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
《济生方》
组成:白术一两(30g)茯神去木,一两(30g) 黄芪去芦,一两(30g) 龙眼肉一两(30g) 酸枣仁炒,去壳一两(30g)人参半两(15g) 木香不见火,半两(15g)甘草炙,二钱(8g) 当归一钱(3g)远志蜜炙,一钱(3g)(当归、远志两味,是从《校注妇人良方》补入)
用法:上碾碎,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6g、红枣3~5枚,水煎服。或按上述调整剂量比例放大,作蜜丸,每丸约重15g,空腹时,每次服一丸,开水送下,日服三次)。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1)心脾两虚。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自汗虚热,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2)脾不统血。症见便血,以及妇女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或带下。
方歌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方解:本方主治心脾两虚证。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气亏虚,因而体倦、食少、虚热;心血暗耗,心失所养,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级,均属气血不足之象。治当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方中以参、芪、术、草、姜、枣甘温补脾益气;当归甘辛温养肝而生心血;茯神、枣仁、龙眼肉甘平养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而定志宁心;木香理气醒脾,以防益气补血药滋腻滞气,有碍脾胃运化功能。故本方为养心与益脾并进之方,亦即益气与养血相融之剂。
脾司统血摄血,若脾气虚,统摄无权,则便血;在妇女则血海不固,而崩中漏下,或经期超前,量多色淡;脾虚而不运湿,则湿浊下注而为白带。本方能益脾气,扶脾阳,养肝血,故有上述病机所见之便血、崩漏、带下诸证可治。
现代将本方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只要证属心脾两虚,随证加减,均有显效。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至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此方有所发挥,它载明了原方所治诸证,又增补了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在原方中又增加了当归、远志两味。从此直沿用至今。清代汪团庵《医方集解》更扩充其适应范围,先后将它用于惊悸、盗汗、食少、妇人经带、肠风崩漏等症。这些都是后世医家通过临证实践而将它逐步完善起来的。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同具补气之功,其不同点表现在:一是配伍不同,本方是补气补脾与养心安神、交通心肾并用,意在健脾养心、复其统血、生血之职;补中益气汤是补气补脾与摄下陷阳气并用,意在补气升提,复其升清降浊之功。二是主治不同,本方主治心脾两虚脾不统血的心悸怔忡、食少体倦和便血下血等: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的发热、体倦、少气言以及气虚下陷的下脱、下垂等。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