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
《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二升(500g) 芍药半斤(250g) 枳实炙,半斤(250g) 大黄去皮,一斤(500g) 厚朴炙,去皮,一尺(250g)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50g)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 9g,每日 1~2 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功用:润肠泄热 行气通便
主治: 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麻杏大黄芍,土燥津枯便难解,肠润热泻诸症却。
方解:本方治证乃由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而致小便频数,肠失濡润,故见大便干结。此时治法亦应以润肠通便为主,兼以泄热行气。因而方中用火麻仁润肠通便为君药;大黄通便泄热,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和里,共为臣药;枳实、厚朴下气破结,加强降泄通便之力,蜂蜜能润燥滑肠,共为佐使药。诸药合而为丸,具有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之功。
本方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虽亦用小承气汤泻肠胃之燥热积滞,但实际服量较小;更取质润多脂之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可减缓小承气汤攻伐之力,使下而不伤正,而且原方只服十丸,以次渐加,都说明本方意在润肠通便,仍属缓下之剂。对于肠中燥有积滞的便秘最为适合;老人与产后肠燥便秘,以及习惯性便秘亦可服用。如属纯由血少津亏引起的便秘,则不宜使用;孕妇忌用。
本方又名脾约麻仁丸、脾约丸。名曰脾约,是取其能治脾约证之意。
附方:
(1)、润肠丸《脾胃论》大黄去皮 当归梢 羌活以上各五钱(各15g) 桃仁汤浸去皮尖,一两(30g)麻仁去皮取仁,一两二钱五分(37.5g)除麻仁另研如泥外,捣细,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白汤送下(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服12克,空腹温开送服)。功用:润肠通便,活血祛风。主治:饮食劳倦,大便秘结。或干燥秘结不通,全不
思食,以及风结、血结等证。
(2)、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桃仁半两(15g) 杏仁炒,去皮尖,一两(30g) 柏子仁一钱二分五 厘(3.75g)郁李仁炒,一钱(3g) 松子仁一钱(3g) 陈皮四两,另研末(120g) 共研为膏,再入陈皮末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时米饮送下(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服 12g,空腹时温开水送下)。功用:润肠通便。主治:津枯肠燥。大便艰难,以及年老或产后血虚便秘。
润肠丸、五仁丸和麻子仁丸都是润肠通便之剂,但润肠丸是以润肠药配合活血祛风药细成,主治风热入大肠与血燥而结所致的肠燥便秘;五仁丸多用富含油脂的果仁组成,以润燥滑肠为主,专用于津液不足之便秘;麻子仁丸即是以润肠药配伍小承气汤组成,润下之中兼能泄热导滞,专用于津液不足而兼肠胃燥热之便秘。
方论:成无己:“约者结约之约,又约束之约也。《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润物也,本草曰:润可去枯,脾胃干燥,必以甘润之物为之主,是以麻仁为君,杏仁为臣。枳实味苦寒,厚朴味苦温。润燥者必以甘,甘以润之;破结者必以苦,苦以泄之。枳实、厚朴为佐散脾之结约。芍药味酸微寒,大黄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芍药、大黄为使,以下脾之结燥。肠润结化,津液还入胃中,则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伤寒明理论》
编辑:杨文杰医师 邮箱:13474161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