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并合理应用
-----藿香正气散(水或胶囊)
近来的天太热,天气如同蒸笼,导致中暑或热射病多发。而很多户外做业的劳动者都是常备藿香正气水,但凡有点头昏脑涨、肠胃不适症状时,就先喝上一瓶,来预防中暑。很多人认为藿香正气水就是万能解暑药,其实高温中暑用藿香正气水,是大错特错!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引起的体温代谢障碍,人体易发生脱水、电解质丢失、散热障碍等一系列不良状况,轻则引起头晕、乏力、口渴、头痛、大汗、面色发红、体温升高等,严重者会出现休克、抽搐、昏迷等症状,而最最严重的中暑称为“热射病”,即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死亡。所以,中暑后最重要的一步是尽快降低体温,比如赶紧扇扇风、凉水降温、用湿凉毛巾或冰袋冷敷额头及腋下,然后再补充水和电解质,比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而藿香正气水因其酒精含量高,约40%~50%,显然不能补充水和电解质,同时酒精还会加重人体细胞脱水。也就是说,中暑的人如果喝了藿香正气水,不但不能缓解症状,反而可能加重症状。
而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藿香正气水的对应证候是夏伤湿暑,是“阴暑”,即感寒伤湿,比如空调吹多了、经常进出空调房引起的恶心、头晕等症状,或是在闷热潮湿的环境里时间太久,而导致的肠胃失和。而中暑则属于“阳暑”,多伤津耗液,患者最需要的是降温、补液,此时再服用藿香正气水,会消耗人体津液,发散气血,从而加重病情。
所以户外做业中暑之证应慎用藿香正气水,而轻症应该选用仁丹、十滴水等,重症应中医辨证施治或及时西医降温、补液。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0g); 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0g) ,藿香去土、三两(90g)、甘草炙、二两半(7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钱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姜、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寒伤湿并能祛。
【方解】 本方是治霍乱吐泻之常用方。其证乃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清浊不分,挥霍变乱而成。外感风寒,卫阳被郁,则恶寒发热,头痛;湿浊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湿滞肠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发为霍乱吐泻;舌苔白腻,正为湿郁之象。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和中理气之法。是以方中藿香用量偏重,以其既能辛散风寒,又能芳香化浊,且兼升清降浊,善治霍乱;配以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且和药性。诸药相伍,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清升浊降,气机通畅,诸证自愈。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稍缓,对暑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山岚瘴疟,水土不服者,亦可用本方治之。近代常用以治疗急性胃肠炎证属湿伤脾胃;外感风寒者。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