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
组成:葛根半斤(15g)、甘草炙,二两(6g)、黄芩三两(9g)、黄连三两(9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
功用:解表清热
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脘烦热,口干作喝,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方歌: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
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方解:本方主治伤寒表证未解,误下以致邪陷阳明引起的热利,因此泻下之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口渴,胸脘烦热,苔黄脉数等症;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方中重用葛根为君药,既能解表清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柯琴谓其“气轻质重”,“先煎葛根而后纳诸药”,则“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为臣,其性寒能清胃肠之热,味苦燥胃肠之湿,如此则表解里和,身热下利诸症可愈。甘草甘缓和中,并协调诸药为使,共成解表清里之剂。 本方虽属表里同治之剂,但以清里热为主,正如尤怡所谓:“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于表者十之三”。由于葛根能清热止利,汪昂称之“为治泻主药”,故本方对泄泻、痢疾,于里热引起者,皆可应用。临床运用,以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若有腹痛者,加木香、白芍以行气和血止痛 如下利而不发热,脉沉迟或微弱,病属虚寒者,本方不宜使用。方论 柯琴:“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来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属于热,与脉微弱而协热利者不同。表热虽未解,而大热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药所能和,亦非厚朴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之法迥殊矣。”《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尤怡:“……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双解之法。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必以芩、连之苦寒也。”《伤寒贯珠集》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