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运用于外感温热病的一种辨证方法。它是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从而丰富了外感病辨证学的内容。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由于卫气敷布于人体的肤表,有卫外的作用,病邪侵入,必先犯及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势必向里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若其人正气虚弱,津液亏乏,病邪乘虚内陷,则入营分,营分有热,进而其势又必累及血分。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基于上面所述,卫气营血辨证,既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表示着温热病病变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各异的四个阶段。《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又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所以,温热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就其病变部位来说,卫分证主表,病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是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热已深入肝肾,重在动血、耗血。
1 、卫分证候
卫分证候,是温热病邪侵犯肤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期。因肺合皮毛,主人身之表,且“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故卫分证候常伴有肺经病变的见症。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咽喉肿痛等症。
[证候分析] 温热病邪,犯于肤表,卫为邪郁,故发热,微恶风寒。温为阳邪,所以常多发热重而恶寒轻。温热在表,故舌质边尖红而脉来浮数。阳邪必伤阳络,清空被扰,是以头痛;邪郁肤表,卫受其侵,肺失宣降之常,是以咳嗽;热伤津液,所以初起即见口干微渴;咽喉为肺之门户,温热上灼,所以咽喉红肿疼痛。
2 、气分证候
气分证候,是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由于邪入气分犯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因此,所反映的证候也就有很多类型,常见的如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 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尿赤等症。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侬,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治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证候分析] 温热病邪,入于气分,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发热而不恶寒、尿赤、舌红、苔黄、脉数,邪不在表,故不恶寒反恶热;热甚伤津故口渴,热扰心神故心烦。热壅于肺,肺失清肃,气机不利,故咳喘、胸痛;肺热炼液成痰,所以痰多黄稠。热扰胸膈,郁而不达故烦闷懊侬,坐卧不宁。热在肺胃,热在于肺,肺热郁蒸,则自汗、喘急;热在于胃,胃中津液被热所灼,则烦闷、渴甚而脉数、苔黄燥。肺胃之热下迫大肠,肠热炽甚,热结旁流,则胸痞、烦渴而下利、谵语。
3、 营分证候
营分证候,是温热病热邪内陷的深重阶段。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故营分证候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营分介于气分和血分之间,若病邪由营转气,表示病情好转;而由营入血则表示病情加重。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证候分析] 邪热入营,灼及营阴,营阴受损,真阴被劫,故身热灼手,入夜尤甚,口干反不甚渴,脉来细数。营分有热,热势蒸腾故舌质红绛。若热窜血络,故斑疹隐隐。营气通心,心神被扰,故心烦不寐,神昏谵语。在这里与阳明腑实的热盛神昏谵语相鉴别:阳明腑实的昏谵,多伴有大便秘结,腹部鞭痛,舌有苔垢等,据此鉴别是不难的。
4、 血分证候
血分证候,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心主血而肝藏血,故邪热入于血分,势必影响心肝二脏;而邪热久羁,以致耗伤真阴、病又多及于肾,所以血分证以心、肝、肾病变为主,临床表现除具有营分证候且较为重笃外,更以耗血、动血、阴伤、动风为甚特征。
(1)、血分实热:血分实热证,多由营分证病邪不解传入血分,亦有由气分邪热直入血分而成者。其病变多偏重于心、肝两经。
[临床表现] 在营分证的基础上,更见烦热躁扰,昏狂、谵妄,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吐衄,便血、尿血、舌质深绛或紫,脉细数或兼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窜视,牙关紧闭,脉弦数等。
[证候分析] 邪热入于血分,较诸热闭营分更为深重。血热扰心,故躁扰发狂;血分热极,迫血妄行,故现出血诸症;由于热炽甚极,故昏谵而斑疹紫黑。血中热炽,故舌质深绛或紫。实热伤阴耗血,故脉见细数,肝藏血主风,血热灼及肝经,肝风内动,故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窜视,牙关紧闭,脉弦数等。
(2)、血分虚热:血分虚热证,多由血分实热证演变而来,然亦有从营分证候转变、迁延而成者。其病变多偏重于肾、肝两经。当与“三焦辨证”中的“下焦病证”相互参证
[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暮热朝凉,五心烦热,热退无汗,口于咽燥,神倦,耳聋耳鸣,肢体干瘦,舌上少津,脉象虚、细。或见手足蠕动,驰疭等。
[证候分析]邪热久羁血分,劫灼肝肾之阴,阴虚阳热内扰,故低热,或暮热朝凉、五心烦热;阴精耗竭,不能上承清窍,故口干咽燥,舌上少津,耳聋失聪;阴精亏损,神失所养,故神倦;阴精与血液俱亏,肢体失于滋润濡养,故干瘦;精血不足,故脉虚、细;若血虚不能养筋,虚风旋动,故手足蠕动,驰疭等。
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温热病卫气营血传变的一般规律,其发展过程,是由卫分开始,渐次内传入气,然后入营、入血。由于温热病邪和机体反映的特殊性,在某病例中可出现特殊的传变规律。在发病初期不一定出现卫分证候,而即出现气分、营分或血分的证候;或虽出现卫分证候但为时短暂,病变立即转入气分、营分或血分,有时病变从卫分进入气分、营分、血分的过程中,可能卫分的证候未完全消除,而气分的证候即已出现,或气分的证候仍然存在,而营分、血分的证候同时出现。所以,温病整个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有时不能截然划分,而是互相错杂并见。例如邪已入营,而气分之热尚炽,虽已见神昏谵语,舌绛而口渴,但舌苔仍见黄白色,这是气分之邪未全入营分的表现。尤其是热邪进入血分后,仍然多数兼有营分症状。更有热势弥漫,不但气分、营分有热,且血分亦受燔灼,出现痉挛、抽搐等症的。
外感温邪,由外向内,亦有不按上述规律传变的。如开始是卫分证候,没有经过口渴、烦躁等这一气分过程,而直接出现神昏、谵语、舌绛等营分证候,这叫卫热陷入营分,是病邪不按通常规律发展,病情变化较快较重的表现。
如果是温病内热,自里达表,那就不由卫分开始,起病即见气分证候,也有起病即见营血证候的。若外感引动内热,二者齐作,便有里热、兼见无汗、恶寒等卫分证候。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