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世界高校排名,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退出世界高校排名,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日前,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率先退出世界国际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紧随其后,此事在网上引发热议。中国人民大学于5月9日回应称:退出国际大学排名事情属实。
不少人了解情况后,纷纷叫好,并表示赞同:是时候打破高校“以排名论英雄”的怪圈了!不能老是以西方人的标准、在西方人建立的体系中来衡量中国教育,倘若中国的教育处处不行,那么请问,为何新中国的建设如火如荼,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放眼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是史无前例的、是前无古人的。综合国力的如此增长,其创造和刷新的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记录,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迄今为止,仍旧有许多人不清楚一个基本事实,——教育,体系化的官学教育、民办教学体系,最早诞生于华夏。从两千多年前的稷下学宫,到成都的文翁石室,到北宋范仲淹的兴学,这每一样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同时期横向对比,西方还是一片黑暗,尚未点燃文明的火花,何来伪史中的大学?没有书同文、没有通过汉字创造的各国书面文字(把口语升级为成体系的书面文字,可用于表达理论与深刻思想)、没有造纸术、没有印刷术,就大吹特吹自己建立了历史悠久的世界大学,岂非可笑至极?
教育的普及是有严格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的。
没有上述这些条件和基础,就一阵鼓吹,不是无脑就是坏。
其实,所谓的国际大学排名体系,评判标准是存在很多争议的。

例如,权威的QS世界大学排名,各项评判都明显偏向于理工科,而在人文科学方面拥有巨大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在这一榜单中就很吃亏。所以,中国人民大学在QS的排名是第601位,而在中国内地高校排名则是第31位。
QS国际高校排名榜单有六大排名指标,分别是学术声誉,雇主声誉、教师的论文引用数量、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数量的比例,一些条件的设定是为西方高校量身打造,对中国高校尤为不利。比如,中国高校学生数量规模大,每个高校常常有几万名学生,但外国高校学生数量往往只是我国高校的几分之一,在教师与学生比例方面就会吃不少亏。

再说所谓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欧洲小国林立,一个国家往往只相当于中国一个省市,所谓的“国际流动”,在中国这边,相当于什么?不就是湖北到湖南,北京到上海,新疆到四川,西藏到云南么?这个指标究竟有多少意义,有多少含金量,恐怕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再说那个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数量,说白了,这种所谓紧跟世界潮流、国际交流的方式,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渗透和影响的方式?教育和文化需要国际间的交流,这点没错,但是也要坚守本心,不能走歪。这些年,某些高校屡屡曝出新闻,令世人大跌眼镜,为了几个留学生,让女生陪读,提供高额奖学金,违反防疫规定为其庆祝生日……等等诸如此类的乱象,还少吗?



2022年3月初,QS与THE这两个英国榜单,还因俄乌冲突参与制裁俄罗斯高校,官方宣布剔除或降低俄罗斯高校的排名,这样的榜单不也是典型的双标么?听话就给你个好排名,不听话的就制裁,哪里还有什么公正性?
这种明显带着倾向性的排名,不能反映真实的教学水平,要来何用?而且,据说每年报送数据还得向相关机构缴纳数额不菲的费用。
国内不少高校为了排名,不惜花费重金购买国际期刊版面、购买国内国外期刊论文,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依赖路径,并催生了相关学阀和既得利益群体。
2022年1月,南大被媒体曝光,花费120万重金购买Nature杂志版面,用来展示该校研究成果。
追求国际化排名在国内已经形成一股不良风气,高校争相刷论文的事件多有曝光。如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倘若想要进入该榜单,必须高校自行申请填报和提交资料,兰州大学(985)没有参评,故而没有进榜。有意思的是,国内二本院校江苏师范大学却在该榜中名列前茅,高居全国前三十,不禁要问:水平这么高?
显然不是。这纯粹是因为该校高度重视此事,提交的论文比较多而已。
相对而言,USnews榜更有趣。
某年曾经出现过一个令人捧腹的“乌龙事件”:曲阜师范大学名列国内数学第一,把北大等数学领域公认的名校都抛在了身后,一时沦为笑柄。原因在于,曲阜师范大学在国外期刊上狂刷论文指数,而北大却没有刷论文。这一幕,与淘宝商家刷票何其相似?
与其每年花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在这个方面,还不如切切实实努力,把精力和资金都节省下来,用到更需要的地方,以进一步提升高校实力。
至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大致情况也差不了多少,不说也罢。话说回来,别人有的,咱们也应该有,而且还要超过他们,赶紧建立属于咱们自己的学术体系、评价体系吧,光有一个上海交大的世界高校排名可远远不够!
资本与学术的盛宴:国际顶级期刊收割中国韭菜,影响因子是个大忽悠。
很多人不知道,科学家和商业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利益链条,很难被真正监管。
在西方,存在着各种各样基金会,其背后是一些富可敌国的大公司、大老板。早年,他们只是赞助科学家一点科研经费,渐渐地,介入程度越来越深,从选题开始,一直到最后的论文发表,全部都一手包办。基金会出资,科学家做一些有利于幕后公司的研究,论文写好后只要交给基金会就算完事,至于基金会想发什么地方,就发什么地方,全凭利益和喜好。他们能把Nature等顶级期刊整个版面都买下来,甚至还可以指定文章必须开放,以获取更大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博士导师,1994年中国科学院特批晋升研究员,1999年出任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首任系主任)最近十多年一直都在研究一个事儿,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所谓的国际顶级期刊几十年来都在利用自己建立的学术评价体系来大肆收割中国韭菜。所谓的影响因子其实就是个大忽悠。

原来,发布“SCI”数据库、“JCR报告”、“影响因子”的是一个私人商业公司“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加菲尔德因此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一方巨富。晚年时,加菲尔德吐露心声,说之所以把公司取名为“科学情报研究所”是因为人们一听就以为这是一个“非营利的政府机构”,发展中国家不明觉厉,效果比较好。在取名“科学情报研究所”以前,也曾起过“加菲尔德学会”这样的名称,可是效果太差。
1964年,“科学情报研究所”向华尔街风投出售了20%的股权(加菲尔德坦承当时财务压力有点大,事后却后悔了)。1988年,又向JPT出版公司卖出50%以上的股权。1992年,汤森路透收购了JPT公司。2016年,媒体公开报道,转卖给了加拿大科睿唯安公司。




从科学史角度而言,人们笃信不疑的“科学(Science,赛先生)”几乎已被金钱腐蚀透了。
历年来,美国有很多书都在不断揭露行业黑幕的冰山一角,比如《怀疑的胜利》《寂静的春天》(1962年出版,开启世界环境运动)《医疗凶猛:令人震惊的美国医疗内幕》《违童之愿:冷战时期美国儿童医学实验秘史》《餐桌上的危机:一个关于禽肉、抗生素和努力对抗耐药菌的精彩故事》等等。
《怀疑的胜利:暗钱与科学腐败的真相》一书中揭露了很多美国顶级专家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而泯灭良心,发表不负责任的结论的事实,令人大跌眼镜,毛骨悚然。书中详细披露了美国烟草、汽车、食品、医药等行业中科学家如何被金钱围猎,造成系统性塌方。

医学界的天花板期刊《柳叶刀》杂志曾经做过一个有关“幽灵作者”调查。所谓“幽灵作者”,就是医药公司如有新药想在市场进行宣传推销,而某位科学家恰好是科学界有地位、有能力的大拿,那么医药集团就会找上门来,游说该科学大拿,并表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一篇论文,可以发到Nature、Science等顶尖期刊杂志上,需要你配合,只要你点头同意,以你的名义发表,他们就会付给你一笔巨额报酬。如此操作,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还能进一步宣扬自己的名气,所以很多科学家都乐于接受,这种论文的作者就被称为“幽灵作者”。
《柳叶刀》的调查人向一大群名声在外的科学家发去问卷调查。原以为,即使做了这种事,也鲜少有人会承认,毕竟这种事不太光彩,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有很高比例的科学家都在调查报告里承认自己做过“幽灵作者”。
根据《违童之愿: 冷战时期美国儿童医学实验秘史》记载,美国早在1940年就开始了人体实验,实验对象竟是本国公民。令人发指的是,美国的研究者们纷纷到孤儿院、医院、收治低能儿的公立机构,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实验对象。
……
是的,国内学术界视为圭臬的SCI论文引用系统及期刊“影响因子”背后存在庞大商业链,科学也有令人痛恨和不耻的腐败。
当前学术与资本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的纯真年代早已结束。

中国大学,请站直了你的腰板,走自己的路,可以紧盯世界发展发现和研究趋势,但也不能把所谓的“国际”太当回事儿,因为这个“国际”不能代表全世界,仅仅是一小部分西方国际。
中国学术界每年花费大把大把的银子,去养活西方一群以此为生的寄生虫,这样的局面令人痛心疾首,难道还要浑浑噩噩持续下去吗?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