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八钱(24g)、山茱萸四钱(12g)、 干山药四钱(12g)、泽泻三钱(9g)、茯苓去皮,三钱(9g) 、丹皮三钱(9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圆(现代用法:炼蜜和丸,每丸约重15g,成年人每服一丸,日三次,空腹时服,开水送下,或水煎服)。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腰膝痠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以及小儿囟开不合之症,或虚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细数。
方歌: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茯苓共丹皮,
三补三泻有奇功,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加知柏,养肝明目配杞菊;
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方解: 本方系将《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所组成。原著用治小儿肝肾阴虚不足之证。
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又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故腰膝痠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等:,皆为肾阴虚,髓海不足所致。小儿囟开不合,是亦肾虚则生骨迟缓而成。肾为阴阳(水火)并存之脏,肾阴虚则阳易亢,亦即所谓“水亏火旺”之类。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消渴,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症,俱属阴虚阳亢,或水亏火旺所导致。故本方立法,以肾、肝、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阴为主。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是为君药。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亦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本方配伍的另一特点是“补中有泻”,即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萸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而渗脾湿。此即所谓“三泻”,或称“三开”。如此配伍,虽是补泻并用,但是配“泻”是为防止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实际还是以补为主。再从本方“补”与“泻”的用药量来看,“三补”的用药量大于“三泻”的用量,这也说明本方滋补是为主的一个方面。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等病,但必须具有肝肾阴虚的证候。
附方:(1)、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又名知柏八味丸,系将六味地黄丸加知母二两(60g)、黄柏二两(60g),配为蜜丸,或作汤剂煎服。丸剂、汤剂服法与六味地黄丸同。功用滋阴降火。主治:阴虚火旺而致的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疫痛,遗精等证。
(2)、都气丸《医宗金鉴》系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二钱(6g),作蜜丸。亦可作汤剂煎服。功用:滋肾纳气。主治:肾阴虚气喘,呃逆之证。
(3)、麦味地黄丸《医级》原名八仙长寿丸,本方在六味地黄丸内加麦冬三钱(9g)、五味子二钱(6g),亦即都气丸加麦冬,制为蜜丸,亦可作汤剂煎服。服法与六味地黄丸同。功用敛肺纳肾。主治:肺肾阴虚。咳嗽喘逆,潮热盗汗。
(4)、杞菊地黄丸《医级》本方系将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各 9g,制为蜜丸。亦可汤剂,水煎服。功用:滋肾养肝。主治:肝肾阴虚而致的两眼昏花,视物不明,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
知柏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都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加味组成,均有补肾的作用。六味地黄丸为滋补肾阴的主方,适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腰痠梦遗等,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增强了滋肾阴、清相火作用;加五味子名都气丸,兼有纳气平喘之功;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兼有敛肺止咳作用;加枸杞、菊花名杞菊地黄丸,兼有养阴平肝,滋水明目作用。
杨文杰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