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就是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其组成“六合”。
1.1 、生理功能 由于十二经别的循行部位有些是十二经脉循行所不及之处,因而生理、病理及治疗等方而都有它一定的重要作用。主要的有: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十二经别进入体腔后,表里两经相并而行,经过相为表里的脏腑,并在浅出体表时,阴经经别合入阳经经别,共同注入体表的阳经。这样,就加强了相为表里两个经脉的内在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由于十二经别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别出,进入体内后又都是向心性的循行,这对于扩大经络的联系和由外而内的传递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
(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十二经脉循行于头面部的主要是六条阳经,十二经别则不仅六条阳经的经别循行于头部,而且六条阴经的经别亦上达于头部。足三阴经的别,在合入阳经经别之后上达头部;手三阴经经别,均经喉咙而合于头面部。这就为“十二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窃”《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治疗范围。由于十二经别的分布弥补了十二经脉所不到之处,因而相应地扩大了经络穴位的主治范围。例如,足太阳经脉并不到达肛门,但该经的经别“别入于肛”,所以足太阳经的承山、承筋等穴,可取以治肛门病。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足三阴、足三阳的经别上行经过腹、胸,除加强了腹腔内脏腑的表里联系之外,又都与胸腔内的心脏相联系。因此,十二经别对于分析腹腔内脏腑与心的生理、病理联系,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十二经别对“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2循行路线
(1)、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一合)
足太阳经别从足太阳经脉的腘窝部分出,其中一条支脉在骶骨下五寸处别行进入肛门,上行归属膀胱,散布联络肾脏,沿脊柱两旁的肌肉到心脏后散布于心脏内;直行的一条支脉,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继续上行,浅出项部,脉气仍注入足太阳本经。
足少阴经别 从足少阴经脉的腘窝部分出,与足太阳的经别相合并行,上至肾,在十四椎(第二腰椎)处分出,归属带脉;直行的一条继续上行,系舌根,再浅出项部,脉气注入足太阳经的经别。
(2)、足少阴与足厥阴经别(二合)
足少阳经别 从足少阳经脉在大腿外侧循行部位分出,绕过大腿前侧,进入毛际,同足厥阴的经别会合,上行进入季胁之间,沿胸腔里,归属于心,散布而上达肝脏,通过心脏,挟食道上行,浅出下颌、口旁,散布在面部,系目系,当目外眦部,脉气仍注入足少阳经。
足厥阴经别 从足厥阴经脉的足背上处分出,上行至毛际,与足少阳的经别会合并行。
(3)、足阳明与是太阴经别(三合)
足阳明经别 从足阳明经脉的大腿前处分出,进入腹腔里面,归属于胃,散布到脾脏,向上通过心脏,沿食道浅出口腔,上达鼻根及目眶下,回过来联系目系,脉气仍注入足阳明本经。
足太阴经别 从足太阴经脉的股内侧分出后到大腿前面,同足阳明的经别相合并行,向上结于咽,贯通舌中。
(4)、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四合)
手太阳经别 从手太阳经脉的肩关节部分出,向下入于腋窝,行向心脏,联系小肠。
手少阴经别 从手少阴经脉的腋窝两筋之间分出后,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到喉咙,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经相合。
(5)、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五合)
手少阳经别 从手少阳经脉的头顶部分出,向下进入锁骨上突,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手厥阴经别 从手厥阴经脉的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分别归属于上、中、下三焦,向上沿着喉咙,浅出于耳后,于乳突下同手少阳经会合。
(6)、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六合)
手阳明经别 从手阳明经脉的肩髃穴处分出,进入项后柱骨,向下者走向大肠,归属于肺; 向上者,沿喉咙,浅出于锁骨上窝,脉气仍属于手阳明本经。
手太阴经别 从手太阴经脉的渊腋处分出,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胸腔,走向肺脏,散布于大肠,向上浅出锁骨上窝,沿喉咙,合于手阳明的经别。
2、别络
别络,也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上在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之大络。另外,如再加上胃之大络,也可称为十六别络。
别络是络脉中比较主要的部分,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即《灵枢·脉度》所谓“络之别者为孙”。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即《灵枢·经脉》所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2·1生理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它主要通过阴经别络走向阳经和阳经别络走向阴经的途径,沟通和加强了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肢体的联系。在别络中,虽也有进入胸腹腔和内脏相联络,但无固定的络属关系。
(2)、别络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任脉的别络散布在腹部,督脉的别络散布在背部,脾之大络散布在胸胁部,因此,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从别络分出的孙络、浮络,从大到小,遍布全身,呈网状扩散,同周身组织的接触面甚广,这样,就能使循行于经脉中的气血,通过别络、孙络,由线状流注扩展为面状弥散,以充分发挥对整个机体的营养作用。
2.2 、分布部位
十五别络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之侧部。其具体的分布部位如下:
(1)、手太阴之别络 从列缺穴处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在腕后半寸处走向手阳明经;其支脉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布于色际部。
(2)、手少阴之别络 从通里穴处分出,在腕后一寸处走向手太阳经;其支脉在腕后一寸半处别而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系舌本,连属目系。
(3)、手厥阴之别络 从内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二寸处浅出于两筋之间,沿本经上行,维系心包,络心系。
(4)、手太阳络 从支正处分出,在腕后五寸处向内注入手少阴经;其脉上行经肘部,网络肩髃部。
(5)、手明别络 从偏历穴处分出,在腕后三寸处向手太阴经;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上行至下颌角,遍布于牙齿,其支脉进入耳中,与宗脉会合。
(6)、手少阳之别络 从外关穴处分,在腕后二寸处,绕行于臂膊外侧,进入胸中,厥阴经会合。
(7)、太阳之别络 从飞阳穴处分出,在外踝上七寸处,走向足少阴经。
(8)、足少阳之别络 从光明穴处分出,在外踝上五寸处,走向足厥阴经,向下联络足背。
(9)、足阳明之别络 从丰隆穴处分出,在外踝上八寸处,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与各经的脉气相合,向下联络咽喉部。
(10)、足太阴之别络 从公孙穴处分出,在第一趾跖关节后一寸处,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联络肠胃。
(11)、足少阴之别络 从大锺穴处分出,在内后绕过足,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贯腰脊。
(12)、足厥阴之别络 从蠡沟穴处分出,在内踝上五寸处,走向足少阳经;其支脉经过骨,上行到睾丸部,结聚在阴茎处。
(13)、任脉之别络 从鸠尾(尾翳)穴处分出,自胸骨剑突下行,散布于腹部。
(14)、督脉之别络 从长强穴处分出,挟脊柱两旁上行到项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从肩胛部开始,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络 从大包穴处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
3、经筋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其功能活动有赖于经络气血的濡养,并受十二经脉的调节,所以也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
3·1 生理功能 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正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3·2 、分布部位 经筋的分布,一般都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经筋的分布,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尽相同。手足三阳的经筋分布于肢体的外侧;手足三阴的经筋分布于肢体的内侧,有的还进入胸廓和腹腔。其具体分布如下:
(1)、足太阳经筋 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内侧,与胸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向上挟脊到达项部;分支入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行至头顶,从额部下,结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网”(一作“目上纲”,即上脸),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耳后乳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斜上结于鼻旁。
(2)、足少阳经筋 起于第四趾,向上结于外踝,上行沿胫外侧缘,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后边结于骶部。直行者,经季胁,上走腋前缘,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行于太阳经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结于鼻旁;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
(3)、足阳明经筋 起于第二、三、四趾,结于足背;斜向外上盖于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大转子部),向上沿胁,连属脊椎。直行者,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用腓骨部,并合足少阳的经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上颈部,挟口旁,会合于鼻旁,下方结于鼻部,上方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为“目上网”(上脸),阳明为“目下网”(下脸)。其分支从面颊结于耳前。
(4)、足太阴经筋 起于大足趾内侧端,向上结于内踝;直行者,络于膝内辅骨(胫骨内踝
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上向腹部,结于脐,沿腹内,结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着于脊椎。
(5)、足少阴经筋 起于足小趾的下边,同足太阴经筋并斜行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脊里,挟膂,向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
(6)、足厥阴经筋 起于足大趾上边,向上结于内踝之前,沿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之下,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联络各经筋。
(7)、手太阳经筋 起于手小指上边,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内侧缘,结于内锐骨(肱骨内上踝)的后面,进入并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走腋后侧缘,向上绕肩胛,沿颈旁出走足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分支进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结于下颌,上方连属目外眦。还有一条支筋从颌部分出,上下颌角部,沿耳前,连属目外眦,上额,结于额角。
(8)、手少阳经筋 起于手无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结于肘部,上绕上臂外侧缘上肩,走向颈部,合于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处进入,联系舌根;另一支从下颌角上行,沿耳前,连属目外眦,上经额部,结于额角。
(9)、手阳明经筋 起于食指末端,结于腕背,向上沿前臂结于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髃;其分支,绕肩胛,挟脊旁;直行者,从肩髃部上颈;分支上面颊,结于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阳经筋的前方,上额角,络头部,下向对侧下颌。
(10)、手太阴经筋 起于手大拇指上,沿指上行,结于鱼际后,行于寸口动脉外侧,上沿前臂,结于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髃前方,上面结于缺盆,下面结于胸里,分散通过膈部,会合于膈下,到达季胁。
(11)、手厥阴经筋 起于手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内侧,上经上臂内侧,结于腋下,向下散布于胁肋的前后;其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
(12)、手少阴经筋 起于手小指内侧,结于腕后锐骨(豆骨),向上结于肘内侧,再向上进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行于乳里,结于胸中,沿膈向下,系于脐部。
4、皮部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与之相应,全身的皮肤也就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正如《素问·皮部论》所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因此,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有助于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在皮肤一定部位施行敷贴、温灸、热熨等疗法,以治内脏的病变等等,这是皮部理论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