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发病原理


                     发病原理
     疾病与健康是相对而言的。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平衡协调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出现了各种临床症状,便发生了疾病。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总其大要,不外关系到人体本身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一、 邪正与发病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所谓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中医发病学很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内脏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疾病无从发生,《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卫外不固,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方能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才能发生疾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所以说,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2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用。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如高温、高压电流、化学毒剂、枪弹伤、冻伤、毒蛇咬伤等,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又如疫疠之邪,《素问·遗篇·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说明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对人体有较大的危害,所以《内经》又提出要“避其毒气”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播散。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正邪斗争,是指正气与病邪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疾病的发展及转归。
    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邪气侵袭人体时,正气即起来抗邪,若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邪难于侵入,或侵入后即被正气及时消除,不产生病理反映,即不发病。如自然界中经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的人都会发病,此即是正能胜邪的结果。
     邪胜正负则发病 在正邪斗争过程中,若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邪胜正负,从而使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机逆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发病以后,由于正气强弱的差异、病邪性质的不同和感邪的轻重,以及所在部位的浅深从而产生不同的病证。如:疾病与正气强弱的关系:正气强,邪正斗争剧烈,多表现为实证;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多表现为虚证,或虚实错杂证。
     疾病与感邪性质的关系:一般来说,感受阳邪,易导致阳偏盛而伤阴,出现实热证;感受阴邪,易导致阴偏盛而伤阳的寒实证或寒湿证。
      疾病与感邪轻重的关系: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疾病的轻重,除体质因素外,决定于感邪的轻重,一般来说,邪轻则病轻,邪重则病重。
      疾病与病邪所中部位的关系:病邪侵犯人体,有在筋骨经脉者,有在脏腑者,病位不同病证各异。《灵枢·刺节真邪》说:“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灵枢·五邪》又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说明病邪所中部位不同,疾病的证候表现亦不一样。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外环境,主要指生活、工作环境,包括气候变化、地理特点、环境卫生等等。内环境,主要是指人体本身的正气。正气强弱则与体质和精神状态有关。
     1、外环境与发病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们在长期与自然作斗争中逐渐适应了自然。但是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或工作、生活环境受污染,周围环境卫生差,可使人致病。
     气候因素:如六淫和疫疠致病,均与气候因素有关。春天气候多风,常发生风温病证;夏天,特别是暑天,气候炎热,则常发生热病和中暑;秋天天气敛肃,气候干燥,则常发生燥病;冬天气候严寒,则易于外感寒邪为病。同样,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也与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气候反常,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则更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多流行于冬春季节;痢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则多流行于夏秋季节等,因为那时的气候条件更适合于这些疾病的致病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地域因素: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常有不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如东南地区滨海傍水,地势低洼,温热多雨,人们吃鱼而嗜咸,病多痈疡;西北高原地区,气候燥寒,经常处在风寒冰冽之中,吃的是肉食酥酪和牛羊乳汁,体质肥壮,卫外固密,则外邪不易侵犯而多发内伤病(参见《素问·异法方宣论》)。此外有些地区因缺乏某些物质,而有地方病之发生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多见于远离海岸的地区,最常见的原因是缺碘。
     生活、工作环境:如工业废气、废物多含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毒物,若因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有害物质,则可以使人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粉尘过多,也能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还有,当前农药的广泛使用,亦可使有些食物污染,从而不利于人体的健康。此外,有的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结核等。有的疾通过消化道传染,如痢疾、肝炎等。而蚊、蝇则是疾病传播的媒介,所以周围环境卫生差,蚊蝇孳生,空气、水源或食物等受到污染,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外环境还存在着其它某些致病因素,如外伤、虫兽伤,精神刺激等。而劳累过度,久视久坐、久立、久行也能使人致病,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内环境与发病 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或相对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故对于外邪也有不同的易感性。《灵枢·五变》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一般来说,体质和精神状态决定着正气的强弱。
(1)、体质与正气的关系 体质壮实,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精、气、血、津液充足,其正气充足;体质虚弱,则脏腑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不足,其正气也减弱。
体质与先天禀赋、饮食调养,身体锻炼有关。《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由于先天禀赋不同,可以形成个体差异。一般来说,禀赋充实的,体质多壮实;禀赋不足的,体质多较虚弱。但还要结合后天饮食营养和体育锻炼。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营养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饮食不足缺少必要的营养,影响气血的化生,则可致体质虚弱。但暴饮暴食,又可损伤脾胃。饮食偏嗜,又会使体内某些物质过多,某些物质不足,从而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体质增强。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使气血畅通,体质增强。而过度安逸,则可使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从而使体质虚弱。
(2)、精神状态与正气的关系 精神状态受情志因素的直接影响。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机畅通,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协调,正气旺盛;若情志不畅,精神抑郁,则可使气机逆乱,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正气减弱。因此,平时要注意精神调摄,保持思想上安定清静,不贪欲妄想,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调摄精神,可以增强正气,从而减少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正气是发病的内在根据。体质和精神状态影响着正气的强弱。体质壮实,情志舒畅,则正气充足,抗病力强,邪气难于入侵,即使受邪,病邪易被祛除,也难于发展。若体质虚弱,情志不畅,则正气减弱,抗病力衰退,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