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用治法


中医内科常用治法

     1、解表法
      解表法是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又称汗法。适用范围:
     (1)、解表  通过发散,可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证。因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所以汗法又有辛温、辛凉之别。
     (2)、透疹  通过发散,可以透发疹毒,故麻疹初期,疹未透发或透发不畅,均可以汗法,使疹毒随汗出而透发于外,透疹之汗法,宜辛凉,忌辛温。
      (3)、祛湿 通过发散,可祛风除湿,故外感风寒而兼有湿邪者,以及风湿痹证,均可酌用汗法。
      (4)、消肿  通过发散,可祛水外出而消肿,更能宣肺利水以消肿,故汗法还可用于水肿实证而兼有表证者。
       注意事项:
       (1)、凡剧烈吐下之后,以及淋家、疮家、亡血家等,原则上都在禁汗之例。             (2)、发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汗出过多,伤阴耗阳。
       (3)、发汗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严寒,汗之宜重;西北严寒地区,用量可以稍重,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应稍轻;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可峻。
       (4)、表证兼有其它病证,汗法又当配用其它治法,兼气滞者,当理气解表;兼痰饮者,当化饮解表;兼气虚者,当益气解表;兼阳虚者,当助阳解表;兼血虚者,当养血解表;兼阴虚者,当滋阴解表。
      2 、清热法
      清热法是通过寒凉泄热的药物和措施,以消除热证的一种治法,又称清法。适用范围:
     (1)、清气分热 适用于邪入气分,里热渐盛,出现发热,不恶寒而恶热,汗出,口渴,烦躁,苔黄,脉洪大或数。
     (2)、清营凉血 适用于邪热入于营分,神昏谵语,或热入血分,见舌红绛,脉数,及吐血、衄血、发斑等症。
     (3)、清热解毒 适用于热毒诸证,如温疫、温毒及火毒内痈等。 
     (4)、清脏腑热 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或某一脏腑的功能偏亢而发生各种不同的脏腑里热证候。
      注意事项:
      (1)、注意寒热真假,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和命门火衰的虚阳上越证,均不可用清法。
      (2)、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禁用;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者禁用;因气虚血虚而引的虚热慎用。
       (3)、由于热必伤阴,进而耗气,因此尚须注意清法和滋阴、益气等法配合应用,一般苦寒清热药多性燥,易伤阴液,不宜久用。
       (4)、如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辛温之姜汁,或凉药热服,是反治之法。
      3、攻下法
      攻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证的治法,又称下法。
      适用范围:下法主要用于里实证。因证候不同,可分别为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等法。
      (1)、寒下 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有下燥屎、泻实热的作用。
      (2)、温下 适用于脏腑间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有温里逐寒泻实的作用。
      (3)、润下  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虚的便秘等。    
      (4)、逐水 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以及水肿、鼓胀等病证。
      注意事项:
       (1)、凡邪在表或邪在半表半里一般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者不可下;高年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阳气衰微而大便艰难者,不宜用峻下法。妇女妊娠或行经期间,皆应慎用下法。
      (2)、下法以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正气受伤。并告诉病人,如大便已通,或痰、瘀、水邪已去,则停服下剂。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之戒。
      4、和解法
      和解法是和解少阳、扶正达邪、协调内脏功能的一种治法,又称和法。
      适用范围:
      (1)、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证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薄脉弦等。
      (2)、调和肝脾 适用于肝脾失调,情志抑郁,胸闷不舒,胁痛,腹痛、腹泻等病证。
      (3)、调理胃肠 适用于胃肠功能失调,寒热夹杂,升降失司而出现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腹痛或肠鸣泄泻等证。
注意事项:
     (1)、凡病邪在表未入少阳、邪已入里之实证以及虚寒证,原则上均不可用和法。
     (2)、邪入少阳,病在半表半里,但有偏表与偏里、偏寒和偏热之不同,临证宜适当增损,变通用之。
      5、温里法
      温里法是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法,其主要作用在于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
      适用范围:
      (1)、温中祛寒  适用于寒邪直中脏腑,或阳虚内寒而出现身寒肢凉,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2)、温经散寒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行不畅而见四肢冷痛、肤色紫暗、面青舌有瘀斑,脉细涩等。
       (3)、回阳救逆  适用于疾病发展到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而见四肢逆冷、恶寒卧,下利清谷,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
      注意事项:
      (1)、凡热伏于里,热深厥深,形成真热假寒者;内热火炽而见吐血、溺血、便血者;素体阴虚,舌质红,咽喉干燥者;挟热下利,神昏气衰,形瘦面黑,状如槁木,阴液虚脱者,原则上均不可用温法。
      (2)、寒证较重,温之应峻,寒证较轻,温之宜缓,由于温热药性皆燥烈,若温之太过,寒证虽解,但因耗血伤津,反致燥热,故非急救回阳,宜少用峻剂重剂。
      (3)、寒而不虚,当专用温剂;若寒而且虚,则宜甘温。
       6、补益法
      补益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的治法,又称补法。        适用范围:
      (1)、补气  适用于气虚的病证,如倦怠乏力,呼吸短促,动则气喘,面色晄白,食欲不振,便溏、脉弱或虚大等。
      (2)、补血  适用于血虚的病证,如头眩目花,耳鸣耳聋,心悸失眠,面色无华,脉细数或细涩等。
      (3)、补阴 适用于阴虚的病证,如口干,咽燥,虚烦不眠,便秘,甚则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4)、补阳  适用于阳虚的病证,如畏寒肢冷,冷汗虚喘,腰膝酸软,泄泻水肿,舌胖而淡,脉沉而迟等。
     注意事项:
     (1)、凡实证而表现虚证假象者禁补。
     (2)、补气与补血,虽各有重点,但亦不能截然划分,因气为血帅,补血可佐以补气。如因大出血而致血虚者,更须补气以固脱。
     (3)、补阴与补阳,两者亦不可截然分开,当宗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旨。
      (4)、根据五脏的亏损不同,应分别确定治疗原则,而在五脏之中,重点在于脾、肾两脏。
      (5)、阳虚多寒者:补以甘温,清润之品非其所宜;阴虚多热者,补以甘凉,辛燥之类不可妄用。
      7、消导(或消散)法
      即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实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又称消法。
      适用范围:
      (1)、消食滞 适用于伤食积滞而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腹胀或泄泻等病证
     (2)、消结石 适用于胆结石及泌尿系统结石的一类病证。
     (3)、消瘿瘤 用化痰软坚散结的方药治疗瘿瘤肿块等病证。
     (4)、消水肿 用利小便的方法消散水肿一类的病证。
     注意事项:
     (1)、消法虽不及下法之猛烈,但亦属攻邪之法,故须分清虚实,以免误治。             (2)、脾虚积食不消者,应健脾与消食并用。
     (3)、脾虚之水肿,乃土衰不能制水而起,非补土难以利水。
     (4)、肾虚之水肿,乃真阳大亏所致,非温补肾阳,无以消肿。
      8、理气法
      理气法是调理气机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气机失调的病证。
     适用范围:
     (1)、行气法  主要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气滞病证。
     (2)、降气法 主要适用于肺胃失降引起的气逆病证。
    注意事项:
     (1)、使用理气法应辨清虚实,如应补气而误用行气,则其气更虚;当行气而误用补气,则其滞愈增。
     (2)、理气药物,多为香燥苦温之品,如遇气郁而兼阴液亏损者,应当慎用。
      9、理血法
      通过调理血分治疗瘀血内阻和各种出血的一种法则。
      适用范围:
      (1)、活血(祛瘀)法  适用于血行不畅或瘀血内阻所致的一类病证。
      (2)、止血法  适用于各种出血病证,如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等。        注意事项:
      (1)、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活血祛瘀法可配伍理气法同用,以加强活血祛瘀的作用。
       (2)、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活血化瘀法还可配伍温经散寒法同用,以加强其温散行血的力量。
      (3)、活血化瘀法,对孕妇不宜应用。
      (4)、出血的病证,有血热妄行和气不摄血之分,前者宜凉血止血,后者宜益气摄血。
      (5)、止血时,尚须防止瘀血留阻,除突然大量出血以止血为当务之急外,一般在运用止血法的同时,可适当配伍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同用,使血止而不留瘀。
       10、固涩法
      固涩法是通过收敛固涩,以消除滑脱之病证的一种治法,又称涩法。
      适用范围:
      (1)、固表敛汗法 适用于表虚不固的多汗证,无论自汗、盗汗,皆可固表敛汗。
      (2)、涩肠止泻法 适用于脾阳虚弱或脾肾阳衰,以致久泻(或久痢)不止、大便滑脱不禁的病证。
     (3)、涩精止遗法 适用于肾气虚弱、精关不固的遗精、滑精和肾气虚弱,膀胱失约的尿频、遗尿等病证。
      注意事项:
     (1)、本法为正气内虚,滑泄不禁的病证而设,凡热病汗出,痢疾初起,伤食泄泻,火动遗精等,均不宜应用。
      (2)、本法非治本之法,故还应审证求因,治病之本,如阳虚自汗,应收敛与补气并用;虚盗汗,应收敛与滋阴同施。
       11:开窍法
      开窍法是开闭通窍以苏醒神志为主的一种治法。
      适用范围:
       (1)、凉开法  通治热闭诸证,热闭多指热入心包而言,其临床表现除神昏之外,同时伴有身热、面赤、烦躁、口干、舌红,脉数等证。
      (2)、温开法  是温通气机,开窍、辟秽、化痰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中风阴闭、痰厥、气厥等所致的突然昏倒,牙关紧闭、神昏、苔白、脉迟等证。
       注意事项:
      (1)、开窍法多适用于邪实神昏的闭证,但临证还应结合病情,适当选用清热、通便、凉肝、熄风、化痰、辟秽等法。
      (2)、开窍剂的剂型都是丸、散成药,以便急救时立即应用,亦有已制成注射液(如“脑醒静”),发挥作用更快,开窍剂都含有芳香挥发药物,应吞服、鼻饲或注射,不宜加热煎服。
       12、镇痉法
       镇痉法是通过平肝熄风、祛风通络以解除四肢抽搐、眩晕、震颤、口眼㖞斜等病证的一种治法,又称熄风法。
      适用范围:
      (1)、清热熄风 主要适用于热盛动风而见高热神昏、四肢抽搐等病证。
      (2)、镇肝熄风 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见头晕目眩,甚则卒然昏倒,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病证。
      (3)、养血熄风  主要适用于邪热伤阴,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虚阳不能潜藏,而见手指蠕动、筋脉拘挛的病证。
      (4)、祛风解痉 主要适用于风痰阻络,筋脉痉挛而见抽搐、口眼㖞斜等病证。        注意事项:
      (1)、风有内外之分,外风宜散,祛风解痉属治外风之法;内风宜熄,清热熄风、镇肝熄风、养血熄风均属治内风之法。但外风可以引动内风,内风又可兼挟外风,临证时又当兼顾治疗。
     (2)、祛风药性多温燥,对津液不足、阴虚或阳亢有热者慎用。
      上述十二法,在临床上有单独运用的,也有随病情的变化而互相配合使用的。因为单纯用某一治法,多是对病情发展的某一阶段,或针对其某些突出证候所采取的措施,往往不能完全适应病情的千变万化,所以通常多是数法配合使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清热开窍并用、开窍镇痉并用、温里固涩并用等。

温故而知新!
     1、 正治反治
      因为疾病的病理变化不同,在临床上表现的证候甚为复杂,所以在治疗上也就有正治反治的区别。
      正治法,或称逆治法,是最常用的治法。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均为正治法。如风寒外束用辛温发表,温热犯肺用辛凉宣透等法。
       反治法,或称从治法,系在特殊情况下所采取的治法。这就是要透过病人在证候中所表现出来寒热虚实的假象,而抓住其本质问题。如寒因寒用(以寒治寒),热因热用(以热解热),塞因塞用(以补开塞),通因通用(以下剂治泻利),均为反治法。再如热深厥深用白虎汤(寒因寒用),外热内寒用四逆汤(热因热用),脾虚寒腹满用理中汤(塞因塞用),下利谵语用承气汤(通因通用)等,亦均属反治法。
     
       2 、标本缓急
      标本,是指疾病的主次本末和病情轻重缓急的情况。一般认为,标是疾病表现于临床的现象和所出现的证候;本是疾病发生的病机,即疾病的本质,或者相对地指先病的脏腑及其、病理表现。
       在病情变化过程中,一般是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原则,进行治疗。
      急则治其标,是指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如脾虚所致的鼓胀,则脾虚为本,鼓胀为标,但当鼓胀加重,腹大如釜,二便不利,呼吸困难时,就应攻水利尿,俟水去病缓,然后再健脾固本。
      缓则治其本,是一般病情变化比较平稳,或慢性疾病的治疗原则。如阴虚燥咳,则燥咳为标,阴虚为本,在热势不甚,无咳血、咯血等危急症状时,当滋阴润燥以止咳,阴虚之本得治,则燥咳之标自除。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就是说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必须标本同治,以及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的原则。如见咳喘、胸满、腰痛、小便不利、一身尽肿等证,其病本为肾虚水泛,病标为风寒束肺,乃标本均急之候,所以就必须用发汗、利小便的治法,表里双解。如标证较急,见恶寒、咳喘、胸满,而二便通利,则应先宣肺散寒以治其标;如只见水肿腰痛、二便不利,无风寒外束而咳嗽轻微,则当以补肾通利水道为主,以治其本之急。
   
      3、 扶正祛邪
      扶正即是补法,用于虚证;祛邪即是泻法,用于实证。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扶正祛邪就是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向痊愈转化。
     用于扶正的补法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用于祛邪的泻法有发表、攻下,渗湿、利水、消导、化瘀等。扶正与祛邪,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扶正,使正气加强,有助于抗御病邪;而祛邪,排除了病邪的侵犯,则有利于保存正气和正气的恢复。
      在一般情况下,扶正适用于正虚邪不盛的病证;而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虚不明显的病证,扶正祛邪同时并举,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具体应用时,也应分清是以正虚为主,还是邪实为主。以正虚较急重者,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以邪实较急重者,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若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正气过于虚弱不耐攻伐,倘兼以祛邪反而更伤其正,则应先扶正后祛邪;若邪实而正不甚虚,或虽邪实正虚,倘兼以扶正反会更加助邪,则应先祛邪后扶正。总之,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4、脏腑补泻
      由于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理如此,病理也如此。因此往往一脏有病就会影响到他脏,而他脏的情况有了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原发病的脏腑,临床上就应用脏腑之间的生克表里关系,作为治疗上补泻的原则。这些原则可概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壮水制阳,益火消阴;泻表安里、开里通表和清里润表三个方面。
     (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这是根据脏腑生克关系运用于临床的治疗原则。所谓虚则补其母,就是当某脏虚弱时,除了直接对该脏进行补法治疗外,也可间接补益它的母脏,如脾与肺是母子相生的关系,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若肺气不足,就可影响其母脏。虚劳病人久咳肺虚,会出现脾胃不振、食减便溏等证,治疗时就可按照虚则补其母方法进行治疗,俟脾胃健全,食欲增进,不仅便溏自止,而且因肺得谷气的滋养,久咳等症也能减轻或痊愈。这就是常用的
“培土生金”法。
      实则泻其子,就是某脏之病由于子实而引起时,可泻子之实以治母病,如肝火偏盛,影响肾的封藏功能,而致遗精梦泄,在治疗上就应清泄肝火之实,使肝火得平,则肾的封藏功能也就恢复,遗精梦泄可随之而愈。
     (2)、壮水制阳和益火消阴
     这是从脏腑病机上着手的一种根本治法。
      壮水制阳,适用于肾之真阴不足的证候,以峻补肾之真阴来消除因肾阴不足不能制阳所引起的一系列阳亢之证。如头晕目眩,舌燥喉痛,虚火牙痛等证,可用六味地黄丸滋肾水以制虚阳。滋水涵木以抑肝阳上亢的治法,也是由此而推衍的。
      益火消阴,适用于肾之真阳不足的证候,以峻补肾之真阳来消除因肾阳不足、无力温熙所引起的一系列阴凝之证。如腰痛脚软,身半以下不温,少腹拘急,小便频多,或小便不利、水肿等,可用《金匮》肾气丸益肾中之阳以消阴翳。
     (3)、泻表安里、开里通表和清里润表
      这是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运用于治疗上的方法。适用于脏与腑之间表里俱病的情况。如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当阳明实热,大便燥结而到肺气壅阻时,只从肺治很难见效,就可采用凉膈散泻表(大肠)而安里(肺)。又如因肺气壅不宣,致大便结燥者,只从大肠施治,亦难见效,在治疗上就可采用栝楼桂枝汤加减以开里(肺)通表(大肠)。再如肺阴虚而生燥,津液被耗所致大便秘结,在治疗上就可采用二冬汤加减以清里(肺)润表(大肠)。
      5、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应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1)、因时制宜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的时令特点,以考虑用药的原则,称“因时制宜”。如春夏季节,阳气升发,人体理疏松开泄,即使患外感风寒,亦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敛藏于内,此时若病非大热,应慎用寒凉之品,以防苦寒伤阳。
     (2)、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因地制宜”。如我国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寒冷少雨,故其病多燥寒,治宜辛润;东南地区,地势低而温热多雨,故其病多湿热,治宜清化。说明地区不同,患病亦异,治法应当有别。即使患有相同病证,治疗用药,亦应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如辛温发表药治外感风寒证,在西北严寒地区,药量可以稍重;而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应稍轻。
      (3)、因人制宜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因人制宜”。如性别不同,妇女患者有月经、怀孕、产后等情况,治疗用药必须加以考虑。年龄不同,生理机能及病变特点亦不同,老年人气血衰少,生机减退,患病多虚证或正虚邪实,虚证宜补,而邪实须攻者亦应慎重,以免损伤正气。在体质方面,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不同,个体素质有强弱的不同,还有偏寒偏热以及素有宿疾的不同,所以虽患同一疾病,但治疗用药亦应有所区别,阳热之体慎用温补,阴寒之体慎用寒凉等。

杨文杰 医师(整理)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