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是指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失调的内在机理。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的失调。因此,脏腑失调的病机,在病机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 脏腑失调的病机学说,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以及按照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脏腑疾病传变的“顺”或“逆”。张仲景以此理论为依据,具体应用于防治脏腑疾病的传变,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牌”的论点,为脏腑失调的病机理论奠定了基础。 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前者在藏象学说中已有所论及;后者,则是本节论述的主要内容。 1、 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 五脏的阴阳、气血,是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脏的阴阳和气血之间的关系是: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脏腑组织及精神惰志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但是,从阴阳、气血和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来说,则阳和气,阴和血又不能完全等同。一般说来脏腑的阴阳,代表着各脏生理活动的功能状态,是兴奋还是抑制,是上升或发散还是下降或闭藏。脏腑的气血,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不仅具有推动和温煦各脏生理活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重要的固摄作用。 各脏之阴阳,皆以肾阴肾阳为根本,因此,各脏的阴阳失调,久必及肾;各脏之气血,又均化生于水谷精微,因此,各脏的气血虚亏,又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说各脏的阴阳失调和气血之失调,并不完全相同,尚存在一定的差异。 还须指出,由于各脏的生理功能各有其特点,故在发生阴阳或气血失调的病变时,各脏亦不尽相同,而各有所侧重。兹将各脏阴阳、气血失调的主要病机,闹述如下。 1.1 、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心在脏腑中是一个重要的内脏,有“君主之官”之称。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这是心阴、心阳和心气、心血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心的任何病变,均可见心脉的运行异常和精神情志改变等病理表现,这些病理表现的出现,均是心之阴或阳、气或血的失调所致,因此,心的阴阳、气血失调,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由于阴和阳、气和血对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等生理功能的作用不同,因而心的阴阳气血失调等不同病机,即可出现不同的病理表现。 (1)、心阳、心气的失调 心阳、心气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脏的阳气偏盛和心脏的阳气偏衰两方面。分述如下: 心的阳气偏盛 心脏的阳气偏盛,即是心火。由于邪热、痰火内郁而致者,多为实;由于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而致心的阳气相对亢盛者,则多为虚;由于情志所伤,五志化火而致者,亦多属实。但心的虚火和实火之间,常可转化,实火可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虚火亦挟杂痰热、邪热。虚火和实火的成因虽然有所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各异,但对于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还是比较近似的。 心脏的阳气亢盛(绝对的或相对的)对其生理功能的主要影响是: 躁扰心神:阳气主动、主升。心阳亢盛,则神明被扰而躁动不安,从而使情志过于兴奋,而难以抑制,可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言语过多,甚则狂言昏乱等病理表现。 血热而脉流薄疾:阳盛则热,气有余便是火。阳气亢盛则血热而脉流薄疾,这是阳盛扰乱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主要病机。可见心悸、脉数,舌质红绛起刺等症;甚则可以导致血热妄行,而见各种出血等病理表现。 心火上炎与下移:火性炎上,心开窍于舌,心火循经上炎,可出现口舌糜烂,舌尖碎痛,口鼻干燥等病理表现。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下移,即是沿经脉而下移至小肠,可见小便黄赤、灼热疼痛等病理表现。 心的阳气偏衰 心脏的阳气偏衰,即是心脏的气虚和阳虚,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续损耗,逐步发展而成。常见者如宗气不足,贯心脉而行气血的功能减退;肾阳虚衰,水气凌心; 脾虚气弱,痰浊内生,郁阻心脉,以及血瘀气滞等,均能累及于心,而致心脏的阳气偏衰。心脏的阳气虚损,还可在某些急性病的危重阶段出现,多因邪气炽盛,正不敌邪,阳气暴脱所致。 心脏阳气虚衰,有心气虚和心阳虚之分,但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故常合并阐述。其对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有: 心神不足:多由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失去阳气的鼓动和振奋,以致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减弱,易抑制而不易兴奋。临床可见精神疲乏萎顿,神思衰弱,反应迟钝,迷蒙多睡,懒言声低等病理表现。 血脉寒滞: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心之阳气不足,心主血脉的功能减退,寒从中生,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甚则凝聚而阻遏心脉,形成心血瘀阻病证。可见形寒肢冷,面色晄白或晦滞青紫,心悸怔性,胸口憋闷、刺痛,自汗,甚则大汗淋漓而亡阳虚脱,脉涩无力、或迟、或数或结代等。 此外,心脏阳气虚衰亦常与肺肾病变相互影响。如心脏阳气虚,可由肺气不足所致;而心脏的阳气虚损,亦能影响肺气而使呼吸失常,故在心脏阳气不足时,则常同时伴有咳逆上气,甚则端坐呼吸而不得平卧等症,这是由于宗气不足,司呼吸功能减退或失调所致。肾阳是心阳之本,心肾阳虚常能互相影响而同时并见,故在肾阳虚水泛凌心时,可导致心阳虚;而心阳虚时亦能损及肾阳,从而出现尿少、水肿等病症。 (2) 、心阴、心血的失调 心阴、心血的失调,主要表现为心阴不足、心血亏损和心血瘀阻等方面。分述如下: 心阴不足 心阴不足,即心阴虚。多由劳心过度,久病失养,耗伤心阴;或情志内伤,心阴暗耗;或心肝火旺,灼伤心阴等所致。心阴虚则阴不制阳,心阳偏亢,阴虚阳盛,则虚火内生,而见五心烦热;由于阴的宁静作用不能收敛阳气的浮动,影响心主神志,可见神志不宁,或虚烦不得眠。影响于心主血脉的功能,则可见脉细数,舌质红。营阴不能内守,津随阳泄则见盗汗等病理表现。 心血亏损 心血亏损,多由于失血,或血液生化不足,或情志内伤,耗损心血等所致。心血不足,则血脉空虚而心无所主,可见脉细无力;血虚不能滋养心神,则神识衰弱,可见神思难以集中专一,甚则神思恍惚;血虚不能涵敛心阳,阳不入阴,则神不守舍,而见失眠多梦;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不安,甚则惊恐;血虚不能上荣于面,可见面色苍白无华,舌色不荣等病理表现。 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又称心脉痹阻,是指血液运行不利,痹阻心脉的病变。阳气不足血脉寒滞,可导致心血瘀阻;痰浊凝聚,血脉郁阻不畅,亦可导致心血瘀阻;劳倦感寒,或情志刺激常可诱发或加重。阳气虚损,则无以温运血脉,故血液运行滞涩而不畅。瘀血痹阻于心脉,心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心胸憋闷、疼痛等。若心脉为瘀血所阻,气血凝滞而不通,则可见心悸怔仲,惊恐万状,心前区暴痛,甚则肢冷、脉伏不出,汗出而脱厥等。【附】心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心病常见症状有: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喜笑不休、语语发狂或瘀呆,表情淡淡、昏迷、心前区憋闷疼痛、面色爪甲紫喑,或面色苍白无华、脉结代、或细数、或散大数疾、或虚大无力、或迟涩等。其发生机理分析如下: 心悸、怔忡。为自觉明显地心跳及恐慌感。多因心阴心血亏损,血不养心,心无所主,心动不安;或因心气心阳虚损,血液运行无力,勉力搏动;或因痰瘀阻滞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心动失常所致。 心烦:为患者自觉心中烦躁之感。多山心火识盛,心神被扰;或心阴不足,虚火扰动,心神不安,躁扰不宁所致。 失眠、多梦:为不能入睡,或入睡后梦幻纷纭。多由心阳偏亢,阳不入阴,心神不能内舍所致。有虚实之不同,实则为邪热、痰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藏;虚则为心阴心血亏损,阴不敛阳,血不养心,心神浮越而不收。 健忘:为记忆力减退。多由心的气血虚亏,或脾气不足,肾精不充,心神失养所致。喜笑不休、谵语、发狂:此皆由心火亢盛,或痰火上扰,或邪热内陷心包,神识昏乱所致。痴呆:即表情淡漠,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多由痰浊蒙蔽心包,心神内伏不得外扬所致 昏迷:即神识不清,不省人事。由于邪盛正衰,阳气暴脱,心神涣散;或因邪热入心,痰浊蒙蔽心包致。气机逆乱至极,气火上逆所致的气厥,因心神被暂时阻遏也可出现昏迷。 心前区憋闷疼痛:胸阳不振,气机郁滞,或为血瘀痹阻心之脉络,气血运行不利,甚则不通所致。 面唇爪甲紫暗:心阳虚损,寒滞血脉,血行瘀阻不畅所致。 面色苍白无华:因心的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脉象结代、或细数、或散大数疾、或虚大无力、或迟涩:多属于心主血脉功能障碍在脉象形态上的反映,心的阳气虚损,脉气来去不匀,血液运行节律失调,故脉见结、代;心阴心血不足,阴不敛阳,心阳偏亢,血行加速,则两脉虚细而数;阴寒内聚,心的阳气虚衰,阳不配阴,阴盛拒阳于外,虚阳外浮,心气扰动不安,故脉象散大数疾;心血虚亏,血脉充盈不足而空虚,则可见脉虚大无力;瘀血痹阻,脉道不通,血行滞涩不畅,或心阳虚损,寒滞心脉,则血行受碍,脉见迟或涩。 1.2、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而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以助心之行血。因此,肺的阴阳、气血失调,均可出现呼吸的异常、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的障碍等病理表现,同时亦可影响及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导致血液的运行失调。但是,肺在病理上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如肺阳的升散作用,概括于肺气的宣发功能,肺的阳气不足,即指肺气虚,而不再单论肺阳虚。肺具有朝百脉之功能,百脉之血,均朝会于肺故肺之血虚极为罕见,多论及肺阴不足,而少涉及于血。所以,肺的阴阳、气血失调,主要重于肺气和肺阴失调两个方面。兹分述于后: (1)、肺气的失调 由于肺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又调节着全身的气机和水液代谢,因此,肺气的失调,主要表现在肺气宣发肃降失常及肺气虚损两方面 ①、肺气宣发肃降失常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肺气升降出入运动的两个方面,二者虽有区别,但常互为影响。肺气宣发和肃降失常,多由外邪袭表、犯肺,或因痰浊内阻肺络,或因肝升太过,气火上逆犯肺所致;也可由于肺气不足,或肺阴虚等因素所形成。 肺气失于宣发,又称肺气不宣。肺气不宣则肺主呼吸的生理功能受影响,造成气机不利,呼吸不畅,而见鼻塞、多嚏、喉痒而咳等症,也可致卫气郁滞,腠理闭塞而无汗。如肺气不足,宣发无力,则卫表不固,而见自汗,易感冒;肺阴虚亏,则阴不敛阳,津随阳泄,而见盗汗等症。 肺气失于肃降,又称肺失清肃。肺失清肃是指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可见咳逆上气,痰多喘满等症。 肺气失宣或肺失清肃,均可导致肺气上逆,肺气上逆则咳逆、气喘;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失职,出现尿少、水肿等症。其进一步发展,亦均能损耗肺气和肺阴,而导致肺气虚损或肺阴不足。 肺气虚损 肺气虚损,多因肺失宣肃,日久不复,发展而成;因久病气虚,或劳伤过度耗损肺气所致。肺气不足,则呼吸机能减退,体内外气体交换出入不足,可出现呼吸气短等症,影响津液的输布代谢,则聚痰成饮,甚至产生水肿。或肺气虚损可导致卫阳虚弱,腠理疏松而不固,卫外功能减退,而致表虚自汗。 (2)、肺阴失调 是指肺脏的阴津亏损和阴虚火旺。多由于燥热之邪灼肺,或痰火内郁伤肺,或五志过极化火灼肺,以及久咳耗伤肺阴所致。肺燥失润,气机升降失司,或阴虚而内热自生,虚火灼伤肺络而出血,可出现一系列干燥失润及虚热见症,如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气短,潮热盗汗,颧红升火,五心烦热,甚则痰中带血等。肺脏阴虚津亏久延不复,常可损及于肾,而致肺肾阴虚。【附】肺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肺病的常见症状有:咳嗽、气短、哮、喘、胸闷疼痛、咯痰、声哑失音、咳血、痰中带血、自汗等。其病机分析如下: 咳嗽:为肺功能失常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由于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 气短:为自觉呼吸不足,稍事操劳则感困难。多由肺气不足,呼吸功能有所衰减,少气不足以息所致。 哮:为喉中痰鸣如水鸡声。由于痰气交阻,气机升降出纳失常,肺系气道鸣息不畅所致。 喘:即喘促,为呼吸短促而难。主要是肺的气机壅滞,或肾不纳气,以致呼吸短浅所致。 胸闷疼痛:多由肺气郁阻,或肺虚宣发无力所致。气滞或瘀血,常阻滞肺络,而发作胸闷疼痛。 咯痰:肺气宣肃失职,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痰;或因脾虚生湿,痰浊内聚上泛所致。 声哑失音:由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声道不利而致声哑失音者,称之为“金实不鸣”;由肺虚阴津不足,声道失其滋润而致声哑失音者,则称之为“金破不鸣”。 咳血、痰中带血:多由于肺内蕴热,痰热化火,或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所致。 自汗:动则汗出,谓之自汗。由肺气虚损,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津液外泄所致。 1.3、脾的阴阳、气血失调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脾的运化功能,是以脾的阳气为主,故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也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失于运化所致。而脾的阴血不足,对于运化功能的影响,则远逊于脾的阳气。此即是脾阴阳失调病机的特点。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因此本节主要阐述脾之阳气失调。 (1)、脾阳、脾气的失调 脾的阳气失调,多为脾的阳气虚损、健运无权,气血生化无源。或为水湿内生,损及肾阳,而致脾肾阳虚;脾之阳气不足,升举无力,中气下陷,而致内脏陷脱;或气虚统血无权,而致失血。故脾的阳气失调主要表现在脾气虚损、脾阳虚衰及水湿阻等方面。兹分述如下 脾气虚损 脾气虚,即中气不足。多由饮食所伤、脾失健运,或因禀赋素虚,或久病耗伤,或劳倦过度损伤所致。脾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可见纳食不化,口淡无味;脾之升清作用减弱,影响胃的降浊,而致升清降浊失司,上可见头目眩晕,中可见脘腹胀闷,下可见便溏泄泻等病理表现;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足,生化气血无源,导致全身性的气血不足;脾气虚则统摄血液无权,脾不统血而失血;脾气虚,升举无力,甚至下陷,则中气下陷,可见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理表现。 脾阳虚衰 脾阳虚衰,多由脾气虚损发展而来,亦可由于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所致。脾阳虚则寒从中生,可见脘腹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虚寒征象。脾阳虚,则温化水湿无权,水湿内聚,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腠为肿。 水湿中阻 水湿中阻,是由于脾的阳气不足,运化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司,水湿停滞于内所致。脾虚湿滞,或成痰饮,或为水肿。由于脾阳虚,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又易于感受外湿,内外合邪,交阻中焦,形成虚实挟杂之证。水湿中阻,从寒化更伤脾阳,以致湿盛而阳微; 从热化而酿成湿热。中焦湿热,熏蒸胆,胆热液泄,可见面目俱黄之黄疸。 (2)、脾阴的失调 脾阴失调,是指脾的气阴两虚,多由于脾气虚,不能运化津液,津液亏乏而形成。脾气虚,脾失健运可见腹胀、便溏、纳食不化等。津液不足可见口舌干燥,舌红少苔等症。脾阴不足,则胃阴亦虚,胃失脾助,和降失职,其气上逆,又可见干呕、呃逆之症【附】脾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脾病的常见症状有:腹满作胀或疼痛、食少便溏、黄疸、肢倦乏力,或见脱肛、阴挺(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便血、崩漏、紫癜等。其病机分析如下: 腹满作胀或疼痛:多由于脾气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脘腹气滞所致。如因脾不升清,运化受碍,则湿滞或食积不化;若阳虚温运无力,则寒从中生,可使气机阻滞不通,故发胀满,甚则疼痛。 食少、便溏:多由脾虚运化无力,不能升清所致。脾不升清则运化无权,胃纳受阻而食少,脾虚则运化失调,水谷不化,致使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便溏,甚则泄泻而完谷不化。 黄疸:为眼白、皮肤黄染。多由脾运不健,湿浊中阻,熏蒸肝胆,胆热液泄,泛溢于肌肤所致。 肢倦乏力:多由脾的阳气不足,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转输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四肢所致。湿性重滞,脾为湿困,则可见周身乏力而肢体困重。 脱肛、阴挺等内脏下垂:多因脾虚,中气下陷,脏腑维系无力,不能升举,因而下垂。 便血、崩漏、紫癜:多因脾气虚,不能统血,血不循经而外逸。如血内溢,则为便血或尿血;血溢于肌腠皮下,则发紫癜;气虚下陷,冲任不固,则发为崩漏。 1.4、肝的阴阳、气血失调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动、主升而为刚脏。肝气、肝阳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为不足,这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门病机特点。兹分述如下: (1)、肝气、肝阳的失调 肝气、肝阳的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少见肝的气虚和阳虚。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相对亢盛所致,此内容放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和肝火上炎等方面。 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肝失疏泄,导致气机郁滞,在气机郁滞的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若痰气或气血互结,在其结滞的局部出现肿块:如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另外,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则胃气上逆,而发嗳气吞酸,甚则脘痛;横逆犯脾,则痛泻交作。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火上冲;或因暴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升;或因情志所伤,五志过极化火,心火亢盛,引动肝火所致。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病理表现。肝的阳气升动太过,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脉络,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则血菀于上,发为薄厥。 (2)、肝阴、肝血的失调 在肝的阴血失调病机中,均以不足为其特点。由于阴虚则阳亢,故阳气升动无制所致的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因此,本节着重于阐述肝血虚亏、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的病理机制。 肝血虚亏 肝血虚亏,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 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以致肝血不足。由于肝为藏血之脏,一般说来,血虚则首先及肝,故肝血虚亏不能濡养筋脉则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血虚不能上荣头目,则眩晕,目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虚又易化燥生风,而致虚风内动,可见皮肤瘙痒,或筋挛、肉润、瘈疭等病理表现。 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多由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浮亢逆所致;因精神情志失调,气火上逆导致阳亢,肝阴耗伤而发展为阴虚阳亢。由于肝肾之阴相通,称为“乙癸同源”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亦常导致肝阳上亢。肝的阳气亢逆,多见眩晕,耳鸣,面红升火,目赤晴糊,情绪易于激动,脉弦而带数等上盛的病理表现;同时,由于肝肾之阴不足,故还可见腰酸、两足软弱无力等下虚的临床表现。 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的范围很广,如邪热炽盛,则热盛动风;肝阳升腾无制,则阳化为风;肝的阴血耗损太过,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等。以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的阳气升动太过者为多见。可见手足震颤、抽搐,或为筋惕,肉瞷、或为手足蠕动等“风胜则动”的病理表现,甚则可见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痉厥等。 【附】肝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肝病的常见症状有:眩晕、目花、巅顶痛、乳房痛、两胁痛、少腹痛、囊肿疼痛、关节不利、筋挛拘急、抽搐、四肢麻木、急躁易怒等。其病机分析如下: 眩晕:多由肝阴不足,阴虚阳亢,肝的阳气升动,上扰清空所致。 目花:即视物昏花或一时性视物黑蒙的现象。多由于肝阴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肝目失养所致。四肢麻木、关节不利、筋挛拘急、抽搐:多为肝的阴血不足,筋脉失养,络脉血气不和所致。 巅顶、乳房、两胁、少腹疼痛及囊肿疼痛:"上述皆为肝经循行部位。若肝郁气滞,气机阻塞,或痰气交阻。或气血互结,而致经气不利,脉络不通,则可于上述部位出现胀痛或形成肿块。气郁化火,气火上逆,则出现巅顶剧痛。 急躁易怒: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肝的阳气升动太过,则性情急躁易怒。急躁易怒: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肝的阳气升动太过,则性情急躁易怒。 1.5、肾的阴阳、气血失调
肾中精气,内寓真阴真阳,称为“先天之本”。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和主水液。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为失于闭藏,或为精气不充,皆可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不良。若影响肾的主水功能,则可导致全身的水液代谢障碍,出现尿少,或水肿,或多尿、小便清长等。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亦有其明显的特点。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因此,在肾往往只言精气之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为了有别于肾的阴阳失调,故分别从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两个方面闹述。 (1)、肾的精气不足 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这是因为,肾中精气,是互生互化的,共同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 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个方面。分述如下: 肾精亏虚 肾精亏虚,多见于老年精亏或先天不足,也可因久病耗损,后天失养所致。肾精不足,在婴儿时可影响生长发育;在青年时可影响“天癸”的来至,而阻碍性腺的发育成熟;在壮年时期,则可导致早衰,性机能减退,而见滑泄、阳萎等病理表现。肾精不足而致脑髓空虚时,可见智力减退,动作迟钝,两足痿弱等病理表现。 肾气不固 肾气不固,或因幼年精气未充,或因老年肾的精气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节而耗伤肾气,或因久病肾虚失于固摄而致。肾气不固对肾的生理功能的影响,主要是肾封藏和对二便失于固摄、 肾失封藏,则肾中精气易于流失,而见遗精、滑泄等病理表现;影肾的纳气功能,可见气浮于上,动辄气急等病理表现。对二便失于固摄,则可见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遗尿,尿有余沥,或二便失禁等病理表现。 (2)、肾的阴阳失调 肾阴和肾阳,是全身阴阳之根本。肾阴,即是真阴,又称元阴,亦即是命门之水;肾阳,即是真阳,又称元阳,亦即命门之火。肾阴和肾阳,分别代表肾的生理功能活动中的寨和热、静和动、降和升、入和出等对立的状态,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才能维持肾的生理功能,进行正常的活动。肾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于肾阴亏虚与肾阳不足等两个方面。分述如下: 肾阴亏虚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伤阴所致。五脏之火、五志过极化火、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损耗各脏之阴,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则肾阳(命门之火)失制,相火亢盛,以至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也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致相火妄动,进而耗损肾阴,而致阴虚火旺。当阴虚内热和阴虚火旺时,可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劳热、颧红、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病理表现。 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实际上即是命门火衰,但在临床辨证中则有程度轻重之别。肾阳不足,多由心、脾阳虚及肾,损耗肾阳所致;亦可由房劳过度,肾阳损耗所致。阳虚则阴寒内生,因而有明显的寒象。肾阳虚损对肾的生理功能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殖机能的减退或水液代谢机能的减退,而见阳萎、精冷不育,或水肿等病理表现。阳虚火衰,无以温煦脾阳,脾肾阳虚,则运化功能失职,可见下利清谷、五更泄泻等病理表现。 【附】肾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 肾病临床常见症状有:阳萎、滑精、早泄、腰冷酸痛、下肢痿软,气喘、耳鸣耳聋、遗精、骨蒸潮热、健忘及水肿、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尿等。其病机分析如下: 阳萎、滑精、早泄、遗精:此皆生殖机能异常的表现。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鼓动而阳萎;肾气虚,失其封藏固摄之权,精关不固,则精液不交自流而滑精或早泄。遗精,多因梦而遗,多由相火妄动所致。 腰冷酸痛、下肢痿软: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阳肾气虚弱,肾精不充,则不能温煦滋养腰膝;或寒湿、湿热阻滞少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则见腰冷或酸痛,骨软无力。 气喘: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失摄纳之权,气不归元而浮于上,则见气喘。 耳鸣、耳聋:肾开窍于耳,肾生髓充脑,脑为髓海。肾阴虚,肾精亏损,髓海不充,则脑转耳鸣。虚甚则耳聋失聪。 骨蒸潮热盗汗:是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 健忘:多由肾精不足,髓海不充,轻则记忆力减退,重则健忘。 小便不利、尿闭、水肿:多由肾阳虚损,气化失司,关门不利,水液排出不畅,则小便不利,甚则尿闭不通。水湿泛溢于肌腠,则发为水肿。 尿频、遗尿:多由肾气虚衰,封藏固摄失职,膀胱失约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