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辨证
当外邪侵入人体,经气失常,不能发挥卫外作用,病邪会通过经络逐渐传入脏腑;反之如果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循着经络反映于体表。因此,根据病人体表的某一部位所出现的疼痛等症状,便可明确地辨别其为某经、某脏、某腑的病变。例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胁下、少腹、肩背,便是该脏经脉循行之处。正由于经络系统能够有规律地反映出若干证候,因此临床根据这些证候,有助于推断疾病发生于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病变性质及其发展趋势。
经络辨证,主要是根据《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证,及《难经·二十九难》所载奇经八脉的病证而加以概括,由于经络病证常可错杂于脏腑、气血病证之中,可相互参照。
一、十二经脉病
人体十二经脉,内联脏腑,外络肢体,故掌握十二经脉病证的特征,能辨明病之所生和病机虚实之所在。例如咳喘可见于手太阴肺经,也可见于足少阴肾经。这是因为足少阴肾经。在体内循行,其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因此,肾气不足,或肾受邪时也发生咳喘。至于怎样辨别其属肺属肾,则须从两经不同系统的症状来推求。一般肺经咳喘则兼肺胀,胸闷、缺盆中痛等;而肾经咳喘,则往往心悬若饥、善恐等症相伴出现。不难看出,当一症状发现于同一部位,而必须推求它是某脏、某腑或某一经脉的特发病变时,便当从同时出现的若干症状,或者是先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来对照经与经之间的关系,以及经脉与脏腑之间的络属关系,才能知道每一症状,是属于某经的病变,掌握症状所属,可以帮助我们推求出病因病机与病名。正如《灵枢·卫气篇》说:“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1 、手太阴肺经病证
[临床表现] 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等,以及臑、臂前侧廉痛。
[证候分析] 肺者生气之源,乃五脏之华盖。其脉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故病则肺胀、咳喘、胸满;缺盆虽是十二经的通路,而与肺尤为接近,故肺病则痛。手太阴肺经,由中府出腋下,行肘臂间,肺之经气不利,则臑、臂内侧前廉作痛;如寒邪侵犯皮毛经络,卫阳受束,则洒淅寒热,伤风则自汗,肺虚则少气。
2 、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临床表现] 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鼽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证候分析] 手阳明大肠经脉病变,可以出现一系列证候。由由手阳明的支脉,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故病则齿痛,颈肿,喉痹;手阳明之别者合于宗脉,故目黄;大肠与肺相为表里,肺主气而敷布津液,故凡口干、大便秘或泄,属大肠之病变,皆为津液所生的病证。大指次指痛不用,则为本经经脉所及的病变。
3 、足阳明胃经病证
〔临床表现〕 发热以身前较甚,鼻痛、鼽衄,齿痛,口歪,咽痹,颈肿,膝膑肿痛,循乳部、气街、股、伏兔、胫外廉、足面皆痛,足中趾不用。
[证候分析] 阳明之脉行于身前,故气盛发热以身前为甚;其脉起于鼻之交频中,循鼻外,还出挟口环唇,其支者循喉咙,从缺盆下乳内廉,挟脐腹入气街中,由股下足以入中趾,胃火循经上炎则鼻痛、鼽衄、咽痹、齿痛、颈肿;风中经脉则口歪;经气不利则本经经脉所及发生病变,如膝膑肿痛,乳痛、气街、股、伏兔、胫外廉、足面皆痛,足趾不用等。
4 、足太阴脾经病证
[临床表现] 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泻、癥瘕、泄泻、水闭、黄疸、不能卧,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等。
[证候分析]脾的经脉连于舌本,故病则舌强;脾病气机失运故呕;脾脉入腹,属脾络胃,故为痛为胀;阴盛而上走于阳明,故气滞而为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者,为脾气得以输转而气得通,故矢气后腹胀、善噫等得以衰减。脾主湿土,脾湿内困,故身体皆重。太阴的脉,上膈注心中,故为烦心、心下急痛;脾寒则为溏泻;脾滞则为癥瘕;脾病不能制水,则为泄为水闭、为黄疸、为不能卧;脾脉起于足姆趾上行膝股内廉,故股膝内肿厥,及大指不用诸病。
5、 手少阴心经病证
[临床表现]嗌干,心痛,渴而欲饮,以及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证候分析]本经的支者从心系上夹于咽部,故心热则为嗌干心痛;心火炎上则心液耗,故渴而欲饮。手少阴之脉系于目系,心热故目亦黄;其脉又出腋下,故胁痛;循臑臂内侧入掌内后廉,故病为掌中热痛。
6、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临床表现]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证候分析] 本经之脉循咽下膈,其支者循颈上颊,故为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也是由于手太阳之脉循腰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的缘故。其它如耳聋……肘、臂外后廉痛,也是因其经脉所及而引起的病变。
7 、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临床表现] 寒热、鼻塞,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足小趾不用。
[证候分析]“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故膀胱与表气相通,外邪侵袭,则寒热鼻塞。本经之脉上额交巅入络脑,故邪气上冲则为头痛;脉起目内眦,还出别下项,故目似脱,项如拔,本经夹背抵腰中,过髀枢,循髀外下合腘中,贯踹内,故病脊痛腰似折等。
8、 足少阴肾经病证
[临床表现]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有血,喝喝而喘,心如悬若饥状,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证候分析] 肾虽属阴,元阳所居,水中有火,为脾胃之母,阴动则阳衰,阳衰则脾困,故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者,指面色发黑如漆而削瘦如柴。因肾主水,水色黑,阴邪色见于面,故如漆;肾藏精,精衰则枯,故如柴。阴精亏损,虚火妄腾,故咳唾有血。肾虚,气不归元则喝喝而喘。肾在志为恐,肾气怯,故惕惕如人将捕之。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故病则口热,舌干咽肿及烦心心痛等症从生。且足少阴之脉,自足小趾斜趋足心,上腨出腘,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故病可见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及足下热而痛;嗜卧者,为多阴少阳,精神匮乏的表现。
9 、手厥阴心包络经病证
[临床表现]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肋支满,心中儋悟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烦心,心痛等。
[证候分析]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循胸出肋,入于掌中,故见手心热及心中儋儋大动。心之华在面,目者心之使,故病则面赤目黄。心在声为笑,故病可见喜笑不休。
10、 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临床表现]耳聋、心胁痛,嗌肿喉痹,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证候分析]三焦之脉上项系耳后,故病则耳聋;且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故为汗出。三焦是主气所生病者,气机抑郁,则心胁不舒而痛,其他诸病,都是由于经脉循行之所处,经气不利所引起。
11、 足少阳胆经病证
[临床表现] 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头痛颔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为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足小趾、次趾不用。
[证候分析] 足少阳胆病则胆液外溢而口苦,胆郁不舒,故善太息。足少阳之别,贯心循胁里,故心胁痛不能转侧;足少阳之别散于面,胆木为病,燥金胜之,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少阳居三阳之中而为枢,属半表半里,阳胜则汗出,风胜则振寒而为疟。其它诸证。则皆为其经脉所及经气不利而成。
12 、足厥阴肝经病证
[临床表现]腰痛不可以俛仰,甚则嗌干,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妇人少腹肿。
[证候分析]足厥阴的支脉与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髎、下髎之间,故病则为腰痛不可以俛仰。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上出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故病则嗌干。足厥阴之脉上行者夹胃贯膈,下行者过阴器抵小腹,故病则胸满呕逆飧泄,孤疝、遗溺、闭癃。
经络辨证,一方面须与经络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综合理解,另一方面在学习针灸学时,还要结合俞穴等理论再作深入探讨,才能全面掌握。
二、 奇经八脉病证
奇经八脉,除其本经循行与体内外器官相连属外,并通过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发生间连系,尤其是冲、任、督、带四脉与人体的生理、病理,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 、督脉病证
[临床表现] 实则脊强反拆,虚则头重。大人癫疾,小儿风痫。
[证候分析]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入脑、上巅,循额,故实则脊强反折,成则头重。风气循风府而上入脑。督脉为风气所干,亦可出现大人癫疾和小儿风痫之证。
2 、任脉病证证
[临床表现] 男子为疝气,女子带下瘕聚。
[证候分析]任脉固主身前之阴,阴凝寒滞,气结于下,男子则内结为疝气,女子则郁滞为瘕聚。
3、 冲脉病证
〔临床表现〕 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咳、唾,气逆而里急。
[证候分析]由于冲脉之气失调,与足阳明之气相并而上逆,不能下降,所以出现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咳,唾,以及腹满胀急疼痛,胸满气逆等症。
4、 带脉病证
[临床表现] 腹部胀满,绕脐腰脊痛,冲心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女子则赤白带下。
[证候分析] 人身冲任二脉,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则太冲所以能够上养心肺,须赖带脉以主持之,而人身之气的所以能够上下流行,亦赖带脉关锁,且带脉之气整齐坚固,有以牢持于上下之间,而一身之强力,亦赖带以引出。中气不运,必病腹部胀满;阴阳两虚,中气弱而不能镇定,必病腰溶溶如坐水中;心脾上郁,肝肾虚,邪热留连而为滞淫,为病赤白带下;阳不能胜,不能固守于天枢,阴气得以乘袭,必病左右绕脐腰脊痛等症。
5、阳维阴维病证
〔临床表现〕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怏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证候分析]人身阳脉统于督,阴脉统于任,而诸阳诸阴之散见而会者,又必有经脉以维系而主持之,所以又有阳维以维系诸阳经,有阴维以维系诸阴经。二维之所以能取到维系阴阳的作用者,必从阴阳根柢之处以发其气,气极盛然后才可达到维系阴阳的目的。阳维起于诸阳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卫为气,气居表,故病则苦寒热而为表证。阴维起于诸阴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营为血,血属心,故病则苦心痛而为里证。若阳维与阴维不能相互维系,阳气耗散而无生气,则怏然失志;阴液消亡而萎软无力,则溶溶不能自收持。
6 、阳蹻阴蹻病证
[临床表现] 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则狂走,目不昧;阴急则阴厥。
[证候分析]阳蹻与阴蹻均起足跟,前者循行于下肢外侧,后者循行于下肢内侧,有保持肢体动作蹻捷的作用。如某侧发生病变,则经脉挛缩拘急,相对地另一侧的经脉则表现为弛缓。所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急者,阳气偏盛,阳盛则目不昧而狂走;阴急者,阴寒偏盛,寒盛则下肢厥冷。
上述奇经八脉病证,与十二经脉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冲、任、督、带所见病证,与肝、脾肾诸经尤为密切。其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说明冲任为病,与月经、胎妊相关。由于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们均与生殖有关。因此,临床常用“调理冲任”以治月经病;用“温养任督”以治生殖机能衰退等。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