪斯尼的积累,又没有日本动画完善产业结构链,如果政府不出台政策扶持,中国动画面对世界动画的围剿就是死路一条。
  
  如果没有禁播的政策,电视台根本不会买国产动画片。有免费的甚至倒贴的外国动画片可播,凭什么要花钱买国产动画片?就因为你片子好它就会买你?别做梦了。
  
  另外一点,自电视台禁播境外动画之后,收视率没跌,但电视台亏惨了,因为要花钱买国产动画片,又没厂商贴钱播动画。现在广电出台措施扩大禁播时间,就是想迫使电视台买更多的国产动画,对电视台而言亏损面有可能再次扩大。
  
  总之,电视台跟日本动画迷一样痛恨这个政策的,没有这个政策,电视台本身是绝对不会想着花钱买国产动画。
  ■扫盲三:蓝猫开辟新动画路
  
  有很多人憎恨《蓝猫》,但知不知道在业内《蓝猫》是被视为一个成功的范例进行宣传的?像《喜羊羊》等都是跟着《蓝猫》起的步。不少动画人入行前也跟着成年观众一起破口大骂《蓝猫》,入行几年之后,都向市场低头了,不骂《蓝猫》了。赚不赚到钱,维持不维持得了生计是一个多么现实的问题。何况《蓝猫》针对的根本不是青少年市场,而是低幼市场,只是在那些年一家独大,未免让成年人看得上火。
  
  很多人讨厌的《蓝猫》就是如今中国动画的新起点。
    
  1949-1990年实际上是一个时代,1990年开始是另一个时代,深化改革,国企亏损,工人下岗……以前的一切被彻底摧毁。
    
  1992年启动的《蓝猫淘气3000问》连获三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美术片奖、第五届中国电视节目金童奖、中国视协动画短片学术奖特别奖、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中国动画特别荣誉奖和“中国电视金鹰突出成就奖”等。
  
  《蓝猫》身上已经看到未来中国电视动画的一个趋向。一是超长的电视集数,《蓝猫》有几千集,如今的《喜羊羊》已经有五百集,未来还会做下去。二是周边产品的开发,图书产品带来大收益。
  
  为什么中国动画会制作如此BT长度的动画剧集,问题还是要追到电视的BT播放制度,而这个还是跟美国和日本动画的倾销相关的。
    
  一般的电视动画在日本,是一周放一集,看清楚没有?是一周放一集,因为日本动画是一边制作一边播映的。一般26集的动画片,可以放半年,52集的动画片,可以放一年。
    
  而在中国又是如何呢?是一天放一集,也就是说,26集的动画片,也就是一般长度的动画,根本经不起电视台一个月放的。之所以形成这种播放制度,是因为电视台习惯购买已经制作完毕的作品。
  
  一个月的播放期你根本形成不了任何宣传效应。在没有外国动画禁播令之前,中国动画界对此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知道26集的动画片制作周期是多长吗?《米老鼠》、《猫和老鼠》早有几千集,有日本成千上百的现成动画任选,而且最重要的是:别人不要钱,免费给电视台放。
    
  你买国产动画还要倒贴钱,就市场经济来说,电视台凭什么放国产动画?电视台不掏钱,国产动画做了不也是白做?
    
  在2004年政府出台各种措施扶持动画产业之前,包括禁播令,中国动画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这个市场是根本不让你活下去,纯粹的市场经济根本是个笑话。看中国动画走过的历程,没发现其实是跟我们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吗?如果说2004年是中国动画的一个转折点,从政治、经济上来说何尝不是?那是对计划经济的某一个程度的回归,就好像农村土地从分田单干又要变集中经营了。
    
  一般的观众只会看什么动画好看,又哪会理会这背后的故事?
    
  从《蓝猫》身上学到的经验,中国动画一推出,至少就要在50集以上。相应的制作时间不能加长,反而要缩短。《虹猫蓝兔》一百集,真正制作的时间是四个月。这绝对是一种非正常的动画制作速度,可中国的动画人硬是这样做出来了,为的就是应付这个市场,最大程度的压缩制作投入和时间。FLASH在中国动画的能横行是同样的道理。
    
  中国动画能进入这种非常态的制作速度,最大功劳还是《蓝猫》,因为它创造出一种可模仿的模式。
  
  低幼动画,品牌效应,超长集数,高效制作
    
  蓝猫之父王宏,是确实值得拿中国动画特殊贡献奖的。他跟老东家闹翻之后,自己又出去弄了一个《虹猫蓝兔》。

  ■扫盲四:禁播和扶持的成果
  2004年对中国动画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政府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出台了,禁播令开始了。政府是扶持不是全包,想完全回到1990年前的状态是没可能了。因此,有些人怀念的老动画是永远不会回来。
    
  难道说到现在有些人还不明白市场是个什么玩意吗?为什么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里生存下来的只有《蓝猫》?你说有人喜欢《蓝猫》那是没得选择,那只证明在市场里除《蓝猫》之外的动画的生存能力让人质疑。你个人的喜欢代替不了市场的选择。
    
    2004年扶持政策出台,2006年动画禁播令,2008年禁播令进一步加强。
    2005年《喜羊羊》播出;
    2006年《虹猫蓝兔》播出;
    ……
    
    2009年《喜羊羊1》电影票房超过八千万。
   2010年《喜羊羊2》电影票房超过1亿。
  
  在《喜羊羊》的背后,是《蓝猫》的经验总结,是政府的扶持政策,是禁播令。
    
  中国动画,在完全的开放自由市场环境下,其结局就是死亡。这是一个婴儿和成年人的不公平战争,永无胜算。

  作者:本愿寺 回复日期:2010-07-23 10:48:33
    楼主楼主,弱弱的举手,问一个问题
    
    动画的原始积累是资金,人才和技术的积累
    
    改制以后资金没有了这个是定了的,但是人才和技术在那个时候并不落后日本多少啊。 为什么中国动画一下子就没落了呢?那时就没有人想着投资动画吗?
  
  ---------------------
  
  ■改革开放之后人才都跑去做加工动画了,最后技术都废了。
  你要明白,以前中国的动画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没有盈利又如何吸引投资?
  作者:如风似幻 回复日期:2010-07-23 11:12:30
  
  ------------
  
  电视台还真不是骗你。粘着电视看动画的都是小朋友,这也是低幼动画盛行的原因。而《秦时明月》一非合家欢动画,二观众年龄层明显偏高,应该在15-25岁之间,习惯在网络追看,对电视收视率毫无帮助。
  
  收视率是会影响到广告收益,被调整是必然。
  ■认为中国动画技术不缺是想当然。
  
  从事加工动画三十年,技术基本被废,因为中国所做的加工动画是最没技术含量的一部分。你随便拉一个动画人,要他们画个走路,画个打斗场面来看看。
  
  为数不多真正有技术都在做加工。
  作者:如风似幻 回复日期:2010-07-23 11:30:48
  
  -------------
  
  个人喜好不能代表观众看法,也不能代表收视率调查。喜好者往往凑在一起讨论,造成的感觉就是很多人看,其实不然。
  
  我觉得《秦时明月》能在CCTV播出有够奇怪的了,一历史观问题,二观众定位问题。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