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篇(一)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临床各科的诊断基础,是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包括脏病辨证,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三个部分。其中脏病辨证是脏腑证的主要内容。由于脏腑之间具有表里的关系,在病理上容易相互影响,故历来将腑的部病变归纳在脏病中间,这是较少单独论述腑病的缘因。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居胸中,心包络围护于外,为心主的宫城。其经脉下络小肠,两者相为表里,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开窍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虑伤心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受损,心阴心血亏耗;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瘀滞、气郁等引起。
      心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等。
       1、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该项是论述心脏阳气虚衰,功能减退以及阳气暴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体虚、暴病伤正、禀赋不足或高年脏气亏虚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觥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虚。若兼见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为心阳虚。若突然冷汗林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则是心阳暴脱的危象。
       [证候分析]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机能活动衰弱;心阳虚证,在心气虚证的基础出现虚寒症状;心阳暴脱证,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虚脱亡阳症状,为三证的审证要点。心气虚衰,心中空虚惕惕而动,轻则心悸,重则怔忡。心位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则胸闷气短。劳累耗气,稍事活动则心气益虚,症情即随之加剧。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晄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动则脉虚无力。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损伤心阳,不能温煦肢休,故兼见畏寒肢冷,阳虚则寒盛,寒凝经脉,气机郁滞,心脉痹阻不通,所以心痛暴作,痛势多见剧烈;舌淡胖苔白滑,是阳虚寒盛之征。阳虚阴盛,无力推动血行,脉道失充,则脉象微细。若心阳衰败而暴脱,阳气衰亡不能卫外则冷汗淋漓,不能温煦肢体故四肢厥冷。心阳衰,宗气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故见呼吸微弱不续。阳气外亡,无力推动血行致络脉瘀滞,血液不能外荣肌肤,所以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心神失养、涣散,致神志模糊,甚则昏迷。
        2、心血虚与心阴虚
       心血虚与心阴虚,是指心血不足与心阴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有症。若兼见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为心血虚。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心阴虚
   【证候分析】临床诊断本证、以心的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为心血虚证;心的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为心阴虚证。血属阴,心阴心血不足,皆能使心失所养,心动不安,而见心悸怔忡;心神得不到阴血的濡养,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的共同症状。但血与阴毕竟有所不同,所以两者的其它临床表现也就有别。血虚则不能濡养脑髓,而见眩晕健忘;不能上荣则见面白无华,唇舌色淡,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阴虚则阳亢,虚热内生,故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则外流而为盗汗;虚热上炎则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主阴虚,数主有热,为阴虚内热的脉象。
        3、 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证是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常因七情郁结,气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嗜肥腻厚味以及烟酒等物,久而化热生火所致。
      [临床表现】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绛,或生舌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或见狂躁谵语,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
       [证候分析】心火亢盛证以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为审证要点。由于心位胸中,心火内炽故自觉心胸部烦闷发热。心主神明,火热内扰心神则失眠,甚则狂燥谵语。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脉数有力,这是里热征象。心开窍于舌,舌尖与心有内在联系,心火亢盛,火热循经上炎故舌尖红绛;灼伤脉络则生糜点,腐烂疼痛。心主血脉,心火炽盛血热妄行,见吐血衄血。肌肤疮疡红肿热痛,常为火毒瘀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的病理现象。
       心火亢盛证与心阴不足证都能反映心病的常见症状和热象。但前者属实,后者属虚。
       4、 心脉痹阻 
       心脉痹阻证是指心脏脉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痹阻不通所反映的证候。常由年高体弱或病久正虚以致瘀阻、痰凝、寒滞、气郁而发作。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若痛如针刺,舌见紫喑、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若体胖痰多,身重困倦,闷痛特甚,舌苔白腻,脉沉滑为痰阻心脉;若剧痛暴作,得温痛缓,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为寒凝之象;若疼痛而胀,其发作往往与情志因素有关。舌淡红或黯红苔薄白、脉弦,为心脉气滞之征。
    〔证候分析〕 心脉痹阻证以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背两臂,时发时止为临床特征。本证多因正气先虚,阳气不足,心失温养故见心悸怔忡。由于阳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容易继发瘀血内阻,痰浊停聚,阴寒凝滞,气机阻滞等病理变化以致心脉痹阻,气血不得畅通而发胸痛。手少阴心经之脉直行上肺出腋下循内臂。心脉不通则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因而疼痛反映于经脉循行线路上,这是诊断心脉痹阻的主要依据。本证大多属本虚标实,当疼痛发作时往往由于实邪阻滞心脉的关系,因而在辨证上必须分清瘀、痰、寒、气的不同,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瘀阻心脉的疼痛以刺痛为特点,伴见舌色紫喑,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等瘀血内阻的症状;痰浊停聚心脉的疼痛以闷痛为特点,患者多见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象沉、滑等痰浊内盛的症状;阴寒凝滞心脉的疼痛,以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减为特点,伴见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或沉紧等寒邪内盛的症状;气滞心脉的疼痛以胀痛为特点,周期发作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痛症脉多见弦象,气滞则影响血行,影响较轻则舌淡红,稍重则红。
      本证在临床上单纯由血瘀或寒邪等一种因素引发者固属多见,但致病因素之间可以相互兼夹出现二种或二种以上者,如气滞血瘀,气郁痰凝以及气滞血瘀痰阻,寒凝气滞血瘀等尤以痰瘀交阻更为多见。所以临床辨证必须掌握不同病因的证候特征,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5、 痰迷心窍
      痰迷心窍证,是痰浊蒙闭心窍表现的证候,多因湿浊酿痰,或情志不遂,气郁生痰而引发。
      [临床表现] 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证候分析〕 痰迷心窍证以神志不清,喉有痰声,舌苔白腻为辨证依据,亦须排除热象与虚象。本证常见于癫痫疾病或其它慢性病的危重阶段,亦可见于外感湿浊之邪,困阻中焦,酝酿为痰,上蒙心窍者。
       癫证为精神失常的疾患。多由肝气郁结,气郁生痰,痰浊上蒙心窍所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故多疑善虑,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痰迷心窍,心神受蔽,不能自主,故意识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痫证常因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伏心经,一旦肝风内盛,挟伏痰上蒙心窍,则呈发作状态。肝风易动,发则痰随风升上迷心窍,故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肝主筋,肝风动,目系急,筋膜紧,所以目睛上视,手足抽搐;肝气上逆,喉中痰涌,痰为气激,故发出声响如猪羊叫。
      外感湿浊之邪,湿浊郁遏中焦,清阳不升,浊气上泛,故见面色晦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脘闷作恶;湿邪留恋不化,酝酿成痰,痰随气升则喉中痰鸣;上迷心窍,神识受蒙则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甚则人事不省。舌苔白腻,脉滑是痰浊内盛的依据。
      6 、痰火扰心
      痰火扰心证是指痰火扰乱心神所出现的证候。多因精神刺激,思虑郁怒,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火内盛;或外感热邪,热灼液熬为痰,热痰内扰所引起。
     [临床表现]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黄,喉间痰鸣,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或见语言错乱,哭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般物,力逾常人。
    〔证候分析〕 痰火扰心证,其中外感热病以高热,痰盛,神志不清为审证要点;内伤杂病中,轻者以失眠心烦,重者以神志狂乱为审证要点。
      外感热病,邪热亢盛,燔灼于里,炼液为痰,上扰心窍所致;里热蒸腾,充斥肌肤故见高热;火热上炎,则面红目赤;热盛机能活动亢进,而见呼吸气粗;邪热灼津为痰,故痰液发黄。喉间痰鸣;痰与火结,痰火扰心,心神昏乱,故躁扰发狂,胡言乱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是为痰火内盛之症。
      内伤病中,因痰火扰心而见失眠,常与心烦并见:若痰阻气道则兼见胸闷痰多,清阳被遇故又兼见头晕目眩。若出现神志狂乱,称为狂证。狂证的发生,多与七情有关,如剧烈的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逆乱,心火鸱张,灼液为痰,上扰心窍所致。因痰火扰心,心神被扰,神识昏蒙,所以语无伦次,时哭时笑,不避亲疏;火属阳,阳主动,故病则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7、 小肠实热
      小肠实热证,是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于心热下移小肠所致。
      [临床表现】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证候分析】小肠实热证以心火热炽及小便赤涩灼痛为辨证要点。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有分清泌浊的功能,使水液入于膀胱。心热下移小肠,故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热甚灼伤阴络则可见尿血;心火内炽,热扰心神则心烦;津为热灼则口渴;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之征。
      小肠的常见病证除小肠实热证外,尚有小肠虚寒和小肠气痛,分别见于“脾阳虚”和“寒滞肝脉”的辨证中。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居胸中,经脉下络大肠,与大肠相为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
      肺的病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见气虚和阴虚,实证多见风寒燥热等邪气侵袭或痰湿阻肺所致。大肠病证有湿热内侵,津液不足以及阳气亏虚等。
      肺病的常见症状: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主要表现便秘与泄泻。
      1、 肺气虚
      肺气虚证,是指肺功能活动减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咳喘,或气的生化不足所致。
      [临床表现】 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晄白,神疲体倦。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
     [证候分析] 肺气虚证,一般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机能活动减弱为审证要点。肺气被耗,则宗气不足,呼吸功能减弱,因而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且动则耗气,劳则益甚。肺气不足,输布水液功能相应减弱,则水液停聚肺系,随肺气而上逆,所以出现稀痰液。喉为发音器官,赖肺气以充养,肺气旺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晄白,神疲体倦,是气虚常见症状。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腠理不密,卫表不固,故见自汗,畏风;防御功能降低,易受外邪侵袭而患感冒。舌淡苔白,脉虚为气虚之征。
      2、肺阴虚
      肺阴虚证,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反映的证候。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肺阴虚证,以肺病常见症状和阴虚
内热证共见为诊断依据。肺主清肃,性喜柔润,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肺为热蒸,气机上逆而为咳嗽;津为热灼,炼液成痰,量少质粘。肺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咽干口燥,外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消瘦。虚热内炽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热扰营阴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肺络受灼,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喉失阴津濡润,并为虚火所蒸,以致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3、风寒束肺
     风寒束肺证,是感受风寒,肺气被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微恶寒,轻度发热,无汗,舌苔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风寒束肺证,以咳嗽为主症,兼见风寒表证为特征。感受风寒,肺气被束不得宣发,逆而为咳;寒属阴,故痰液稀薄色白。鼻为肺窍,肺气失宣,鼻窍通气不畅致鼻塞而流清涕。肺主气属卫,邪客肺卫,卫气郁遏则恶寒,正气抗邪则发热,毛窍郁闭则无汗。由于邪未内传,故舌苔未变,脉浮主表,紧主寒,为感受风寒之征。
     本证与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很相近似,但辨证要点各有侧重。本证以咳嗽为主症,兼见风寒表证,且表证一般较轻,有时甚至不太明显;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为主症,咳嗽症状相对较少,即使出现亦很轻微,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4、寒邪客肺
      寒邪客肺证,是由寒邪内客于肺所反映的证候。
      [临床表现】 咳嗽气喘,痰稀色白,形寒肢凉,舌淡苔白,脉迟缓。 
      [证候分析】 寒邪客肺证,以咳喘突然发作,伴见寒象为特征。感受寒邪,内客于肺,阳气被郁,肺气上逆,则为咳嗽气喘。寒为阴邪,所以痰稀色白;阳气被郁而不达,不能温煦肌肤,故形寒肢凉。寒性阴凝,气血运行不利,血不上荣于舌,则舌淡苔白,凝滞脉道故脉象迟缓。
      寒邪客肺证与风寒束肺证皆以咳嗽痰稀色白为主症,所不同者,寒邪客肺证有气喘,形寒肢凉,不发热的症状,且咳嗽较剧,病程较长,而风寒束肺证,除恶寒发热的表证外,咳嗽较缓,病程较短,病情较轻,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寒邪客肺证与饮证中的饮停于肺证也有相似之处,如咳嗽气喘痰稀色白等,但病变性质,发病特点,痰液数量等方面,均有不同,对比如下:
     ①两证痰液皆稀薄色白,但在痰量上比较,寒邪客肺证一般痰量较少;饮停于肺证一般痰量多,且痰液稀薄如水,呈泡沫状。
     ② 在病史上,寒邪客肺证,突然发作呈急性过程,一般无既往发作史;而饮停于肺证,有反复发作史,且每在秋冬发作,春夏缓解,呈慢性过程。
     ③病变性质,寒邪客肺证属实;饮停于肺证为本虚标实
      5、痰湿阻肺
      痰湿阻肺证,是痰湿阻滞肺系所表现的证候。常由脾气亏虚,或久咳伤肺,或感受寒湿等病邪引起。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性粘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 痰湿阻肺证,以咳嗽痰多质粘色白易咯为辨证要点。本证可见于急慢性疾患,而以慢性病为多见。在急性病变中,大多由寒湿外邪侵袭肺脏,使宣降失常,肺不布津,水液停聚而为痰湿。在慢性疾病中,多由脾气亏虚,输布失常,水湿凝聚为痰,上渍于肺,或久咳伤肺,输布水液功能减弱,聚湿酿痰,阻滞肺系所致。由于痰湿阻肺,肺气上逆,故咳嗽多痰,痰液粘腻色白易于咯出。痰湿阻滞气道,肺气不利、则为胸痛,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是为痰湿内阻之征。
       6、风热犯肺
       风热犯肺证,是由风热侵犯肺系,卫气受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犯肺证,以嗽证共为特点,风热袭肺,肺失清肃则嗽。风热为阳邪,灼液为痰故质稠色黄。肺气失宣,鼻窍不利,津液为风热所熏,所以鼻塞不通,涕流黄浊。肺卫受邪,卫气抗邪则发热,卫气郁遏故恶风寒,风热上扰,津液被耗则口干、咽喉不利故咽痛。肺位在上,病则属上焦病变,肺为风热侵袭,所以舌尖发红;苔薄黄为有热之征。浮脉主表,数脉主热,浮数并见,为风热犯肺的常见脉象。
       7、热邪壅肺
       热邪壅肺证,是指热邪内壅肺金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或风寒、风热入里从阳化热,内壅于肺所致。
    【临床表现】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粗,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邪壅肺证,以肺病的常见症状和里热证共见为诊断依据。热邪炽盛,内壅肺脏,肺气上逆而为咳嗽;炼液为痰,则痰稠色黄;清肃之令不行,故气喘息粗,呼吸困难。里热蒸腾,充斥体表则肌肤灼手;内灼阴津,故口渴欲饮;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安。若痰热交阻,壅滞肺系,气道不利,肺气郁闭,可见鼻翼煽动的危象,证情更为险恶;若热伤肺络,络损血溢,可致鼻衄、咯血;若痰热阻滞肺络,导致气滞血壅,络脉气血不得畅通,则出现胸痛,血腐化脓,则咳吐脓血腥臭痰。里热炽盛,津液被耗,肠失濡润则大便干结;化源不足,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主热,脉象滑数为里热或痰热的征象。
       风热犯肺证与热邪壅肺证皆有咳嗽痰租色黄的临床表现,都属外感热病范畴,但病变性质、病情轻重以及预后转归等方面都有不同。前者邪在肺系,伴见风热表证,病情轻,病程短,预后佳;后者热壅肺脏,病在里,伴见一系列里热证,病情重,病程长,及时正确的治疗预后亦佳。
       8、燥邪犯肺
       燥邪犯肺证,是指秋令感受燥邪,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证候分析】 燥邪犯肺证,以肺系症状表现干燥少津为审证要点。燥邪易伤肺津,由于肺津受伤,肺失滋润,清肃失职,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伤津化燥,气道失其濡润,所以唇、舌、咽、鼻都见干燥现象。肺气通于卫,肺为燥邪所袭,故往往兼见身热恶寒的卫表症状。由于表证出现的寒热有轻重不同,所以又有凉燥与温燥之分。凉燥性近于寒,故表证近似风寒;温燥性近于热,故表证近似风热。若燥邪化火,灼伤肺络,可见胸痛咯血。燥邪伤津,津伤阳亢,故舌质多红,邪偏肺卫,苔多白,燥邪袭肺,苔多黄。脉象亦随着病情的变化而不同,一般来说,燥邪犯肺多见数脉,邪偏肺卫多见浮数,津伤较著多见细数。
      9、大肠湿热
      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腹痛,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大肠湿热证,以排便次数增多,或下粘冻,或下黄色稀水与湿热内阻现象共见为审证要点。湿热侵袭大肠,胶结不解,壅阻气机,故腹中疼痛,熏灼肠道,脉络损伤,血腐为脓而见粘冻脓血便;热蒸肠道,机能亢奋,时欲排便,故有腹中急迫感;湿阻大肠,气机壅滞,大便不得畅通,所以肛门发生滞重。湿热侵犯大肠,津为热迫而下注,可见便次增多下黄色稀水便。热炽肠道,则肛门灼热;水液从大便外泄,故小便短少黄赤;口渴亦为热盛伤津之征。若表邪未解,则可见恶寒发热;邪热在里,则但热不寒。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热为病,有湿重、热重之分,湿重于热,脉象多见濡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10、大肠液亏
      大肠液亏证,是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热病后津伤未复,或妇女产后出血过多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见口臭头晕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涩。
    【证候分析】大肠液亏证,以大便干燥难于排出为主症。津液不足,肠失濡润,以致粪便干结,难于排出,常三、五日,甚至十余日一行。临床常见的习惯性便秘,大多属津液不足所致。阴伤于内,口咽失润,故口干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浊气不得下泄而上逆,致口臭头晕。阴伤则阳亢,故舌红少津。津亏脉道失充,故脉来细涩。
       11、肠虚滑泻
       肠虚滑泻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泻、痢久延不愈所致。
    【临床表现】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热喜按,舌淡苔白滑,味沉弱。
     【证候分析】 肠虚滑泻证,以大便失禁为主症。下利伤阳,久泻久痢,阳气虚衰,大肠失固摄之用,因而下利无度,甚则大便失禁或脱肛。大肠阳气虚衰,阳虚则阴盛,寒从内生,凝气滞,所以腹部隐痛,喜热喜按。舌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阴盛之象。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