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汤
《保命集》
组成:芍药一两(15~20g)、当归、黄连各半两(当归9g 黄连5~9g)、木香、甘草炒,
各二钱(各5g)、大黄三钱(9g)、黄芩半两(9g) 、官桂二钱半(2~5g)
用法:上药搌碎,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清(通圊)如血痢,则渐加 大黄。
功用: 调和气血,清热解毒。
主治:湿热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
方歌:芍药汤中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
重在调气兼行血,下痢腹痛自安康。
方解:本方证为湿热蓄积肠中,气滞失调,故见腹痛里急后重。气血瘀滞化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湿热内迫下注,故见小便短赤,肛门灼热。本方治法,是以调和气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方中重用芍药,配当归调和营血,配甘草缓急止痛;黄连、黄芩苦寒燥湿以解肠中热毒。在本方中,大黄配芩、连则清中有泻,导热下行;配木香、槟榔能行气导滞;皆属“通因通用”之法。方中肉桂,配在苦寒药中是为“反佐”,能防止苦寒伤阳,冰伏湿热之邪;配和血药则有加强行血之功。综上配伍,其“行血”与“调气”的配伍方法,是针对气血瘀滞的赤白痢而设置。原书有“《经》曰:泻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可见上列治法,其立意不在止痢,而在治其致痢之本,病本得到治疗,故其“便脓”、“后重”等症状即可相应而解的
本方组成特点: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它和一般清热解毒以治湿热下痢之方,当有区别之处。
本方对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等见有湿热下痢证候者,常可使用。
附方:黄芩汤《伤寒论》黄芩三两(9g) 芍药二两(9g) 甘草二两,炙(3g) 枣十二枚(四枚)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主治:邪热入里。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热痢腹痛,舌红苔黄,脉数。
方论 张秉成:“夫痢之为病,固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总不离邪滞蕴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宜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有赤白之分,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调,行气则后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成方便读》
编辑:杨文杰 医师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