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脉诊(下)


一、诊妇人脉
      妇人有经、孕、产等特有的生理变化和疾病,有关这方面的脉象,分述如下:
    (1)诊月经脉:妇人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寸关脉调和,而尺脉绝不至的,月经多不利。
      闭经:妇人闭经有虚实之分。尺脉虚细涩,是血少的虚闭证;尺脉弦涩,是实闭证。
     (2)诊妊娠脉:妇人婚后,月经停止,脉来滑数冲和,兼有饮食异于平常,嗜酸或呕吐等现象者,才是妊娠真候。若午睡初起,脉必滑疾有力,不可遽断为胎孕脉象。 
   《素问·腹中论》说:“身有病而无邪脉”。就是指身体虽有症状反映,而三部脉浮沉大小正等,无弦芤涩等现象,便是有孕之征。《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说:“手少阴脉动甚者,妊“也”。是说月经初停时,诊左寸脉滑动,这是血欲聚以养胎的现象。《素问·阴阳别论》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是说尺脉属阴,为肾所主,因胞系于肾,胎气鼓动,故两尺脉象滑数搏指,异于寸部阳脉的,便是有孕之征。以上经文均指出辨孕脉之要点。
      但孕脉和病脉必须鉴别。闭经,脉多虚细涩或弦涩;积聚脉多弦紧沉结或沉伏,而孕脉必滑。胎孕有数脉,劳损亦有数脉,但劳损脉之数,多兼涩;胎孕脉之数,必兼滑。
     (3)诊死、活胎脉:《脉经》说:“寸口脉洪而涩,洪则为气,涩则为血,气动丹田,其形必温,涩在于下,胎冷若冰。阳气胎活,阴气必终。欲别阴阳,其下必僵。假令阳终,畜然若杯。”这是说,凡妊娠必阳气动于丹田,脉见沉洪,才能温养胎形。如果涩脉见于沉候,是精血不足,胎便受其形响。所以沉按脉象仍是洪强者,才是有阳气的活胎;如果沉候阳气衰绝,则胞中所有的,已是死胎,或是痞块。
      (4)诊临产脉:孕妇将产,其脉象特点,历代医家亦已阐明。如《诸病源候论》说:“孕妇诊其尺脉,急转如切绳转珠者,即也”。又如《医存》说:“妇人两中指顶节之两旁,非正产时则无脉,不可临盆,若此处脉跳,腹连腰痛,一阵紧一阵,二目乱出金花,乃正产时也”。
      凡上所述,只是对妇人经水胎产的脉诊,作了一些举例说明,欲全面了解,必须脉症合参。
    
二、诊小儿脉
      诊小儿脉,与成人有所不同。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分寸关尺。另一方面,小儿临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气乱脉也乱,故难于掌握。因此,诊小儿还须注意辨形色,审苗窍。后世医家有一指总候三部的方法,使小儿脉诊技巧有所提高。
      一指三部诊法:用左手握小儿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用右手大拇指按在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滚转寻三部;七八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九至十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十五岁可以按成人三部诊法进行。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了脉诊之外,应注意形色、声音和诊小儿食指络脉,按胸腹头额等诊法。
     小儿脉象主病:三岁以下的,一息七八至为平脉。五六岁的,六至为平脉,七至以上为数脉,四五至为迟脉。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急,以辨别阴阳寒热表里,邪正盛衰,不详求二十八脉。
      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急可测邪正。
      数为热,迟为寒。沉滑为痰食,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为滞。
      小儿肾气未充,脉气止于中候。不论脉体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见。如重按乃见,便与成人的牢实脉同论。
三、相兼脉与主病
      疾病是很复杂的,脉象往往不只一脉独见。二十八脉中,有些脉本身就由几种脉合成,如弱脉由虚、沉、小三脉合成,牢脉由沉、实、大、弦、长五脉合成。这些脉象均属于二十八脉之内,主病已如上述。所谓相兼脉象是指这些脉象以外的互相兼现来说,徐灵胎称之为合脉,有二合脉、四合脉之分。如浮数与沉迟均为二合脉,浮数而虚为三合脉,浮数滑实为四合脉。这些相兼脉象的主病,往往等于各个脉所主病的总和。如浮为表,数为热,合之即为表热;浮为表,迟为寒,合之即为表寒。又如浮数而无力为表虚热;沉迟而有力为里实寒。余可类推。
现将临床上常见的相兼脉象所主病证举例如下: 
    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寒证,或风痹疼痛。
    浮缓脉,主风邪伤卫,营卫不和,太阳中风的表虚证。浮数脉,主风热袭表的表热证。
     浮滑脉,表证夹痰或主风痰,常见于素体痰盛而又感受外邪者。 
     沉迟脉,主里寒证,常见于脾胃阳虚,阴寒凝滞的病证。
      弦数脉,弦为肝脉,数脉主热,常见于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等病证。
      滑数脉,主痰热,痰火,或内热食积。
     洪数脉,主气分热盛,多见于外感热病。
       沉弦脉,主肝郁气滞,或水饮内停。
       沉涩脉,主血瘀,尤常见于阳虚而寒凝血瘀者。
      弦细脉,主肝肾阴虚,或血虚肝郁,或肝郁脾虚。
      沉缓脉,主脾虚,水湿停留。
      沉细脉,主阴虚或血虚。
      弦滑数,见于肝火夹痰,或风阳上扰,痰火内蕴等证。
四、 脉症顺逆与从舍
      所谓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应、不相应来判断疾病的顺逆。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但也有时候脉与症不一致,也就是脉症不相应,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从判断疾病逆顺来说,脉症相应者为顺,不相应者为逆。例如:有余病证,脉见洪,数、实,是谓脉症相应,为顺,表示邪实正盛,正气足以抗邪;若反见细、微、弱的脉象,则为脉症相反,是逆证,说明邪盛正虚,易致邪陷。再如,暴病脉来浮、r、数、实者为顺,反映正气充盛能抗邪;久病脉来沉、微、细、弱为顺,说明有邪衰正复之机,若新病脉见沉、细、微、弱,说明正气已衰;久病脉见浮、洪、数、实,则表现正衰而邪不退,均属逆证。
       既然有脉与症不相应的情况,其中必有一真一假,或为症真脉假,或为症假脉真,所以临证时必须辨明脉症的真假以决定取舍,或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
      舍脉从症:在症真脉假的情况下,必须舍脉从症。例如,症见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红苔黄厚焦燥,而脉迟细者,则症所反映的是实热内结胃肠,是真;脉所反映的是因热结于里,阻滞血脉流行,故出现迟细脉,是假象,此时当舍脉从症。
      舍症从脉:在症假脉真的情况下,必须舍症从脉。例如:伤寒,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滑数,脉所反映的是真热;症所反映的是由于热邪内伏,格阴于外,出现四肢厥冷,是假寒,此时当舍症从脉。
    《医宗必读·脉法心参》对脉症从舍有举例说明:“脉浮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脉浮大,心下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是也,脉沉为里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微汗之是也。脉促为阳,常用葛根岑连清之矣,若脉促厥冷为虚脱,非炙非温不可,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脉迟为寒,常用干姜、附子温之矣,若阳明脉迟,不恶寒,身体汗出,则用大承气汤,此又非迟为阴寒之脉矣,四者皆 “从证(症)不从脉也。”
      “表证汗之,此其常也。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此从脉之沉也。里证下之,此其常也,日哺发热者,属阳明,脉浮虚者宜发汗,用桂枝汤,此从脉之浮也。结胸症俱,常以大小陷胸下之矣,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是宜从脉而治其表也。身疼痛者,常以桂枝麻黄解之矣,然尺中迟者不可汗,以营卫不足故也,是宜从脉而调其荣矣”。前者为舍脉从症,后者为舍症从脉,可供临床参考。
      脉有从舍,说明脉象只是疾病临床表现的一个方面,因此不能把它作为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只有全面运用四诊、四诊合参,才能从舍得宜,得出正确的诊断。 
附:脉象对举法
      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二种脉象,浮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主表属阳;沉脉脉位深在,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属阴。
       迟脉与数脉:是脉搏慢快相反的二种脉象,迟脉搏动比正常脉慢,即一息不足四至;数脉搏动则比正常脉快,即一息五至以上,迟主寒而数主热,亦主虚。
       虚脉与实脉:是脉的排动力量强弱(气势)相反的二种脉象,虚脉三部举按均无力;实脉举按均有力,分主虚实。
      滑脉与涩脉:是脉的通畅度相反的二种脉象,滑脉往来流利通畅,指下圆滑;涩脉往来艰难滞涩,极不流利,前人形容涩脉,如轻刀刮竹。所谓轻刀刮竹即脉过指下不平滑之意。
      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大小和气势均相反的二种脉象,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边,来势盛而去势衰;细脉脉体细小而呈线状,多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长脉与短脉:是脉气长短相反之二种脉象,长脉超过本部,即指脉气搏动范围超过本部,前人比喻如循长竿;短脉则形状短缩,不及本部,即指脉气搏动范围短小,不及本部。
      紧脉与缓脉:是脉的紧张力相反的二种脉象,紧脉紧张有力,如按转绳;缓脉势缓,一息四至。

编辑:杨文杰   医师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