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我最行:传教士医生热心将最新科技免费赠与中国,被誉为第一,却再步前车后尘,露出马脚



《脱影奇观》是中国第一部摄影业务图书专著。
西人一直将其宣传为西方为中国带来科学技术的典范。因为这是一本英国医生、伦敦会传教士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又名德珍,字子固)所撰写的科技书。
又是医生,又是不务正业。
前有花旗国医生、传教士玛高温著《博物通书》,还有英国医生、传教士合信(传教士马礼逊的女婿)著《博物通编》,结果后来发现,上述两本书都是中国著作。
那么,这英国医生、传教士德贞所著的《脱影奇观》会不会也是一本中国著作呢?
1863年(同治二年)12月,一名年轻的苏格兰人、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德贞携新婚妻子入华,抵达上海。在此前一年,德贞从格拉斯哥大学医学院毕业。
来华后,德贞曾于北京崇文门内设医院行医有年,同时带有照像机,为中西友人照像,时称——脱影。因此,脱影便是照相、摄影。

《脱影奇观》全书共分三卷,成书于清同治壬申年(1872年),刊印于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由京都施医院存版。全书分理学、艺术、法则三部分,卷首还刊出“脱影源流史传”,卷末又附录“镜影灯说”(即幻灯机)一篇。内容充实,文理清晰,图文对照简明扼要。
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完颜崇厚,为该书写了“弁言”,称赞它详述光学、化学、物理及聚光用药之法:“明白晓畅,开数十年不传之秘,且刊叙自何人创始,以及何人讲习,精益求精,各极其妙。可见一艺之难专习者,积数十年心力甫能得其奥妙。惟望后来学者,能神而明之,推陈出新,庶不负德贞医士翻译之苦心,且于光学化学中更有进境也”。

刑部尚书完颜崇实,亦赋诗题跋,不吝溢美之词:“光学须从化学详,西人格物有奇方,但持一柄通明镜,大地山河无遁藏。”

《脱影奇观》.上中下卷.英国德贞医士著.1873年刊

然而,这真是一本西来之书吗?
且来看看这位德贞医生在原序中是如何描述的。
“昔在敝国于咸丰三四年间,初试照影以为博戏之事,缘弱冠时尝入医学兼明化学之理……极力描模而总不如脱影之逼真肖似也……脱影虽佳,而照大不易,由观灯剧,一夕而豁然顿悟……”
不住诸位看完这段会有什么感想?
笔者是有很大疑问的。
首先,这是一个来华不久、官话都说不清的传教士的口吻吗?
这怎么像一个举人、进士的文字功夫、表述水平?要知道,德贞虽然来华已有一段时间,但他忙于建医院、通过治病传教,一直在靠身边翻译来与当地人进行沟通,汉语都说不利索的传教士,居然能有这水平?
其次,作为一个传教士,德贞应该采用耶元纪年,咸丰三年就是1853,你不说1853年,说什么咸丰三年、四年,这合情理吗?
“初试照影以为博戏”,博戏可是典型的华夏游戏,怎么,英国也有了?英国人也有“弱冠”、“弱冠之年”的说法吗?

不仅如此,再看下一段:
“……然而,乡愚之人,往往以井蛙之见,每观泰西画片活泼如生,则妄加诋毁……呜呼,斯人之见也,犹坐井而观天。……笑其偏见,悲其以盗蹠之私心而测夷惠之志行也哉。殊不知欧洲列邦凡钦崇天主耶教之国……被其神化者,无不以爱人为心,杀人为戒者也。至于一切巧构奇思、机轮妙器,生新不穷,乘气球飘然千丈而凌空,借电线倏忽万里以报信……泰西真教……问于予,余曰:艺术末流通计七事,而光(学)化(学)两学法则尤多,非片言可以尽其术者,容……翻译成书,即当呈政是为序。同治拾壹年,岁次壬申,清和月,上瀚英人德贞识于施医院之来宾馆。”

通过阅读本段序言,可以知道传教士德贞自言,这本《脱影奇观》是翻译过来的,那么,敢问,是从哪本外国著作翻译过来的?原本在哪里,作者是谁?有没有?
遗憾的是,语焉不详,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外国原著!
从序言自述中,很奇怪地发现,多次使用中国成语“坐井观天”,既然是从外国著作翻译过来的,那个虚无缥缈的外国作者都没来过中国,他在言辞习惯上会使用“坐井观天”这样的字眼吗?而且,还使用了“呜呼”这样的特殊语气助词,英国人怎么会有此等习惯?
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倒是在其大作中称呼欧洲、西方为“泰西”,但是,那是中国人站在东方的立场上那么叫的,你一个英国人也称自己为“泰西”?你是东方人吗?并且,作为一个西人,怎么会自己称自己为“夷”(测夷惠之志,伯夷、柳下惠,华夏典故)呢?这可是华夏特有的称谓呢。
此外,“艺术末流”,这是华夏生活中对于三教九流划分的一种意识体现,英国社会中是不存在这种说法的,怎么,英国也向中国看齐了吗?
序言中吹嘘“殊不知欧洲列邦凡钦崇天主耶教之国……被其神化者,无不以爱人为心,杀人为戒者也”,倘若真是如此,敢问,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殖民印度又是怎么回事?西方殖民者在美洲屠杀原住民又是怎么回事?他们不都是扛着十字架去的吗?
至于“至于一切巧构奇思、机轮妙器,生新不穷,乘气球飘然千丈而凌空……”,对不起,全世界最早的热气球原理、第一个热气球源自中国:
关于热气球
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万毕一同编撰《淮南万毕术》(简称为《万毕术》,术数著作,原书久佚,今有辑本,或一卷或二卷),其中有个“艾火令鸡子飞”的有趣实验:“取鸡子去壳,燃艾火内空中,疾风高举,自飞去。”
“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内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 
花旗国人约翰·哥德斯春(John Goldstrom,又译作戈德斯特伦),在其所著的《西洋航空发达史》书中记载,14世纪初,元朝仁宗登位,在北京上空升起了一个大气球。据说,这极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气球。
昆羽继圣,公众号:昆羽继圣证据如山,无可争辩:华夏引领世界航空史数千年,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直升机、飞弹、火箭等等,俱为华夏首创
至于“借电线倏忽万里以报信”,抱歉,无线电也是源自华夏。
正是传教士于耶元1817年之前在中国发现了《博物通书》,然后迅速寄回西方,经过路途运输和消化吸收,于耶元1820年形成论文以安培的名义发表,编造奥斯特“意外地发现了电流的小磁针偏转的现象”的故事。这在时间点上完全吻合。然后,传教士利用在中国的特权,篡改中国原著《博物通书》为西方传来的译著。这与世界首台蒸汽机车制造于中国,然后几年以后在西方被“发明”的情况是一样的。因此,毫无疑问,现代电磁学正是来自于中国。1851年出版于宁波的《博物通书》中,明明白白地详细阐述了无线电波和无线电通信。《博物通书》在第六章“电气通标”,也即电气通信中,在阐述了有线电报的原理和构造。
昆羽继圣,公众号:昆羽继圣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现:电磁学竟然起源于中国,一切从肄业假博士西医玛高温和《博物通书》说起
再来看所谓的“脱影源流史传”:
“……发乾坤之蕴奥,溯自前古未有之法也。其见端于烧炼之徒,熔液角银(即所谓绿气银也),见光变色,伺后有太西瑞颠人名希力者,乃博物之士也,以西历考之,在中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因而究其日光射银盐类,则能变黑之理,随用硝强水化银敷于白石粉上,置诸日光之下,则亦变黑,乃以三棱玻璃映日,则光分七色,有类朝霞……太西诸国旧有格物之学,仰观俯察……”

哟,还真巧啊,英国也有“乾坤”的说法吗?
脱影源流自“烧炼之徒”,莫非指的是华夏的炼丹道士?
格物之学,其实大体就是指今日之物理。西人不说物理,反说“格物之学”?还“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由来已久?那么,敢问,由来已久的太西(西方),第一个天文台巴黎天文台为什么迟至1667年开建、1671年完工?
瑞颠,即瑞典王国之旧译,供职于墨海书馆、为传教士效力的清人王韬 《拟上当事书》:“昔俄之未强也, 瑞颠兴师伐其国。” 
这位太西瑞典博物之士,希力,为什么查不到有关于他生平、家世、著作的任何记录?既然希力没有任何作品流传后世,也没有在任何一本其他专著中被提及,那么德贞又是从何知晓,此人在1776年(即乾隆四十一年)做了相关的化学和物理实验?
继续往下看:
“……攻于化学者,调剂配搭变化,草木金石,血气等类,触类引伸,而体用兼备,由是而精焉。太西照影盛兴始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今三十余载……”
西人搞化学,会搭配“血气等类”???
血气、血气,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华夏概念啊。看来,莫非德贞医生在格拉斯哥大学学的是中医?

注意,书中提到了照影术(摄影术),但是并未提到什么法国人达盖尔,这么重要的发明居然不提西方发明者的大名,后面都有提什么名不见经传的英国人伟侏达、意大利人波尔大,怎么就偏偏不提达盖尔呢?
要知道,德贞出生于1837年,1872年成书,距离1839年仅仅只有33年,他作为一个西人,怎么可能不知道?
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盖尔向全世界宣布了摄影术,达盖尔式箱式相机成为最早的照相机。然而,与黄履1810年发明的钱塘千里眼镜匣相比,达盖尔也晚了近三十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黄履发明的千里眼镜匣,才会有达盖尔的摄影术开创,而这才是真正的摄影史的发展轨迹。
昆羽继圣,公众号:昆羽继圣什么,又被骗了?自行车和照相机鼻祖都是中国人!两百年后,爱迪生才发明了当时世界第一的中国发明家已经发明过的留声机?
书中言“镜影灯说”摘自《中西闻见录》,开篇便是“论银盐类照影(摄影)感光之理”。
《中西闻见录》是中国北京第一份近代报刊,于1872年8月创刊。作为中文月刊,是在京外国传教士成立的“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由身兼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花旗国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主编,英国传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年-1905年)、包尔腾(John Shaw Burdon,约翰·萧·伯顿,1826-1907,一译包约翰)等参加编撰。

从这个照相(摄影)感光原理的论述可以看到“草木血气”、“血气”、“硝强银水兑鸡子清化之”、“蛋清银俱归血气类”、“血气等类”字样,而此等论述方式皆为华夏自古有之,所以,基本可以肯定这个物理原理、化学原理乃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

关于鸡子清,在华夏古代的医术、道家炼丹术中经常出现,频繁使用。而西人却从未有如此使用的传统和习惯,也未见其历代文献对此有所撰述。

清朝时,原来中国人已经整理和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定理、化学实验方法和理论。只是这些理论和知识,都被冠以传教士之名,从西边带来而已。




看看这里的甲乙丙丁,若是西人作画,难道翻译作图时,不应该是标注ABCD么?你把后世的译作都拿来看看,除了所谓的托名于传教士的译著,几乎没有人会把图中的ABCD也翻译成甲乙丙丁。





如果照相技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西人阐述此理论时,会有什么分理阴阳之说?看看这些图,是不是刷新我们对古人的认知?








书中出现的所有度量衡皆为中国制式,根本不是英式

每个组件价值多少一一列明,但价格也全部是纹银几两、几钱、几分,英国的书翻译过来,不应该是英国货币单位、英式尺寸、英式重量单位么?


由于这个漏洞过于明显,恐为人诟病,书中特意列明,言称所开一切家具、什物、药料价值系按照英国都会、肆中之原价,还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国际贸易中,由于两国物产不同,价格可能相差极为悬殊,比如西瓜,小日子那边贵得要死,一个西瓜要200-300元人民币,中国只有20-30元,遇到这种情况,请问翻译的人是按照原著中列明的物价进行翻译,还是按照中国的物价(各地又有不同)进行改写?
而且,翻译一般都是尽量贴近原文,有这么私自主张、随意改写原著内容的吗?

当然,彼时,由于传教士将华夏典籍中的类书、博物书早已收集西传多年,国际上在中国炼丹术(外丹术)中提取相应内容,重新组合,拼凑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谓之化学。一些新的化学知识已经产生了,一批中国学者对这些化学知识也是兼容并收的,也在研究。故此,书中对于新命名的一些化学元素、化学命称也有采撷使用,但并不改变此书为中国人所著的事实。
实际上,华夏先民利用光与影的关系制成的皮影戏、走马灯等等,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与传承,它们不仅可以用于娱乐,而且还具备教学之功用。若从墨翟进行小孔成像实验算起,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因此,华夏利用光与影之间的关系制成的各类工具,以及对于光与影的关系的研究,均远远早于其他国家。
在西史叙事中,擅于创造传说的珂雪神父(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 Kircher,伪造古埃及学说)于1640年发明了幻灯机。
1654年,德国犹太籍人基夏尔首次记述了幻灯机的发明。最初幻灯机的外壳是用铁皮敲成一个方箱(即聚影匣),顶部有一类似于烟筒的排气筒,正前方装有一个圆筒,圆筒中用一块可滑动的凸透镜,形成一个简单的镜头,镜头和铁皮箱之间有一块可调节焦距的面板,箱内装有光源,最初的光源是烛光。使用时,把幻灯机置于一个黑房内,将幻灯片插入凸透镜后面的槽中,点燃蜡烛,光源通过反光镜反射汇聚,通过透明画片和镜头,形成一根光柱映在墙幕上。
然而,在《脱影奇观》一书中,赫然发现如下记述:
“……照影匣之式,制有明闇(暗)二种,溯其闇(暗)者之始,乃在前明时,有泰西意大里(利)人,名保第斯大者所创也……有类中华儿童戏耍西湖景匣之式样……”
咦,怎么不是珂雪神父?也不是基夏尔?
难道要在宏大的游戏场景中创建一个新的人物——保第斯大吗?

综上所述,《脱影奇观》并非什么英国传教士、医生德贞的杰作,而是一本地地道道的中国著作,所谓的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是“重经学、轻科技”,“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没有定理”,就是一个蛊惑人心、彻头彻尾的谎言。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四部曲,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