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
组成:蜀椒二合,炒去汗(3g)、干姜四两(4.5g)、人参二两(6g)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30g),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如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现代用法:三味水煎二次,取汁,兑入饴糖 3g,分二次温服)。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 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方歌:     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 
       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方解: 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生,阴寒之气上逆,则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甚则可上冲皮起如有形,上下攻冲而剧痛,手不可触近。若内有寒饮僻积,则肠中漉漉有声。此时急当温中补虚,祛寒降逆,方可痛止呕平。所以本方用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下气散结之蜀椒为君药。干姜温中散寒,助蜀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为臣药。人参、胶饴,甘温补中而益脾胃,并为佐使。如此配合,虽已对病,但邪甚势急,服药须及时,故方后注明,初服后“如一炊顷”,或“如饮粥二升”,便当“更服”,使药力相继,一鼓成功。然而病虽去,胃气未必便复,所以“当一日食糜粥”,将养胃气,亦为《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之意。同时,还考虑到阳气素虚,易感风寒,所以“温覆之”,免外寒入里而复发。其用心如此周密,不仅遣药组方非常审慎细致,即“分温再服”间相隔时间的多少,以及服后应如何将护,也无不交代清楚。      本方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故名大建中汤。小建中汤则以辛甘为主,佐以大量芍药,又有酸甘合化为阴之义,故宜于中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此大、小建中二方同中之异。方论 :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建其中脏,以大去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医方集解》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