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人生的一个看法是:人生如寄,意思是说,人来到世上就是寄宿一下,很短暂的时间。
总结的比较全的是钱锺书先生《管锥编》的“全晋文卷八三”,有“人生如寄”一目,全文如下:
谢安《与支遁书》:“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按《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文选》李善注引《尸子》:“老莱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善注:“已见上注”;又“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善无注;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善注亦引《尸子》。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尝引谢安书中语而搜列相类,却似未睹《文选》;
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卷上,明周婴《卮林》卷二又《补遗》各有增订。必大《平园续稿》卷一五《如寄斋说》:“东坡博极群书,无不用之事,波澜浩渺,千变万化。复语绝少,独‘人生如寄耳’一句,不啻八九用之”,举例云云。
不但是个人,即使整个人类相对于地球而言也犹如寄客:
古人类出现在大约500万年前,现代人类起源于10万年前,人类文明起源于5500年前,近代科学才发展了300多年。可是,地球的生命史,可以追溯到46亿年前,光恐龙就统治了地球2.35亿年,这是多么大的时间差距呢!
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浓缩成一年,人类文明在最后一小时的最后一分钟才开始.
1、张三丰瞧着郭襄的遗书,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一百年前,临别之际,郭襄说了一句:“咱们便此别过,后会有期。”便骑着小毛驴逐渐远去。这一去,百年后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相遇。
2、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短短六个字,就是沧海桑田。
时间很抽象,所以需要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让大家统一认识,而实际上,每个人对时间的感觉是不一致的,甚至在每一个人身上,对时间的感受也不同。
先说相对论的。
爱因斯坦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当你和美女聊天时,一小时相当于一分钟,当你坐在火炉上,一分钟就是一年了。
希腊诗人布莱克也有一个名言:幸运者一生忽忽,厄运者一夜漫漫。
中文里也有两个词反应了这两种感受,一个是“快”乐,一个是煎熬。
时间对大家是平等的、均衡的,感受不一,真的是全凭心意下功夫。
1、王安石
王安石的诗词凤凰山的前面有两句:
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
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
这大概是一个一辈子心忧天下的士人最绝望的诗句。
这话别人来说可能无关痛痒,然而对王安石来说,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几乎断绝了所有的娱乐活动,拒绝了原本可能安享荣华的一生。然而让他穷尽一生心血的变法终究成为一场空。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一直积极入世的他就此归隐;元祐元年,新法尽废,王安石也在忧愤之中离开了人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3、李白病重,在病榻上写下了《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与那个写出《大鹏赋》的少年一样,李白依旧把自己比作大鹏,叹一生壮志未酬,悲其才未尽其用。
妹嫁韩氏,生一儿,名执玉。十四岁咏《夏雨》云:“润回青簟色,凉逼采莲人。”学使窦东皋先生爱之,拔入县学。未一年,得暴疾亡。目将瞑矣,忽坐起问阿母曰:“唐诗‘举头望明月’,下句若何?”曰:“低头思故乡。”叹曰:“果然!”遂点头而仆。故妹哭之云:“伤心欲拍灵床问:儿往何乡是故乡?”
5、沈复的《浮生六记》中说: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容枯有数,得失难量。
6、吾生如朝露之梦幻,逝如飘渺之风;忆大阪十数载风云,宛如梦中之梦。--- 丰田秀吉辞世词
7、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采桑子》王国维
8、1942年1月19日,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31岁的萧红已不能说话,在纸上写:“我将与兰天碧水永诀,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又写:“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9、这是一串长长的名单——海子、顾城、戈麦、许立志、三毛、徐迟、王尧、王国维、海明威、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他们用死亡来证明自己活过,不过也好于一些人:用活着证明自己已经死了。
与这个异曲同工的是《三少爷的剑》里的一句:"你是愿意做流星? 还是愿意做蜡烛? 流星的光芒虽短暂,可是那种无比的辉煌和美丽,又岂是千万根蜡烛所能比得上的"。
10、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在人间走一回。不如不来也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11、朝鲜战争中关于志愿军的战斗事迹。王树增书里面写着停战协议生效前几个小时,双方都拼命的向对方阵地倾泻带不走的弹药。然后彭德怀看着阵地上抬下来的尸体,脱了帽子说还有几个小时他们就不会死了。
12、以下为一女子各成长阶段语录:
小学:妈,我愿意一辈子呆在你身边不嫁人。
中学:妈,我即使出嫁也要和你在一起。
大学:妈,我嫁人后会常常回来看你。
结婚时:妈,我结婚后你要常来看我。
结婚后:妈,以后没事就你就别来回跑了。
13、佛曰: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14、纷纷纷纷纷纷纷,
唯落花委地无言兮,
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长逝不归兮,
永绝消息。
——李叔同 《弘一法师》
14、纷纷纷纷纷纷纷,
唯落花委地无言兮,
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长逝不归兮,
永绝消息。
——李叔同 《弘一法师》
15、掉头一去是风吹白发,回首来已是雪满白头,下次你踏过,人间已无我
—余光中
16、研究表明,普通人在死后30年,会被遗忘得一干二净,就如同没来过人间一样。时间再放大一点,百年后彻底尘归尘,土归土。除了名人,你就像没有来过一样,亲人都不记得你。
1、杨绛把每一刻都成为她的起点,一生都在创作。看看杨绛90岁以后做了哪些事:写了两本书,开始翻译柏拉图的《裴多》,翻译《堂吉诃德》,口述了一本书。把丈夫钱钟书7万页的笔记,整理成178册英文笔记和20卷中文笔记分别出版。可谓把一生的经历浓缩成智慧的精华。
2、1977年,洛杉矶一家很有名望的艺术陈列馆正在为一位老人举办画展,主题是:哈里·莱伯曼101岁画展。原来,这就是那位半路出家的老人哈里的画展,当时,他已经101岁了。当观众们不解地问起画家为什么这么老了还坚持画画时,哈里笑了:“不要总去想还能活几年,而要想还能做什么。真正的人生是从你做事的时候而非出生的时候开始的。”
3、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历史上唯一被称为大帝的女皇:“假如我能活到二百岁,整个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4、 斋藤实盛:“ 过了六十再上战场,要把发须染黑了,打扮成青年模样。因为与少年武士交战,即使占了便宜也没意思,而且被人说成年迈武土,常常受人侮慢,实在可气 。”实盛大爷七十多岁时身着华丽的铠甲与木曾义仲交战,手底下的人全跑了以后孤军奋战而死,被取了首级。后来一洗,发现头发确实已经全白了。
5、《九州·缥缈录Ⅳ·辰月之征》有一段话:“俯仰无愧,得失不惊,生死六十年中,荣辱几点墨迹。待得看穿沉浮,终归不过流水事,我身一石子,自沉天地间。与我何相干……”意思是说人不能太看重自己的喜怒哀乐,被自己的得失操纵,其实世事看起来纷杂反复,但是无非是映在人心中的投影。只要能够安定自己的心,无愧于内,就能无所畏惧。生死是很短暂的六十年间的事情,别人的赞赏和辱骂也不过是一些墨水痕迹。世间的事情就像流水,但是人可以把自己看作石头,石头总是沉在水底,任凭流水起伏,石头却不会被翻起来。
6、《元氏掖庭记》中记载,元顺帝认为“百岁光阴,等于驰电,能几何哉!日夜为乐,犹不满十万,况其间疾病相寻,年寿难必。如白云有期,富贵皆非我有矣。”他于是日以继夜在后宫消磨时间,美其名曰“遣光”。后宫诸多嫔妃,争艳斗媚以求圣宠。
7、《没时间》安贝托·艾柯:假设我利用旅行的时间阅读,223个小时,5分钟读一页,我有可能读3876页,约相当于300页的书13本。还有吸烟又如何?每月就算60支吧,如果每支烟要花半分钟(找烟、点烟、熄烟),一共就是182个小时。太奢侈了。我必须戒烟。
8、夏志清的《重会钱钟书纪实》:“那天晚上钱对我说,他的处世态度是: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乐观,以求振作。意思是目光放远,所有的人的结局都是死亡、岂不是悲,放眼几百亿年之后,地球也会毁灭,岂不是悲?……,所以别想那么多,别想那么远,过好眼前每一天。
9、我们无法拉伸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10、上学期间,同学父亲也是一名大学教授,当时有个人问他:“总感觉时间太短怎么办?”老爷子说了句:“用进废退。”
物是人非也是关于时间的一个宏大主题,也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通过物和人的对比来体现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
随手拈来,就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书中,老艺人苏昆生放声悲歌,尽情发抒:“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守均 1554楼 2023-01-08 09:50:00
5、《九州·缥缈录Ⅳ·辰月之征》有一段话:“俯仰无愧,得失不惊,生死六十年中,荣辱几点墨迹。待得看穿沉浮,终归不过流水事,我身一石子,自沉天地间。与我何相干……”意思是说人不能太看重自己的喜怒哀乐,被自己的得失操纵,其实世事看起来纷杂反复,但是无非是映在人心中的投影。只要能够安定自己的心,无愧于内,就能无所畏惧。生死是很短暂的六十年间的事情,别人的赞赏和辱骂也不过是一些墨水痕迹。世间的事情就像流水...
—————————————————
书写的比电视剧好,很多语言风格,心理描写是拍不出来的,这也是很少有电影电视剧超越原著的原因
物是人非可以有以下四方面的视角:
(一)以人观物:
1、末代皇帝电影里两个镜头,一个是溥仪小的时候,在皇宫里特别喜欢玩一个蛐蛐盒子,溥仪历经各种变故后,待到新中国成立,白发苍苍的他再次参观天安门,蛐蛐盒子依旧静静的躺在那里,而时间已经流淌了近半个世纪。
“旧书有时候会泄露一些秘密,汴大的前校长独孤求败就很清楚这一点。他年轻的时候总是钻在一堆善本里,钻研一些古得不着边的文献。有一阵子,他特别喜欢一位前朝藏书大家的藏品,四处找来拓印。事实是这位藏书大家誊写的书里总有一个很纤细的笔迹在做眉批,一言两语间,独孤求败就感到盎然古意,所以沉迷得很。可是直到某一年份以后,善本中就再也看不见这个笔迹了。
独孤求败辗转思考,但始终不得其解。直到两年后,独孤求败在一本文人笔记中无意读到一段,说那个藏书的人四十岁上有一个姬妾被正室逼迫,投环自尽,独孤求败的疑惑才告澄清。独孤求败从来没有找到过这个姬妾的姓名,他只知道很多年以前曾经有一个女子在寂静的书楼上,用纤细的笔迹写那些趣味盎然的眉批,然后在某一天投环而死。
3、《太平御览》 卷五八九引《荆州图记》曰: 晋代羊祜 (字叔子) 曾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他行仁政恤士民,颇得吏民拥戴。一次,羊祜与邹湛 (字润甫) 等人登临岘山赏玩,不禁感慨流涕,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古往今来,多少贤人俊杰在此登高远望,就像我和诸位一样,现在都湮没无闻了。想到这些,不禁使人悲伤。
1、中华门用国号命名,曾经是中国的国门。朱棣走过,于谦站过,嘉靖走过,李自成想把它换成大顺门,没成行,被赶跑了。然后清军入关,英法联军来了,八国联军来了,几百年风风雨雨,这扇门看着大明,看着大清,看着民国。风雨如晦,白驹过隙。
2、鸡鸣山的见证:1368年,徐达攻克大都,元顺帝仓皇出逃,行至鸡鸣山,鸡鸣山见证了大元的覆灭、大明的升起。
1449年,明英宗在距离鸡鸣驿的上一站的土木堡被也先俘获,如日中天的大明帝国对蒙古由进积极进攻变为消极防守。鸡鸣山见证了大明帝国的由盛转衰。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一路狂奔,来到了鸡鸣驿,在这里,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罪己诏》。鸡鸣山,见证了大清帝国大厦将倾的无奈与屈辱。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又如纳兰性德: 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我国清朝晚期出土的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最有名就是这个大盂鼎。大盂鼎出土后,曾经一度辗转八次:第一次是在岐山县当地的一个叫宋金鉴士绅。没过多久,就被岐山县令盯上了,宋金鉴没全没势,只能忍痛割爱,就把大盂鼎给了这个县令。县令得此大鼎很开心,但之后又担心宋金鉴会告发他,于是他就把这个大鼎卖了,具体卖给谁,谁也不知道。
道光三十年,宋金鉴上京赶考,中了进士,一天他没事儿去琉璃厂溜达,无意间又看到这个大盂鼎,真是缘分啊!所以他花了3000两白银把这个鼎买下来,并带回老家。直到他过世,因家境没落,他的儿子不得已把大盂鼎给卖给袁宝恒,袁宝恒没有自己独占这个宝物,把大鼎送给了自己的上司左宗棠。左宗棠把这个鼎送给了自己的救命恩人---潘祖荫。
虽然潘祖荫仕途一帆风顺,但是家里无后,最终由他的孙媳妇潘达于管理。在抗日战争和内战期间,潘家把这大鼎埋在地下保存。直到解放以后,于1952年潘达于将大盂鼎捐献给了国家。
你以为你的物的主人,实际只是一段时间的保管者,他才是真正的主人!
如果您的观影量达到一定的数量,可能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几乎所有时间跨度长,甚至扩展到讲主人翁一生的电影都是不错的电影,都能引起人的不同程度的共鸣和启发。
如国外的“美国往事”“天堂电影院”,国内的“霸王别姬”“活着”“芙蓉镇”“滚滚红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