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组成: 黄芪病甚,劳倦热甚者一钱(15~20g) 甘草炙(6g)各五分 人参去芦,三分(10g) 当归酒焙干或晒干,二分(10g)橘皮不去白,三分(6g) 升麻三分(3g)柴胡三分(3g) 白术三分(10g)

用法:上药碾碎,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觥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2)、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诸证。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痨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方解:本方证是因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由气虚而致摄纳不力所形成。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则四肢、肌肉承受水谷精微无由,故见肢软体倦,神疲少力。脾胃虚则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故见发热自汗,脉洪而按之虚软,舌淡苔薄白,其非外伤发热可知。脾胃虚则中气亦虚,摄纳不力,升举无能,故有脱肛、久泻、子宫下垂等症。本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草健脾益气为臣,共以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清阳,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配伍大意,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一是升提下陷阳气,以求浊降清升,于是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可以自愈。中气不虚,则升举有力,凡下脱、下垂诸证可以自复其位。
       关于用本方治疗气虚发热的理论根据,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综上李氏创立“温能除大热”的理论,对区别外感与内伤发热的辨证、病机、治则、治法以及使用宜忌等都有阐发,对深入理解本方意义和指导临床运用均有裨益。
附方:(1)、举元煎《景岳全书》人参三至五钱(10~20g) 黄芪炙,三至五钱(10~20g) 炙甘草一至二钱(8~6g)升麻五至七分(4g)白术一至二钱(3~6g)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温服。如兼阳气虚寒者,桂、附、干姜随宜佐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二个,或文蛤七、八分。功用:益气升提。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有不利于归、熟补血等剂,而但宜补气者,以此主之。
       本方系从补中益气汤之结构简化而来,用治气虚下陷,出现血崩血脱,亡阳垂危之重证。重用人参以益元气而固脱止血。
(2)、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生箭芪六钱(18g) 知母三钱(9g)柴胡一钱五分(5g) 桔梗一钱五分(5g) 升麻一钱(3g) 水煎三次,一天服完。功用;益气升陷。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促急短,呼吸困难,脉沉迟微弱,或参伍不调。
      本方系取补中益气汤之升提法组成。让属胸中大气陷而不并。肺主一身之气,位在胸中,肺气下陷,故气短而喘;肺朝百脉,肺气虚则百脉朝会不力,故脉现沉、迟、弱。方中以黄芪为主,大补肺气;桔梗载药上行;升、柴举陷升提,再加用知母苦寒,制黄芪之温性。
      举元煎、升陷汤俱有益气升陷之功。区别在于:举元煎是参、芪、术并用,重在益气补脾配升麻以升举下陷元气,用治因气虚所致的血崩、血脱之亡阳重证;升陷汤是重用黄芪补胸中大气,用升、柴升举下陷之气,以治气短息促,脉沉迟微弱,或参伍不调之证。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