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辨证~津液篇


 津液病辨证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其生成与输布要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的两个方门。
       1、 津液不足证
      津液不足,又称津亏、津伤。是指由于津波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其湍润滋而出现的证候,属内燥证。津液不足的产生,原因有生成不足与丧失过多两方面;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致津液生化减少,或因过分限制饮食及某些疾病(如噎隔、反胃等),引起长期食减少,使津液化生之源匮乏,均可导致津液生成减少;因热盛伤津耗液、大汗、吐泻、泄利太过等导致津液大量丧失,则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津液不足证,以肌肤口唇舌咽干燥现象及尿少便干为审证依据。机体内而脏腑,外至肌肤,均有赖于津液的濡养。津液亏耗,上不能滋润口咽,则口燥咽干,唇燥而裂;外不能濡养肌肤,则皮肤干燥枯槁,下不能化生小便,濡润大肠,则溲少便干。津液不足血液化生亦减少,津血亏虚致生内热,故舌红少津,脉见细数。
      本证致病因素很多,临床辨证论治,应结合原发病分析,才能具有针对性。
       2 、水液停聚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能响肺、脾、肾输布排泄水液功能者,皆能成为水液停聚的病证。本节着重论述水肿与痰饮。
      (1)水肿: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称为水肿。临床辨证,首先区分阳水与阴水,以明虚实。
       ①阳水: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头面浮肿,一般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常伴见恶风、恶寒,发热,肢节痠重,苔薄白,脉浮紧 或咽喉肿痛,舌红而脉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能少,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舌苔自腻,脉沉。
       [证候分析】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脸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辨证要点,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感受风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水津失布,泛溢肌肤,风与水合而成水肿,故又称风水相搏证。肺位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所以水肿先见眼睑头面,肃降失常,决渎不利,水津不能输布,溢于肌肤,迅即波及全身;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少。本病上焦失宣,中焦失布,下焦失司,三焦俱病,水无去路,泛溢肌肤,所以来势猛疾,很快蔓延全身,肤表发薄光亮。由于风邪引发,故首先出现恶风、恶寒、发热肢节疫重,咽痛等卫表症状。风水相搏,其证属实,苔薄白,脉浮紧,是风水偏寒,舌红,脉浮数,是风水偏热。若水湿浸淫,脾土受困,运化失职,水泛肌肤,而致水肿,亦属阳水范畴,其逐渐遍及全身,来势较缓。脾主四肢肌肉,水湿困脾,湿渍肢体,则沉重困倦,脾气受困,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脾胃相为表里,脾病及胃,湿蕴中焦,不能腐熟水谷,则脘闷纳呆;胃气上逆则泛恶欲吐。白腻苔,沉脉,皆为湿邪内盛的征象。
      ②阴水: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多由病久正虚,劳倦内伤,房室不节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脘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晄白,神倦肢困,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痠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晄白或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 阴水以发病缓,来势徐,水肿先从足部开始,腰以下肿甚者为辨证要点。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升清降浊,均能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泛溢肌肤,而为阴水。水势趋下,故肿从足部开始,尤以腰以下为严重,按之凹陷不起。脾虚不能温运水湿,导致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少。脾病及胃,中焦健运失常,则脘闷腹胀,纳某便溏。脾主肌肉,脾虚水湿内渍,则面色晄白,神疲肢困。阴水正气虚衰,气血不能上荣舌体则舌淡,水湿内盛苔白滑,病本在里,故见沉脉。
      脾虚水肿,久延不愈,伤及肾阳,或肾阳亏虚,开合不利,水液不能排泄,均能成为阴水。肾阳虚的水肿,较脾虚水肿更为严重,故肿势日益加剧。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肾阳虚不能温养腰膝,则痠痛而冷;不能温煦肢体,则四肢厥冷,畏寒神疲。面色晄白,为阳虚水停之象,灰滞为肾虚水泛之征。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肾阳虚衰,水寒之气内盛,气血失温运之力的表现。

      (2)痰饮:痰和饮,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面表现的病证。
      ① 痰证: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
    【临床表现】咳喘咯痰胸闷;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神昏癫狂,喉中痰鸣;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气瘿,痰核乳癖,喉中异物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等。
      [证候分析】​ 痰证临床表现多端,所以古人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在辨证上除掌握不同病变部位反应的特有症状外,一般可结合下列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吐痰或呕吐痰涎,或神昏时喉中痰鸣,或肢体麻木,或见痰核,苔腻,脉滑等。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咯痰;气为痰阻,肺气不利则胸闷不舒。滞于胃,胃失和降则脘痞纳呆;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痰涎随之升越。由于胃气为痰所遏,清阳不得上升,所以头晕目眩。痰迷于心,心神受蒙,可见神志昏糊。癫证,狂证,亦与痰迷心窍有关,但癫证多为痰浊,狂证多为痰火,病变性质有所不同。痰迷心窍,喉中大多也有痰声,这是痰随气逆的缘故。痰停经络,气血运行不利,可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痰结皮下、肌肉,局部气血不畅,凝聚成块,在颈多见瘰疬,气瘿,在肢体多见痰核,在乳房多见乳癖,在咽喉多见梅核气,即喉中有异物梗阻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痰证舌苔多腻,白腻为痰湿,黄腻为痰火,滑脉为有痰之征。
      ②饮证: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间所表现的病证。多由脏腑机能衰退或障碍等原因引起。
       [临床表现】 咳嗽气喘,胸闷,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平卧,甚则心悸,下肢浮肿,或脘痞腹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食欲减退。或胸胁胀闷作痛,咳喘引痛。舌苔白滑,脉弦等。
       [证候分析】 本条饮证,以饮停于肺,胃肠,胸胁的病变为主,其它饮证,可参阅“水肿”和“脏腑辨证”中有关内容。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咳喘胸闷;饮为阴邪,质地稀薄,故痰液清稀色白量多;饮阻气道,肺气逆而不降,故喉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本证往往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导致心阳受伤,水饮凌心而见心中惊悸;脾胃阳虚,可见下肢浮肿,饮停胃肠,气机不畅故脘痞腹胀。水在胃,胃中有振水声,水在肠,肠间有漉漉水鸣声。由于水饮内停,腐熟功能失常,胃气逆而向上,故见泛吐清水,食欲减退,饮停胸胁,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气道受阻,络脉不利,故胸胁胀闷作痛。饮邪内阻于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嗽气喘,并有牵引疼痛感。饮为阴邪,故苔见白滑,弦脉主饮,为水饮病常见的脉象。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