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个历史段子看人生,后续会连载,敬请交流!

  (二)如何做到放松
  1、形体放松
  放松的内涵不仅仅包括我们常规的精神放松,形体的放松也是重要的前提,试想,当全身都绷劲时,精神想放松是很难的。
  这里介绍一个三线放松法,可以很好的促进人体的放松。
  所谓三线, 即把人体分为前、后和两边三个侧面,每个侧面为一条线。初练功者采用仰卧或坐式较易放松,具体方法就是以意识导引及观想自上而下依次放松。比如说放松身体的前半部分,就意想身体前半部就像一个蓬松的气球向四周绽开,一直绽开到虚空。每天花上5到十分钟习练,很快就能感受到身体放松时气血畅通时的感觉。
  2、精神放松
  (1)“睡神”的启示
  道家的陈抟堪称睡神,能睡到什么程度呢,据《宋史·陈抟传》记载,可以“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意思是他一觉能睡一百多天。周世宗柴荣曾把陈抟请至宫中,检验他的睡功,他果然熟睡一月有余;宋太宗赵光义召见他,他要求先安置一间静室休息,竟熟睡了一个多月才醒来,才入宫觐见。
  那么他的睡眠诀窍在哪里呢,就一句话:“凡人之睡,先睡目,后睡心;吾之睡,先睡心,后睡目。
  睡心怎么理解呢,现在社会中的人大多数每天的思维都是高速运转、不但是清醒的还处于高度兴奋之中,这其中可能还有很多是负面情绪,即使在睡眠中,可能都处在”外睡内醒“的状态,长此以往,身体的负荷也会不断的加重,还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身心健康问题,这时候就要学会适当的“睡心”,让狂奔的心小睡。
  (2)无门和尚《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诗应该是童孺皆知的,只是大多数会把重点放在“若无闲事挂心头”上,这里想说的是前面两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里就有应时和刚刚好的意思在里面。而放松的深层一些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刚刚好。
  比如,太极拳站桩的时候,就需要全身放松到刚刚好,没有多余的力量。常人放松也是一样,无论是形体还是意识,最好都能调整到刚刚好的形态,没有多余的杂念。又如《中庸》中有一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放松的要求也很类似。
  二 静
  在朋友圈您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以静或者相似意思命名的网名不在少数,尤其以女性偏多,这就从侧面证明了静对人的重要性。那么如何静,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静呢?不妨也让我们开一下脑洞。
  (一)影响静的因素
  1、急于求成的心理
  一位学僧问禅师:“师父,以我的资质,开悟需要多久?”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如果加倍苦修呢?”
  禅师说:“二十年。”
  学僧很疑惑,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休不眠呢?”
  禅师说:“那样你永无开悟之日。”
  学僧惊讶,“为什么?”
  禅师说:“当你只追求结果,就无法静下心来,就会迷失自我,也就永远得不到结果。”
  2、身闲心不闲
  过去修行有一句话叫“身闲心不闲,不必如深山”,意思是想修行的人,有大把的闲余时间去修行,但是如果心静不下来的话,也是作用不大的。下面的故事比较极端,但应景:
  三个修道者发誓不说话,结果一年后,一个修道者憋不住了,说:一年前,我看到一个白马跑过了!到了第二年,第二个也憋不住了,反驳了一句:是批黑马!三年后,最后那一位也憋不住了:你们俩都错了,那是批灰马!
  本来闭关是为了清净,结果变成了满脑子的跑马,憋得再久也枉然。
  3、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这一点好理解,就不展开了。
  (二)静的作用简述
  对每个人来说,静的最直观效果是人舒服了很多,不烦躁了。更深一层的说,个人觉得总结的比较全面的是《大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意是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念头后就容易安定,安定下来就能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有所得。
  再深挖一下,“静”在不同的宗教中,还可能出现较为奇妙的体验:
  张岱《快园道古》里有个故事:大意是天授二年,萧淑妃次女宣城公主的驸马王勖参与反对武后的行动而获罪被杀,宣城公主回到唐宫,她九十天的时间里不吃辛辣食物,不听美妙的音乐。宣城公主宣称身体开始有了变化,四次看到了菩萨,已称帝的武则天相当惊奇。这段话是开元二年,唐玄宗宰相许国公苏颋写的,写在宣城公主的墓志《高安长公主神道碑》里。
  中世纪非常有名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也有过一次非常奇妙的宗教体验,在在拿波里的圣尼各老堂,静下来祈祷的时候,三个同会兄弟目睹他在祈祷中飞升。有了这次神秘的体验后,他觉得很多内在的感受是文字无法描述的,原本篇幅会更大的《神学大全》也缩写了很多。
  (三)如何静
  1、安
  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这个安字用的好,也是静不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这里的安不等同于躺平,躺平是心态躺平,行为也躺平,这里的安是心理安,事情还需要去做,有点像放风筝,风筝犹如各类事情,可不停的动,主线犹如心,一直在自己的手里,自己的把控之中。
  2、体验虚空
  以天地为心不同的是,前者是体验天地的宽阔,而这里是体验虚空本身的特性,这个特性是什么呢,可以描述为虚、灵、明。静不下来时,往往是杂念横生、心态四分五裂,这时把这些杂念和虚空结合,就相当于用虚空这种虚、灵、明的清水冲刷了杂念,自己的杂念相对于虚空,犹如尘埃,结合的越紧,冲刷的越干净,道德经中的涤除玄览就有点这种味道。
  此外,这里要延伸的一点是,虚空是空的,那么各种杂音呢,声音的体性是不是也为空;杂事呢,事情已经过去,是不是也为空;杂念,念头找得到吗,也是空的;痛苦呢,能拿出来看看吗……用这种思维去理解空,体验空,很快可能就会静下来了。
  三 快乐
  关于快乐,以下两句诠释的比较精彩:
  伊壁鸠鲁:快乐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幸福快乐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为什么在松静之后提快乐呢,这是因为“松”和“静”是培育快乐的土壤和空气,这种提法也是和常规心理学不太一样的地方,心理学更注重获得快乐的方式方法,而作为人来说,内心的松静对于快乐的作用照样不可以忽视。
  (一)快乐的种子:
  先自编一个小段子:
  A:给你出道脑筋急转弯吧,什么“子”最能让人快乐? B:票子! C:车子! D:当然是房子! E:我说是儿子! E:女子
  A:你们说的没错,但可能让人快乐的是他的种子!
  没有健康,一切都可能化为零,
  没有快乐的种子,其他也是独木难支。
  现代科学发现了多巴胺,有专家甚至得出“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快乐”,不过根据最新的解读,这是对多巴胺研究成果的片面误读。多巴胺真正的效用在于,期待奖赏。当你对一件事充满期待和渴望的时候,你的大脑产生的大量多巴胺,使你拥有兴奋刺激的感觉。
  而这个就类似于上面说的快乐的种子。
  (二)每个人的种子各异,需要自己寻找
  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境遇、学识修养等各有差异,所以能引起快乐的因素也不同。下面通过一些案例开开脑洞:
  1、启功先生活了93岁,一生无儿女,饱经风霜,生前把卖字画所得200多万元人民币全捐给了学校,自己却居于陋室。去世后,留下了一柜子遗物,人们以为留下的,是一些珍贵字画文物古董。等柜子一打开,傻眼了,那是一柜子儿童玩具。老人曾说:哎,人生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2、苏东坡说的人生赏心十六件乐事:“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3、古代女子每月情趣生活:一月踏雪寻诗,烹茶观雪,吟诗作乐。二月寒夜寻梅,赏灯猜谜。三月闲厅对弈。四月曲池荡千,芳草欢嬉。五月韵华斗丽,芬芳满园。六月池亭赏鱼,池边竹林飒飒作响。七月菏塘采莲,泛舟湖上。八月桐荫乞巧。九月琼台赏月。十月深秋赏菊。十一月文阁刺绣。十二月围炉博古
  4、初文学家、文艺评论家金圣叹,生性放荡不羁,也有点玩世不恭,是一个好玩幽默的人,是一个把幽默一直玩到死的怪人。金圣叹有句口头禅:“不亦快哉!”金圣叹批《西厢》,拷红一折,有三十三个“不亦快哉”。
  比如:“做县官,每日打退堂鼓不亦快哉!”“还债毕不亦快哉!”“推纸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夏日于朱红盘中快刀切瓜不亦快哉!”“夏月早起,看人于松棚下,锯大竹作筒用。不亦快哉!”……看了他这许多不亦快哉!他怪诞的癖性可见一斑。
  5、卫玠匪夷所思的爱好:晋时第一美男的卫玠,是魏晋著名的清谈名士、玄学家。作为名门子弟,卫玠有着晋时世家所青睐的烹饪爱好,喜爱驯牛—对其选种、培养、驾驭,此外还很奢侈的喜爱纺棉花。平时无聊时,卫玠会辟出书房的一角,积落灰尘,从而观察老鼠走过的细细的脚印。
  6、《老学庵笔记》还记载了大诗人黄庭坚因文字得罪,屡遭贬斥,最后被除名羁管到宜州的事。宜州地处偏僻,黄庭坚无处落脚,好不容易有寺庙可住,也因正在为皇帝祝寿而不能接客。黄庭坚只好蜗居在一个城楼上,适逢三伏天,城楼里热得像个蒸笼,偶有一天下了点小雨,黄庭坚喝了一点薄酒微醺,便把脚从城楼栏杆中伸出去淋雨,一边淋雨一边喊着好友范寥的名字说:“吾生平无此快也!”
  7、南朝梁萧统在《陶靖节传》中记载:“渊明不解音律”,但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写道“乐琴书以消忧”,这样看来似乎有矛盾,陶渊明不懂音律,又怎么能用琴书来消解忧愁呢?原来陶渊明有一把“无弦琴”,所谓“无弦琴”就是没有弦徽的琴。在朋友们前来他家里,便开始喝酒作诗,大家都很快乐,在兴起之时,陶渊明便拿出他的无弦琴,弹奏乐曲。他的朋友们对此已习以为常,因为陶潜常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8、白居易则在《好听琴》一诗中,对自己生性的情趣爱好和听琴对养心疗疾的作用作了令人欣喜的描述。诗曰:“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9、妻原本很漂亮,却被一场大火毁了容,我从不带她外出,妻也无怨言。这天我对她说:老同学聚会,一起去吧。妻欣喜若狂在镜子前左照右照:“穿这行吗?”“好看!”妻笑了。我和妻来到饭店,她说:“你先进去,我去趟洗手间。过了一会儿,我收到妻的短信:“我回家了,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
  10、一个艺术家等于一个国王,比国王还强;先是他更快乐,无拘无束,可以随心所欲地过活;其次他能支配一个幻想世界。
  ——(法国) 巴尔扎克
  最后用歌德的一句名言作总结:世界确实是美丽的,无数的幸福快乐在它的广阔领域里飘来飘去。关键是自己能否找到开启快乐的这颗种子。
  (三)制造快乐
  有人可能会说,我就是没心没肺的,找不到种子,那么还可以制造,香港武侠片祖师爷楚原在金像奖获奖感言里面有一句话挺好“管他世上千万事,闲来轻笑两三声”。没事就笑笑总会吧。
  其实,现在人往往对过节习以为常了,细想一下,节的概念和划分也是古人的一个智慧,一年365天如果只是无脑循环的过,那么多无聊,于是老祖宗们便“硬造”了一些节日,今天月亮满了提醒你高兴高兴;明天情人该给你送点礼物了,也让你高兴高兴……,既然节目可以造出来让人开心,自己为何不可以开开脑洞让自己开心呢?
  (四)悲喜往往一念间
  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挺有意思,说的是:
  人生有两大悲剧:
  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人生有两大快乐:
  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
  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现实同样是一样的现实,心情确实却是两重天。
  我自己也常常举这样的例子:
  你的钱包丢在家里了,上班的时候,一天都在担心受怕,忐忑不安,回到家里发现这个小宝贝静静的躺在床上,又兴奋的不行,而钱包确是纹丝不动的。
  正如仓央嘉措诗歌的那首《情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事情不变,悲喜你随意!
  (五)快乐与喜悦
  快乐偏于外在,往往是某一个事件引发了自己的开心,而喜悦更强调的是内在感受,更深入,对身心更有利。
  当我们快乐的时候,要经常的把这种感受内化到心灵里。
  过去传统修炼有一句话叫“万物附之以息”,就是看到美好的事物,做一个呼吸,意念用鼻尖把这种美好的事物吸进自己的大脑里,在这里,不妨把这种快乐的感受经常有意识的印到自己的心里,变快乐为喜悦!
  本章节到此结束。
  后续还有五章,准备先从最后两章开始。
  第十二章 教育和读书篇
  第一节 各有说道的孩子教育之道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话题是一个热点话题,在把孩子当个宝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商业话题。每个小区的周围都被培训机构覆盖,每一堆畅销书的里面都能找到教育类的身影。
  对于如何教育,更是百家齐放,相互矛盾、相互怼的观点也不罕见。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在教育问题上其实很难有标准答案。
  这里仅根据个人的观察,非常粗浅的谈一些原则性的观点。
  一、孩子的教育实际是父母和孩子的共修课程
  这个世界大多数的职业都需要资质,而恰恰为人父母这件即艰巨而又专业的工作,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在“无证上岗”,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缺失。
  对于养儿育女,首先要建立的一个意识是:这是一个共修课程,本质上,双方是平等的,是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孩子往往是父母的复印件
  道理很简单,看三个故事即可:
  1、观众:请问法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
  法师:您复印过文件吗?
  观众:印过。
  法师:如果复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原件还是改原稿?
  有人答道:改原稿。法师:应该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
  2、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情节: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翻译:谢安的老婆教育儿子的时候,追问谢安:你怎么从来就不管管咱儿子呢?谢安答:我自身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教导他啊。
  3、“有个小孩因为打架被处罚,老师打电话给家长,家长放下工作赶过来学校,看见小孩一巴掌打过去然后说“暴力能解决问题嘛?”
  所以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胜过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
  (二)明确各自的诉求
  可以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父母想着怎样教育好孩子同时,不要忘了他们也在想着如何更好地与父母沟通。
  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诉求,忽略了他们试图和父母沟通的方式。而这一点对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方式尤为重要。
  庄子里面有一个鲁侯养鸟的故事:有一天,鲁国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以为是神鸟,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活了三天就被饿死了。
  鸟儿不会说话,酿造了这样的悲剧,孩子可以说,有时也愿意说,不要丢失了这样难得的沟通机会。
  (三)教育孩子的可能出现的“遗传”模式
  每个初为父母的人,往往首先会考虑自己的父母在教育自己时候的得失,这种得失往往会把自己感受较差的部分作为教训,避免在自己孩子身上出现,举个例子,自己幼小时,父母对自己比较严格,让自己产生了不太好的童年回忆,就会对待自己的孩子以此为戒,尽可能的宽松,往往又会矫枉过正,过于的宽松。
  (四)勇于向孩子学习
  (一)孩提时期是一生中创意能力最天马行空的时期;注意观察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会给家长带来拓宽思维的良机。例如,国外有一群艺术家热衷于改造小孩的画作。毕加索还说过一句话:“我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像小孩一样画画”
  这里也顺带提一下培养和维护孩子创新和创意的问题,同样是毕加索,他还说过: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在长大后还能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国人常常习惯于过早的对孩子进行是非、对错的教育,而其实,正如前文所提,真正的大是大非问题并不多,更多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做的是“开放式”思维的引导,就是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任由孩子自己去天马行空,往往孩子们会出现你压根都想不到的创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