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辩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是通过四诊,掌握辨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称为八纲辨证。
八纲的内容,《内经》早有论及,张仲景更具体地运用于伤寒与杂病的诊疗。《景岳全书》中有《阴阳篇》、《六变辨》等篇,对八纲更有进一步阐发。清代程钟龄又加以提倡,于是八纲便成为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如疾病的类别,可分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深浅,可分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邪盛为实证,正虚为虚证。这样,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它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具体的说,各科辨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八纲辨证,并不意味着把各种证候截然划分为八个区域,它们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虚实又与寒热表里相联系。由于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而是经常会出现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夹杂情况,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让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中,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以从阴转阳,从阳转阴,因此,进行八纲辨证,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正确而全面认识疾病,诊断疾病。
一、表 里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二个纲领。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躯壳和脏腑相对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等。从病势深浅论,外感病,病邪入里一层,病深一层;出表一层,病轻一层,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对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为重要。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
表里辨证,适应于外感病,其意义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理变化的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了解疾病的轻重进退,就能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治疗上的主动权,是采用解表法与攻里等治法的依据。
1、表 证
表证,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景岳全书·传忠录》说:“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
[证候分析]: 六淫邪气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肌表不能得到正常的温煦,故出现恶风寒的症状。邪气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以致头身疼痛。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出现薄白苔。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浮。肺主皮毛,鼻为肺窍,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应于肺,肺失宣肃,出现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甚至喘促等症状。
2、里 证
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供。它与表证相对而言。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而出现的种种病证。
〔临床表现〕:里证病因复杂,病位广泛,症状繁多,详见寒热虚实辨证及脏腑辨证等章节。现仅举例如下:壮热,烦躁神昏,口渴,腹痛,便秘或腹泻呕吐,小便短赤,舌苔黄或白厚腻,脉沉等。
〔证候分析〕:热邪内传入里,或寒邪化热入里,里热炽盛,则见壮热;热邪灼伤津液,则口渴,小便短赤;热扰心神,则烦躁昏谵。若寒邪直中脏腑或寒湿之邪直犯脾胃,寒邪凝滞中焦,则腹痛;寒湿困阻脾胃,脾胃运化失司,则腹泻;胃失和降则呕吐,苔黄或白厚腻,脉沉均为疾病在内之征。
附:半表半里证
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证。其证候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详见六经辨证中的少阳病证)。
3、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病证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或作薄白),脉息浮,此表也,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居表证;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少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4、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人体的肌表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出现表里证错杂和互相转化。如表里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
(1) 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这种情况的出现,除初病见表证又见里证外,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之类。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与寒热、虚实互见,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详见寒热虚实辨证)
(2)表里出入
a、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多因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例如,凡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证候。
b、里邪出表:某些里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多因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而成。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见痧㾦,或出疹点,是病邪由里达表的证候。
表邪入里表示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意义。
编辑:杨文杰 医师 邮箱:137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