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一个月,你家还好吗?


明天就是国庆小长假了,先祝大家国庆节快乐!祝愿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美好!
01
不知不觉间,“双减”也一个月了,孩子和家长都对此有了切身的感受,不仅家长时刻关注各种政策,就连很多小学一二年级的小娃娃也知道家长不能强迫自己学习,不能给自己布置很多作业。
全国都在“双减”,但其实主要还是对“内卷”严重的城市影响最大,像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和很多省会城市,其他的好多地方其实还和之前一样,“减”与“不减”,区别不大。
柔柔和小姐妹暑假在北海公园
这一个月,影响最大的,其实是那些之前把孩子的课外时间大量交给机构的家庭,尤其是报了好几个学科类培训班的。因为培训机构现在只限于工作日开课,所以孩子工作日放学后的时间,被排得满满地,反而周末比较轻松,即使参加了素质类的课外班,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02
像我家,原来就只有一个数学课外班,现在还是只有这个,变化是:原来的线下改为线上了。尽管因为娃的视力问题,非常不想上线上课,但家附近确实没有合适的线下班可选,只能硬着头皮上线上。只不过一次3小时的课,我们当堂只跟1小时,剩下的分两次看回放,分散用眼压力。用我闺女的话说:“双减”对我没有影响,减不减都一样。
但她对于学校的“双减”还是很有体会的,学校的作业明显变少了,以前经常进行字词小测,现在大大减少了频次。单元测也没有了。作业基本上都在学校写完了。偶尔带回家的作业,也都是扫个尾就结束。
娃一直对于校内的学习比较认真,我觉得即使减少测试,应该也没啥大问题。平时我基本都不知道她作业有啥,上周有一天,偶尔看到有一项作业是复习学过的三篇课文的字词,我心血来潮,想看看她到底掌握得怎么样?就让她在家写老师发的看拼音写词的资料。
这个资料现在真的是资料。以前老师经常听写、默写测验,除了发这个资料,还会在文中划出重点词语,让孩子练习书写并记住,等于扩大、巩固了字词学习,现在这些都没有了,这学期只发了这个最基础的资料,学生写不写、写到什么程度,家长统统不知道,都在学校里进行。
娃那天在家,看拼音写了3课的字词,出错率不低,30%-40%错。有点出乎意料,因为以前基本都是每课错0-3个。仔细想想,其实也正常,就是作业减少了嘛,写得少了,练得少了,自然就容易出错。
这是显而易见的“退步”。类似的“退步”,可能还有不少,有待我慢慢发现。发现之后,还是要慢慢补上,不过,也不着急,每天练习一点就好,这些是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可以很快提高的内容。
03
也有舒心的地方,最舒心的是:
1、校内每天一节体育、中午饭后30分钟户外时间、下午30分钟户外课间操,放学后再在外面随便晃荡一下,每天累计2-3小时的户外时间有保障了,对视力大大友好。
2、放学后时间不紧张了,心情轻松,自发地读了不少课外书。从开学到现在,已经读了《野棉花三部曲》《故宫神兽》《山海经》《Merlin missions》《非人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中英文书近20本。那天坐地铁出门,因为她在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中刚好读完了一本187页的儿童小说《青青的土豆苗》。
我惊讶于她的速度,后来就特意留神了一下她现在的阅读速度,目前大概是每小时读100页左右的纯中文或纯英文,再大致数了一下每页的字数,基本上中文每页300-400字,每小时大致读3-4万字。英文大致是每页200词左右,每小时大致读2万词。对于这点,我非常满意。这在“双减”之前,还是比较难实现的,主要是时间不够,且心理压力大,老想让娃多学点儿啥。
04
我一直是支持“双减”的,但经常看公号的亲都知道,我肯定不是那种想躺平了不关心娃的教育的家长,我支持“双减”是想把教育的主动权握在孩子和自己手里,而不是被培训行业裹挟、受迫于“剧场效应”,不得不去花钱报班、不得不去参加很多不适合孩子发展的培训。
也许你要说,那不是中考、高考还在那里么,还不是要被选拔、要分流?现在不学,以后怎么竞争?
我觉得,“双减”的目的应该是这样:
1、确实有孩子不喜欢学校的学习,觉得学习就是无比痛苦,那就不强迫学那么多,不给家长增加负担。家长应该注意去发掘、发现孩子感兴趣的领域或方向,如果没有发现,那就去培养这样的方向。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10岁的小男孩,把家里的大货车开到十几公里外去找他的朋友玩,这个孩子是不是个驾驶奇才?反正像柔妈我这样拿了驾照10年还不敢开车上路的,对于这个小男孩还是非常佩服的。如果他学习不好,是不是可以发展发展机械方面的能力呢。
还有全红蝉,你让她去学习,她自己都说了,不灵。但让她去练跳水,那就是世界冠军。
2、给家庭教育留出时间和空间,看看家庭能不能长期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以来是唯升学、唯分数的,所以学校、家长大部分都在做紧急的事情,也就是短期内能提高分数的事情,比如报各种班,提高分数,在选拔中获胜。
现在国家层面减负,即使想给娃报各种班,培训机构因为政策和利润等问题无法提供大量的资源,绝大部分家庭借助机构获得选拔优势的通道变窄,这时候就看每个家庭如何利用富余出来的这些时间和空间。
比如,如果一个孩子真的特别喜欢跳舞或编程,现在就有了比以前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练习;比如以前老强调“得语文者得天下”,但多少人用“报语文班”去得天下,而非阅读。现在,有这样的时间了,就看娃能不能坚持去阅读。
总之,以前不减,家庭可能被裹挟着走,报各种班提高成绩。现在减了,究竟如何面对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到底能不能把这些时间和精力用在孩子真正感兴趣、对孩子长远发展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这应该才是最难的,比花钱报班还要难。
这种难度就像,k12阶段都是跟着学校各种学学学,学生自己几乎不用规划、思考太多,只以升学为目标,但到了大学,突然没人管了,一朝自由,猛地没了方向感,不知道究竟怎么做才对,焦虑、迷失、彷徨......
3、选拔还在,但容得下家长和孩子做一个较为长远的规划。
还是要回到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中考高考还是要选拔的呀,谁愿意孩子被分流到职高去呢。
是的,这个问题依然存在。但是,不“双减”,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吗?一样存在。所有孩子都超前学、报培训班,孩子们就不会被分流吗?还是会。不是孩子不努力,是分数线提高了。所有人都累得气喘吁吁,依然没有改变升学率。
所以,“双减”希望达到自然的分流,而不是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最后还被迫分流。
根据目前的趋势,小升初的选拔可能会越来越少,尽量把选拔期延后到中考,这样家长能不只盯着小升初,而是着眼于较为长远的目标,进行一个较为持久的培养。
所以说,“双减”,等于把更多的教育自主权还给了家庭,家庭要不要这个自主权?如何用?能不能减少内耗,而是用在最利于孩子人生长远发展的地方,这才是最核心的。
今天就聊到这里了~ 如果觉得还不错,那就点个赞或“在看”吧,谢谢啦“双减”对你家有什么影响呢?也留言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柔妈│芬兰→德国→北京
育儿│把家庭教育做到极致
到顶部