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病的中西医诊疗


                    疣病的诊治
    发生于浅表的病毒性赘生物称为疣,是现代医学的名称,为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所致。包括: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
      疣之名最早见于《灵枢·经脉篇》,称胧,隋《诸病源候论》中称寻常疣为疣目。称软疣为鼠乳。明《外科启玄》称扁平疣为千日疮、悔气疮。称寻常疣为雌雄刺疮。明《外科正宗》、清《医宗金鉴》称寻常疣为枯筋箭。尖锐湿疣古书未见记载。
中医辨证要点:
1.寻常疣: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好发于手背、手指,为针头大小至黄豆大小角质生性赘生物,表面干燥粗糙,蓬松枯槁状如花蕊,坚硬,皮色或灰褐白或污黄。

2.跖疣:属寻常疣类,发于手掌、足底、趾(指)间,为角化性丘疹,中央稍凹,外周有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物,压痛明显。

3.扁平疣:米粒大至绿豆大褐色、淡红色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多发于青年少女面部、手背多见,簇聚成群。

4.传染性软疣:半球形粟粒大至绿豆大丘疹,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脐窝,从中可挤出豆腐渣样物。多发于儿童躯干部,有传染性,散在不融合,愈后不留斑痕。

5.尖锐湿疣:多见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外生殖器、肛门、鼻腔、腋下,乳下潮湿部位。淡红或污灰色的菜花状隆起,小如针头,大如拳头可有糜烂、渗液、恶臭。

6、丝状疣:为寻常疣的一种,多发于面部眼睑及颈颏部,皮损为隆起于皮肤的疣状赘生物,呈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尖端为乳头瘤状,小疣的顶端有角质,像一个长度几毫米的小钉倒立在皮肤上,无明显不适感。

中医病因病理:
1.湿毒内蕴→复感外邪→凝聚肌肤而发。
2.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而成。
中医分型论治:
(一)湿毒型:多见于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
1.诊断依据:
    (1)主证特点:皮疹色偏红,或有糜烂、渗出、恶臭、瘙痒;(2)舌苔脉象:舌红,苔腻,脉濡;(3)典型兼症:口干纳差腹胀,大便不畅,溲赤。
2.证候分析:
      湿毒内蕴,复感外邪,郁于肌肤则生红色皮疹,湿重则 有渗液。湿毒化腐则泄臭,糜烂。湿毒互结日久则气血瘀滞而生硬结。湿毒流注皮肤则瘙痒。湿热上蒸则苔黄试。热邪上涌于舌则舌红。血脉为湿邪所困则脉濡。热重则口干,湿热内蕴脾失健运则纳差、腹胀、大便不爽、湿热下注则溲赤。
3.治则:宜清热除湿,活血解毒。
4.方药:可用马齿苋、败酱草、板兰根、木贼、紫草、生苡米、红花、赤芍、香附。水煎,每日一剂。
加减:有糜烂、渗出加蒲公英、黄柏、泽泻、地肤子,瘙痒明显加苦参、白藓皮。
(二)血虚型。相当于寻常疣,扁平疣久病不愈。
1.诊断依据
(1)主证特点:疣体色淡或褐色,表面干燥粗糙。(2)舌苔脉象:舌淡、苔白、脉弱。
(3)典型兼症:面色苍白、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妇女经量少。
2.证候分析:肝郁侮脾即木旺克土,脾失健运,日久气血生化无源,故血虚气滞凝聚肌肤;血虚则疣体色淡,肌肤失养则皮损干燥,粗糙;血虚不荣于舌则舌淡苔白。不能充盈脉道故脉弱无力;血虚不能滋养头目上荣于面,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萎黄,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
3.治则:宜养血柔肝,活血软坚。
4.方药:熟地、赤白芍、桃仁、红花、何首乌、白术、陈皮、穿山甲、生牡蛎、香附,久病不愈加露蜂房。
外治法:
1.外洗:马齿苋60克、蜂房10克、苦参10克、苍术15克、蛇床子30克、白芷9克、细辛3克、板兰根30克。上方煎20分钟待温擦洗患处20分钟,适用于扁平疣,多发性寻常疣、尖锐湿疣。
2.传染性软疣可用眉钳夹住疣体,除去中央豆腐渣样物和疣囊后涂碘酒或碘伏,然后用创可贴盖压止血,即可治愈。
3.寻常疣数少,可用水晶膏(食用碱:生石灰)点疣上或鸦胆子仁捣泥敷贴在疣体上。
4、美浮特抗菌凝胶、消疣灵、鬼臼毒素、a2b干扰素凝胶等亦可选择性应用。
5、聚肌胞、转移因子、干扰素等对泛发性疣病患者可选择性配合使用,联合外治法效果良好。
6、电离子、激光、冷冻治疗。
注意事项:各型疣病应避免搔抓,以免产生同形反应而播散。

编辑:杨文杰  医师           邮箱:1347416165@qq.com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