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阳救急汤
《伤寒六书》
组成:熟附子(9g)、 干姜(5g)、 肉桂(3g) 、人参(6g) 、白术炒(9g)、 茯苓(9g)、 陈皮(6g) 、甘草炙(5g) 、五味子(3g) 、半夏制(9g)(原书无药量)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三厘(0.1g)调服。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功用: 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方歌: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
方解:本方主治纯是一派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危象,故用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而成。方中熟附子虽不如生附子回阳之力峻,但除干姜外,更有肉桂为辅,其温壮元阳,祛寒破阴之功益显。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饮。人参与五味子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麝香之用尤妙,借其斩关夺门,通十二经血脉之力,与五味子之酸收相配,发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厥回脉复而吐泻亦止,指甲口唇之青紫能消,而无虚阳散越之弊。但本方终是辛热峻剂,不宜过量,故“手足温和即止”。原书还注明,“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加盐炒吴萸”,是取其温胃暖肝,下气止呕之功;“无脉加猪胆汁”,是阴盛阳微而真阳不足又进一步,故用为反佐,以防阳脱之变;“泄泻不止加升麻、黄芪”,是虚阳不能固阴,故用益气升阳之品,防阴气下脱;“呕吐不止加姜汁”,是加强温胃止呕,使不妨饮药之法。陶氏制方,考虑周密,颇具巧思,是从实践中来。但病证之变无常,若能熟知方意,用时自能应对裕如,如俞根初又将本方去茯苓,加麦冬,治上证而有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即是一例。
附方: 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黑附块三钱(9g)、 紫瑶桂五分(0.15g) 、别直参二钱 (6g)、原麦冬三钱,辰砂染(9g)、 川姜二钱(cg)、 姜半夏一钱(3g)、湖广术钱半(5g)、北五味三分(1g)、炒广皮八分(3g)、清炙草八分(3g) 、真麝香三匣(0.1g)冲 功用:回阳生脉。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甚则利不止,肢厥无脉,干呕心烦。
方论 何秀山;“少阴病下利脉微,甚则利不止,肢厥无脉,干呕心烦者,经方用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然不及此方面面顾到。故俞氏每用之以奏功。揣其方义,虽仍以四逆汤加桂温补回阳为君,而以千金生脉散为臣者,以参能益气生脉,麦冬能续胃络脉绝,五味子能引阳归根也。佐以白术、二陈,健脾和胃,上止干呕。下止泻利。妙在更使以些许麝香,斩关直入,助参、附、姜、桂以速奏殊功,浅学者每畏其散气而不敢用,岂知麝香同冰片及诸香药用,固属散气,同参、术、附、桂、麦、味等温补收敛药用,但显其助气之功,而无散气之弊矣。此为回阳固脱,益气生脉之第一良方也。”《重订通俗伤寒论》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