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就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性质,辩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
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一、气病辨证 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但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1.1、气虚证 气虚证是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1·2、气陷证 气陷证是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证候。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气而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气陷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特征。人体内脏固定于一定位置,是与正气的旺盛,升举有力分不开的。若正气不足,升举无力,往往导致内脏下垂。本证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故兼见头晕目花,少气倦怠,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若中气亏虚,脾运失健,清阳不升,气陷于下,则久泄久痢。胃腑下垂,常感腹部坠胀,肝肾下垂,腹部亦有重坠感,但与胃下垂的部位有所不同,胃下垂多见脐腹中部,肝下垂多见右侧胁下,肾下垂多见少腹两侧,脱肛多见久泄久痢,是中气下陷之象,但也有因小儿正气未充,或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过度而致者。子宫脱垂为气虚下陷常见之症,若因产后过早过重的劳累而致子宫脱垂并不兼有全身气虚症状者,同样可作气虚下陷的诊断。 1·3、气滞证 气滞证是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引起气滞的因素很多,凡是病邪内阻,七情郁结,以及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均能导致气机郁滞。 临床表现:胀闷,疼痛。 证候分析: 气滞证,以胀闷,疼痛为辨证要点。随着病变部位的不同而有限于局部的胀痛,或疼痛攻窜移动的不同表现,故常称“胀痛”、“窜痛”、“攻痛”为气滞疼痛的特征。人体气机以通顺为贵,一有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无论脏腑经络肌肉关节,皆能反应这一现象。气机郁滞,是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而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因而在辨证时,必须根据辨证求因的原则,首先辨别病因。如食积胃脘,而致胃气郁滞;瘀阻经脉,可使脉道之气阻滞等。其次要联系病位,如胸痛以心肺病变居多,胁痛以肝胆病变常见,四肢关节痛,多见于经络病等。所以对气滞证的诊断,除掌握胀闷疼痛的病理反应特点外,还须辨明病因,确定病位,才有实际意义。 1.4、气逆证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 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证候分析: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壅滞,使肺气不得宣发肃降,上逆而发喘咳。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致呕血。
二、血病辨证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若外邪干扰,脏腑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可出现寒热虚实的病候。兹据临床血病常见证候,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2.1、血虚证 血虚证,是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血虚证的形成,有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慢性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肠寄生虫等。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 血虚证,以体表肌肤粘膜组织呈现淡白以及全身虚弱为特征。人体脏腑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淡白色。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所以头晕眼花。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络失滋致手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经期迁延,甚至闭经。 2·2 、血瘀证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瘀血。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即为血瘀证。引起血瘀的常见因素,有寒凝、气滞、气虚、外伤等。 临床表现: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称为癥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装斑,或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 证候分析:血瘀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喑,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瘀血内停,络脉不通,气机受阻,不通则痛。瘀血为有形之邪,阻碍气机运行,故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按压则气机更窒,故疼痛益甚而拒按;夜间阳气入脏,阴气用事,阴血凝滞更甚,所以疼痛更剧;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肿块,紫色主瘀,肿块在肌肤组织之间者,可见青紫色;肿块在腹腔内部者,可触及坚硬有形的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称为癥积。瘀血阻塞络脉,阻碍气血运行,致血涌络破,不得循经而外溢。其离经之血,排出体外者,则见出血;停聚体内者,凝结为瘀,转而堵塞脉络,成为再次出血的原因,因而瘀血引起的出血,其特点是出出停停,反复不已,血色多见紫暗,且有血块夹杂其中。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则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则口唇爪甲紫暗。由于瘀阳部位不同,症状表现亦不一致,如瘀阻皮下,则皮紫斑;瘀阻肤表络脉,则皮肤表面出现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腹部青筋暴露,瘀阻下肢,常见小腿青筋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则妇女可见经闭。舌体紫暗,脉象细涩,常为瘀血之征
2·3、血热证 血热证,是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因烦劳,嗜酒,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舌红绛,脉弦数? 证候分析:血热证,以出血和热象为主要审证要点。血之运行,有其常道,脏腑火热内迫血分,血热沸腾,致络伤不能循其常道而血溢,由于所伤脏腑不同,故出血部位有异,如肺络伤则多见咳血;胃络伤则多见吐血,膀胱络伤则多见尿血。衄血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不同,皆与所属脏腑之火热炽盛,络脉损伤有关。血热为实证,气血充盈脉絡,故舌质红绛,脉行加速,血流涌盛,故脉象弦数有力。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本条论述的为内伤杂病,外感病血分邪热炽盛,见“卫气营血”辨证。 2.4 血寒证 血寒证,指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常由感受寒邪引起。 临床表现:疼痛多见于手足,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或少腹疼痛,形寒肢冷,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淡暗苔白,脉沉迟涩。[证候分析)血寒证,以手足局部疼痛,肤色紫暗为主要表现。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侵袭血脉,脉道收引,血行不畅,致手足络脉瘀滞,气血不得畅达,而见局部冷痛,肤色光暗。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喜暖怕冷,得温痛减。此证还常见于妇女,在经产期贪凉饮冷,致寒客血脉,宫寒血瘀,而见少腹冷痛;阳气被遏,不能外达肌肤,则形寒肢冷;瘀滞胞宫经血受阻,所以月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寒凝经脉,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营于舌,故舌顾淡暗苔白。沉脉主里,迟脉主寒,涩脉主瘀,脉沉迟涩,为血瘀证的脉象。
三、气血同病辨证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3.1、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卍瘀阻所出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气久郁不解所引起。 临床表现: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舌紫暗或见紫斑,脉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出现的疼痛痞块为审证要点。肝主疏泄,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导致疏泄失职,肝气郁滞而致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肝性失制,则性情急躁易怒。肝郁日久不解,脉络失和,血行不畅,终致瘀血内停,渐成胁下痞块。气滞与血瘵为病,互为因果,始由气滞导致血瘀,终因瘀阻而反碍气机,故疼痛益甚,如针刺刀割,部位不移而拒按。肝主藏血,为妇女经血之源,肝血瘀滞,经血不畅,继发闭经。肝脉绕阴器,抵小腹,肝气郁滞,血行不畅,而致痛经。舌紫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3.2、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而表现的证候。常由病久气虚,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而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3.3、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气血两虚证,以气虚与血虚的证候共见为审证依据。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则见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不得外养肌肉致形体瘦弱。在辨证上除掌握气血两虚的证候外,必须密切联系脏腑,找寻原发病,以揭露病变本质才有实际意义。
3.4、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是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多由久病气虚,或慢性失血,气随血耗,转而气虚不能摄血所致。 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气不摄血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血液能循行脉内而不溢干脉外,全赖气的统摄作用,如气虚统摄无权,血即离经而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出血疾患,热证占多,气不摄血,亦不少见,两者主要鉴别如下表
3·5、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引起气脱的证候。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女崩中,分娩等引起。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 证候分析:气随血脱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诊断依据。气血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大量出血,则气无所附,而随之外脱。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神无所主,则为晕厥。血失气脱。正气大伤,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失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心,脉见浮大而散,证情更为险恶。内出血,亦能突然出现气脱阳亡之证,应予特别注意。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